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比亞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與臺灣“斷交”了。消息傳來,島內媒體非但沒有什么責難,反而跑去幾個有該國留學生的大學,訪問他們是否有返鄉(xiāng)的打算。得到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岡比亞在臺留學生每年可以拿到約合12萬美金的獎勵,他們接受各大學提供的獎學金、臺灣教育部門及國際合作發(fā)展基金會的共同資助,讀書能有這么多花不完的錢,誰會急著回到自己那個積貧積弱的地方呢?
金援落入窮國權貴腰包
臺灣一直以來奉行的都是“金援外交”。以岡比亞為例,臺岡之間曾于1968年“建交”,1974年“斷交”,1995年再度“復交”。每一次往來都伴隨著大量金援。
2006年,陳水扁出訪該國前夕,臺灣與之簽訂了“經濟援助協(xié)定”,包括為其國民議會新修一座議會大樓。2008年,馬英九就職典禮第二天,岡比亞派來的代表便當面要錢,還提出減緩債務,臺灣隨后將預算約2億多元新臺幣的4艘飛彈快艇送給該國。2012年,馬英九出訪岡比亞,適逢該國糧荒,便又送去300萬美元救濟款。
即便在2013年,當局仍編列了4億元新臺幣用來資助岡比亞。錢不算多,但也是民脂民膏。然而,岡比亞卻并不領情。據(jù)“立委”林永樂透露,今年初,該國總統(tǒng)賈梅示意讓臺灣加碼2000萬美金……
在臺灣很風光的“四小龍”時代,許多落后國家紛紛投靠取金,政府來者不拒,大把撒錢。岡比亞、塞內加爾、利比里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乍得等國絡繹不絕,漂洋過海主動“建交”。
但民眾很快便發(fā)現(xiàn),小國“邦交”大都是為了私利。比方說,以前的湯加國王來臺,就讓臺灣商人買他們的磷礦,因為這個國家只生產鳥糞。臺灣當局只得好言相勸,讓商業(yè)界出錢贊助。還有某些國家的所謂“夫人”造訪,到百貨公司購物,往往什么都要,賬單全歸“外交部門”支付。
所以,臺灣百姓一貫對此很不滿意。如果給的金元能夠幫助窮國民眾富起來,那還頗有價值,可大筆的財富都揣進了少數(shù)人的腰包,肥了掌勺者的口袋,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同時還失去了自己的尊嚴與氣度。
馬英九“不買賬”
賈梅提出的加碼要求遭到了拒絕,11月15日,岡比亞便突然宣布與臺灣終止18年的“外交”關系。不但如此,其辦公室還發(fā)表一則貼文,諷刺臺灣是“窮人地獄”,他們要跟“有幫助的”國家建交。
面對“斷交”危機,馬英九顯得態(tài)度強硬:政府絕不會用“額外”禮物,作為維持與岡比亞“邦交”的交換條件,這道防線不能失守。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到陳水扁時代,臺當局還維系著“榮邦計劃”,但馬英九上臺后僅僅一年,便對這種“買賣式”政策沒了興趣。他提出一句口號:“外交的最大資產,不是新臺幣?!?/p>
馬英九倡導以務實精神為“外交”找活路,兩岸以“對話”代替“對抗”,在雙邊互信的基礎下“外交休兵”,不再進行惡性競爭式的亂開支票。
因此,臺當局對援外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糧食生產、公衛(wèi)醫(yī)療和教育為主,并提出“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zhí)行有效”三項原則。
這種想法與臺灣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本質并不違背。愛拼不是拼面子,而是拼里子。
臺灣人常說“有賺就好”,看錢比看命還大。至于有啥“邦交”,其實對普通人而言根本無關緊要。所以,在第一時間得知又一個國家“斷交”,臺灣網民的普遍態(tài)度卻是這樣:“邦交也只是死要錢,還不趕快斷交?!薄皠e再當‘凱子’了,留著錢自己老百姓花花吧。”諸如岡比亞這類“獅子大開口”的國家,輿論普遍覺得,早點切割反倒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