清人彭定求等所編《全唐詩》共收集有唐代2200余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歌,其中的詩歌以其意象的組合、意境的開拓,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審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難以逾越的藝術成就。詩歌與音樂、繪畫,是三種看上去個性化很明顯、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而且它們各自都散發(fā)著獨特的、無盡的魅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詩歌與繪畫、音樂從來都不缺少某種共性,詩歌繪畫美和音樂美的存在使得詩歌的文學藝術魅力更加光芒四射。
唐詩中繪畫藝術元素的展示
在美學理論中,詩與畫的關系歷來受到關注,人們也常用“如詩如畫”來描繪美好的場景。作為文學最重要的藝術形式,詩歌這種語言藝術在唐朝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并將繪畫美巧妙地融入詩歌的藝術表達中。
1. 繪畫藝術的布局與詩歌布局
繪畫藝術直接訴諸視覺,具有具體可感性,詩歌則有間接性,它通過詩人的描繪訴諸人的聯(lián)想,但兩種藝術都離不開“布局”。謝赫在《古畫品錄》曾謂“畫有六法”“經(jīng)營位置為畫之總要”,法國古典主義批評家拉賓認為“詩的構思,猶如畫面的布局”,由此可見兩者在布局上的重要性。繪畫布局是通過把不同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界事物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完滿自足的整體,以便把一個具體的情境和它的較重要的動機描繪出來?!捌淇梢詳[在尖端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很妥當?shù)剡x擇一個適合繪畫的情境?!保ê诟駹枺┰谔圃娭校捎美L畫藝術的“布局”理論或蘊涵這種理論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二三句“遙看瀑布掛前川”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用“掛”字如同繪畫中的點睛之筆,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且這個布局對后面一句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它能夠讓讀者先在腦海里面構想出一幅遠觀瀑布的畫面,然后開始走進飛流直下的山高水急。瀑布如繪畫情景沖擊著讀者的思維,非常逼真。唐詩中的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等風格迥異的詩,其實對布局都非常講究。如王維的詩歌《渭川田家》,開頭是“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描寫了斜陽照著樸質(zhì)的山37bf85685c870d4ffc0cc31217f885480b1f91f2bcb99343c76a71311204c47f村,在幽幽的小巷中牛羊從山上歸來了。這是一幅十分安靜、祥和的農(nóng)村場景,而且場景如畫面般映入到讀者的腦海。王維通過這個開篇的詩歌布局,將詩歌的內(nèi)容圈定在農(nóng)田、鄉(xiāng)村,通過后面的農(nóng)夫回家的問候,勾畫出了一派和諧的景象。可以說,這一幅安然自適的圖畫得益于整體的布局和對中心的把控,讓讀者能在詩歌的“繪畫”中關注到中心。
2. 繪畫藝術的色彩與詩歌中的色彩
顯然,色彩是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畫家通過對色彩的調(diào)配和控制可以表達其內(nèi)心的某種藝術訴求,如油畫《向日葵》,整個畫面以黃色為基礎色調(diào),給人一種噴薄而出的希望之感。又如《開國大典》,顏色多樣,但柱子與大大的燈籠用紅色基調(diào)給人以喜氣洋洋的感覺,蔚藍色的天空飄著白云,讓人心情舒暢又無限憧憬明天,這與油畫本身所表達的政治氛圍是一致的。給詩歌增添“色彩”也是唐朝眾多詩人所津津樂道的一種藝術手法。他們充分運用色彩理論,對詩歌描述的對象細致觀察和揣摩,盡量做到描寫精細入微,讓詩歌之中蘊涵色彩的變化,以此提升詩歌的味道。如王維的詩歌《白石灘》,“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流溪明月下?!痹姼柚械闹魃{(diào)為白、綠,再配以“清”“明月”“浣紗”等,整個詩歌的色彩基調(diào)就已經(jīng)確定:在清淺的石灘旁,蒲草嫩綠,水邊的姑娘在月下浣紗。人、物以及自然景觀相映成趣,營造出一個色澤清新自然的境界,給人一種純凈而靜謐的感受。另一大詩人白居易在《憶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色彩基調(diào)猶如畫家對繪畫作品的調(diào)配,短短十四字,工整的對聯(lián)里面有紅和綠兩種基本色調(diào),前者如火,后者綠得像蓼藍。詩句的色彩感非常強,讓讀者過目不忘。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如白居易的“綠油剪葉蒲新長,紅蠟粘枝杏欲開”“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王維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3. 繪畫藝術的意蘊與詩歌意蘊
古人關于繪畫的意蘊,大致上就是要求繪畫藝術能顯示出宇宙的精神、天地的和諧、造化的生機、萬物的生命之美以及畫家自己的內(nèi)心藝術訴求。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所說的氣韻生動為“畫有六法”之首。著名評論家陳傳席對深圳畫家曹小民有這樣的評價:“畫有工與功之別,工在表相,功卻內(nèi)化,化畫斯功造,小民可備矣……”畫里面有語言,有意蘊,畫就充滿生命力和藝術張力,否則猶如一潭死水。唐朝詩歌的意蘊同樣體現(xiàn)在各類詩體中。以唐朝另外一位大詩人杜甫的《春水》為例,通過開篇的“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將詩歌的意境設置在初春時節(jié),后面描寫到“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已添無數(shù)鳥,爭浴故相喧?!贝核?、東風、沙灘、春草、溪水為環(huán)境,然后小鳥在溪水中爭浴喧叫,戲水為樂。詩歌充滿了對環(huán)境媚態(tài)的描寫,充滿人情味,卻又未提及人,略有落寞之感。作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更多詩歌在意蘊方面充滿著悲傷、憂慮、孤獨,如詩歌《遣興》寫道:“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期?!睉?zhàn)火中,作者對親人愛得深,但對現(xiàn)實又充滿無奈。詩人白居易則創(chuàng)作了很多與竹相關的詩歌,這些詩歌的意蘊又另有一番情趣,其反映了作者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獨特情趣的追求及尊崇。
唐詩中的音樂意境及音樂特征的表現(xiàn)
“詩中有畫”,人所盡知,但“詩中有音”的說法鮮有提及。事實上,詩歌與音樂都是以文字為基礎,詩歌只是通過一定的規(guī)則來對文字進行了修飾來抒發(fā)作者的情與美。
1. 唐詩中突出地以“和”為基調(diào)的音樂意境
唐朝盛世之時,音樂和詩歌都有輝煌的藝術成就。它們的交叉點在于“和”這一儒家和道家共同宣揚的思想。(1)音樂本身的“和”是詩人的審美對象。唐朝有大量的詩歌,音樂本身就是詩人的審美對象,也是其追求“和”的某種載體。如唐詩中的“聲和十管,氣應中律”“樂以和聲”“八音克諧”,還有如“虛無結思,鐘磬和音。歌以頌德,香以達心”,李白的“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云”、白居易的“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yǎng)蒙”等等眾多關于音樂的描寫。這些詩歌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和”為最終目標。外在的表達方式是詩歌,實則描寫的是音樂和作品本身。(2)詩人作為審美主體自身的心態(tài)“和”。儒家思想對個人主體人格要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盛唐時代,政治氛圍寬松,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詩歌成為表達“和”的一種方式。而音樂則有陶冶人的性情,感化人的內(nèi)心,從而使人的內(nèi)心處于“和”的狀態(tài),這就更加有利于詩人以“和”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詩歌,潛移默化地將音樂的審美應用到詩歌中,讓詩歌也具有音樂美的意境,讓人心曠神怡。
2. 唐詩和音樂的充分交融,放大了詩歌的精神張力
英國作家兼批評家瓦爾特·佩特曾說過“一切藝術無不力圖達到音樂的境界”,事實上,唐詩就已經(jīng)把境界提升到最高的心靈境界——音樂境界,它能呈現(xiàn)出一種深層的音樂美。音樂不是實測的具體的描述,而是一種輪廓的建立和氛圍的烘托。正是這種音樂般“輪廓”的描述使得唐詩飄逸的詩境得到了升華,使得樂中的詩更顯得靈動,成為流動的詩。如高適的詩歌《送渾將軍出塞》: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試想一下,從標題是送將軍出塞來看,臨戰(zhàn)前行的內(nèi)心表達不可能是安靜、舒適的,而是激情蕩意、聲勢浩大的,聲音在詩歌中的存在成為必然,但這種聲音不能雜亂無章,必須以一種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方式,也就是音樂,來表達厲兵選舉、秣馬、意氣風發(fā)的景象。又如岑參的詩歌《武威送劉判官赴債西行軍》:“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聲音的存在有效地放大了詩歌本身所代表的精神張力。王昌齡著名的詩歌《從軍行》更有一番滋味,前兩句“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安靜、凄涼,沒有聲音感,但緊跟著的“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則讓讀者的想象立馬豐富起來,幽咽的笛聲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引出萬里的愁緒,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聲音的突然出現(xiàn)使得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得以釋放,音樂美使得詩歌的意境得到升華。
3. 唐詩的音樂特征展現(xiàn)
音樂要做到詞樂一體,正所謂詞是“父親”,曲為“母親”。在現(xiàn)代音樂藝術史上,唐詩為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歌詞來源,這是唐詩與音樂藝術的一種另類的共鳴。我們熟知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李白的《靜夜思》等。很顯然,將唐詩作為音樂歌詞不意味著原封不動地使用,而是在唐詩的基礎上再進行改編。如果沒有音樂意境和詩歌本身意境的共鳴,那么改編出來的歌詞將不再是原來詩歌的味道,音樂也不再是詩人要吟唱的內(nèi)心。陳小奇改編、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創(chuàng)作思想來源于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改編后的歌詞與詩歌已經(jīng)完全融合,它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秋夜景色的幽美,讓懷著旅愁的游子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歌詞和詩歌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xiāng)感情。這首歌升華了這首詩,這首詩成就了這首歌。李白的《靜夜思》則被改編為三個版本(秦西炫作曲的《靜夜思》,張筠青作曲的《夜思》和高為杰作曲的《靜夜思》),三首歌曲的共同特點就是如流水一般,曲式簡單,但突現(xiàn)了樂曲的清凈流暢,靜靜地展現(xiàn)了內(nèi)心的情緒并逐步將其推向高潮,讓聽者在連綿不斷的情思中結束歌曲,而思緒卻長久駐留腦海,婉轉纏綿。
(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