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秦始皇陵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臨潼區(qū)城東約五千米處的驪山北麓,國家5A級景區(qū)。陵墓規(guī)模宏大,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歷時三十七年之久,征用徭役七十二萬人,動用了當時國庫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才完工。陵墓分為地面建筑與地宮兩部分,經歷了兩千多年,地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了高大的封土堆,而地宮卻依然保存完好,有朝一日若能開啟,想必又會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跡了。秦始皇陵有大大小小的陪葬坑二百多座,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展出有陶俑、戰(zhàn)車、銅馬車、兵器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臨潼縣西楊村幾位農民在距秦陵一點五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挖出了許多陶片,后經考古學家探測,這是一處長方形的兵馬俑坑。一九七六年,在此坑的北側二十米和二十五米處,又分別發(fā)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發(fā)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一號坑是整個軍陣的主體,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面積為一萬四千多平方米,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經探測可出土陶俑六千余件,為坑道式土木建筑結構,這是一個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wèi)四個部分組成的長方形軍陣。陶俑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每路縱隊均有駟馬戰(zhàn)車,隊形嚴密整齊,具有排山倒海之勢。二號坑位于一號坑東北端,它的面積為六千平方米,據測,可出土陶俑陶馬一千三百余件,戰(zhàn)車八十九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又分為四個小陣。四個單元有機聯(lián)系成為一個大陣,又可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靈活機動,反應迅速,是一支最具戰(zhàn)斗力的部隊。三號坑是三座坑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為五百二十平方米,呈凹字形,共出土陶俑六十八件、陶馬四匹、戰(zhàn)車一輛。這里出土的陶俑都是環(huán)繞四壁,兩兩相向相內而立,陶俑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叫做銅殳(shu),銅殳在秦國是一種儀仗性兵器??v觀三號坑布局再結合史料,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里就是整個軍隊的指揮中心。三座坑的總面積為兩萬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馬八千余件,這是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陣,向我們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的氣勢。一九七八年,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參觀兵馬俑后留言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fā)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中國?!边@段話廣為流傳,“世界第八大奇跡”已成為兵馬俑的代名詞了。兵馬俑是我見過的中國景點中,外國人參觀最多的地方,可以看出它的神奇和魅力!
浪漫悲情的華清池
驪山腳下的華清池,是馳名中外的皇家園林,國家5A級景區(qū)。驪山位于臨潼區(qū)城南秦嶺北麓,山勢逶迤,樹木蔥蘢,因其遠望猶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山中主要有周幽王戲諸侯的烽火臺;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等。華清池是歷代帝王游幸之地,相傳周幽王在這修建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筑室為宇,改名為“驪山湯”;漢武帝時,修葺擴建為離宮。隋文帝時重加修飾,植松柏數千株;唐太宗時又營建宮殿樓閣,取名“湯泉宮”;唐高宗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溫泉毖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的詩意,把驪山宮殿正式定名為“華清宮”。此處以溫泉為主要特征,所以又稱華清池使用至今。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礎上經多次修繕、擴建發(fā)掘復原唐代遺址后形成的,面積大約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分東區(qū)、中區(qū)和西區(qū)。一九五六年郭沫若先生游覽華清池后感慨萬分,揮筆寫下 “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guī)模越盛唐”的詩句。
華清池因為有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浪漫悲情的愛情故事而名聲遠播。楊貴妃名叫楊玉環(huán),十七歲時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七三五年,被唐玄宗冊封為兒子李冒的妃子。五年之后,唐玄宗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就這樣拉開了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愛情故事的序幕。
公元七四五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門為楊貴妃修建了海棠湯,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在驪山的長生殿里,農歷七月初七,兩人立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攜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因將士相逼,玄宗不得已賜死楊貴妃。
如果從西門進入華清池,就能看到九龍湖,湖背后的大殿叫“飛霜殿”,飛霜殿北面,有一幅由九十塊漢白玉組成的大型壁畫《楊玉環(huán)奉詔溫泉宮》,描繪的是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的一個夜晚,唐玄宗在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huán)的生動畫面,整個畫面由五十三個不同人物組合而成,不僅反映了李、楊宮廷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從中看到盛唐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景象。
厚重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建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雁塔區(qū)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北側),是一座綜合性的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其整體建筑為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七萬平方米,其中文物庫區(qū)面積八千平方米,展廳面積一萬一千平方米,是4A級旅游景點,館內珍藏了在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三十七萬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石器,下至一八四〇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厚重的文化積淀。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味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等,堪稱陜西歷史和文化的象征,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這座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比較典型的有八大類,其中注冊的有:青銅器三千九百多件,唐代墓葬壁畫四百多幅,歷代陶俑二千多件,歷代陶瓷器五千多件,歷代建材一千多件,漢唐銅鏡八百多件,金銀玉器二千多件,歷代貨幣十萬多枚。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民俗民族文物。
展館的展廳設置序言廳,第一展館、第二展館、第三展館為基本陳列,還設有唐墓壁畫館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及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展廳等幾部分。館內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大精深的佛教圣地
法門寺珍寶館位于扶風縣城北,東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法門寺因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為歷代華夏王朝所器重,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館內主體建筑——珍寶閣,是仿照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桐浮屠式樣建造,高大宏偉,別具一格,與寺院真身寶塔相輝映。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曾有八位皇帝每隔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于皇宮供養(yǎng)。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發(fā)現了法門寺這座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一千一百多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yǎng)曼茶羅世界以及數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fā)現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等唐皇帝后繡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為使這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得到全面充分展示,法門寺博物館經過數年精心策劃,隆重推出了《大唐神采 東方慧光——法門寺歷史陳列》展覽,共分為歷史文化廳、舍利文化廳和大唐地宮文化廳三部分,再現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次法門寺之行,感受到一種偉大宗教的輝光在閃爍。使我突然領悟到在這潔凈崇高的光芒里,更多映現的是佛陀的微笑。因為“凡是能使人高尚,能使人超脫他那小小的自我的,凡是能領導人去求真理、去愛人的,都合乎最老的意義、合乎最好意義的宗教?!?/p>
如果你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一定能深刻體會到“書法藝術故鄉(xiāng)”美譽的貨真價實;如果你走進西安明城墻,一定會由衷感嘆那堅實穩(wěn)固、固若金湯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工程的偉大和壯觀;如果你走進大慈恩寺,看到為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的大雁塔,一定能真正明白她之所以被視為古都西安象征的真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走出去,放眼世界,才能把握未來。這次西安之行雖然行色匆匆,浮光掠影,但收獲頗豐。我真想走遍祖國的萬水千山,領略祖國無比燦爛的歷史文化。
離開西安,有許多的不舍和留戀。我想,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