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宮
我可能來過這里。
在清朝。明朝?;蛘?,更遙遠的幽燕時代。
我也許是,從一本書縫隙打開的秘徑
到過這里。作為囚徒? 奴隸或者平民
見到它血色的城垣。頭頂,鉛皮一樣的天空
現(xiàn)在是公元二○○八年秋天。
此刻,城垣依舊。此刻
秋高氣爽
一座一再倒塌卻從未崩潰的建筑
成為游人蜂至的景點
無數(shù)普通人的腳印,疊在了舊時代的朝靴之上
我確認我到過這里。
帶著尚未褪盡的前世的身份。
我確認,那些作古的帝王還未離去
要不,為什么我的胸口依然感到憋悶
身體,不由自主地發(fā)抖?
中軸線
這是永定門,這是前門、正陽門……由此往北,可以直達
帝國的心臟
它們,都被一根神秘的軸線串起
所謂“都為國中,中為城脈”
所謂“中 正 安 和”
所謂“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似乎,帝國的威嚴和安穩(wěn)
都集中在這條神秘的經(jīng)線
據(jù)說,它后來居然被發(fā)現(xiàn)有偏差,它居然
不在自己的中心。
這是否意味著,33位真龍?zhí)熳尤孔崃她堃?/p>
意味著,它的偏移構(gòu)成了兩邊事物聚散的
真正理由?
一條向西偏出的中軸線,它向北延伸的部分,指向了
最近一個覆亡帝國的
隱秘源頭
它是否有意為之?原因又是什么?
其中的用意并不值得深究
可以確信的是
多少王國興衰,多少朝代更替
絕非源自一根線的偏移
而是人心內(nèi),另一根無形的中軸
構(gòu)成了對它有效的制約
過鳥巢
這里曾是一個王朝的舊址。
三千年前,召公巡視
滿山的燕子麇集,“是為吉兆,乃筑城于此”
三千年后,它成為
一個巨大的鳥巢。它鋼質(zhì)的巢穴剛剛孵化了眾多
和平年代的英雄
現(xiàn)在,人去樓空,它空曠的肚腹見證著
一只燕雀的渺小——
是的,它不是我
不是一只返鄉(xiāng)的燕子要尋找的舊壘。
它孵出過光榮與夢想,
現(xiàn)在,它依靠大量的反哺維持著消耗
我需要的是一只
真正的鳥巢,用來安身。避雨。生兒育女
度過不知鴻鵠的一生
在它空曠的腹內(nèi)踟躕良久
我決定返回
在南方,在我寄居的外省枝頭
不測的風(fēng)雨繼續(xù)等待著我
過長江(一)
這是早春。長江的腰肢還顯得
有些僵硬。
但不要緊,等到幾場春雨之后,等到夾岸的桃花
和民謠一起開放,它就會
嫵媚起來
此刻,因為春風(fēng)未至,一條江
在左顧右盼
一個過長江的人也在瞻前顧后
其實,誰的腹內(nèi),沒有一條九曲柔腸?
誰不是在等,遠處的
那一聲楚歌?
其實
再長的江也只是一滴水
到另一滴水的距離
因為感到了溫暖,才有雪山上的垂落
因為懷揣遠方,才有了
漫長的嗚咽,和流逝
過長江(二)
春雨不歇。更多的支流匯入了長江。它們
都想搭上這條液體的火車
一條江,因為暴漲的江水,溢出了堤壩。
但因為泛濫導(dǎo)致的危險,一條江已無法輕易
改變以往的河道
接下來的比喻是,因為經(jīng)歷了太多的沖刷
一個人命運里的掌紋逐漸
清晰、深刻
沿途,那些碼頭、旅人、客船、愛情
暗淡的漁火……都熄滅在
一個又一個雨夜
靜水深流。再往前,將會是寬闊、慵懶
波瀾不驚的中年
真正的疑惑是,當一條進入暮年的江
發(fā)現(xiàn)它
奔赴的大海
只是掌紋之外的一道懸崖
它會不會逆流而上,它會不會發(fā)現(xiàn)
當年,那些來歷清晰的支流
都已變成了謎一般的歧途?
登衡山記
山路詰屈。沿途是陰翳的林木
是古柏。五角楓。山毛櫸……更多的
樹種我叫不出名字
我留意到這些是發(fā)現(xiàn)
在通往山頂?shù)牡缆飞?,這些不停變化著的樹種越來越矮
是的,我能感受到
隨著高度的上升,它們向上的力量似乎
越來越弱
它們體內(nèi)的河流不再湍急
中巴車顛簸了許久,勉強抵達了半山
“余下的高度需要大家自己攀爬?!睂?dǎo)游
開始轉(zhuǎn)身迎接下一批游客
徘徊了許久。我終于放棄了向上。我不是
為了山頂?shù)哪且皇慊鸲鴣?/p>
我不敢輕易地把一座山踩在腳下
除了敬畏造物的安排
我實在懷著以下憤懣:
在垂直的道路上,一棵樹走了數(shù)百年,它的高度
還不及此刻
一株半山腰兀自搖曳的野花
遠上寒山
旅游大巴在吃力地爬坡。
車內(nèi)的人,不喘不吁。
倚窗而望,陡峭的石階上,有人還在
拾級而上。背著香囊和滿腹的愿望。
沿途的木葉紅的紅,黃的黃。路也是
越走越窄。白云深處有人家,
搭載旅游大巴,我們很輕松地來到
接近山頂?shù)奈恢?/p>
停車、賞玩紅葉,但卻對登頂
失去了興趣。
我想起一個在唐詩里行走的人
在向上的道路上,速度
并沒有帶給我們更高的高度
很快,背香囊的越過了我們
而那個唐詩里的人
沿著一線仄徑,最終
抵達了更高處,寬闊的寂靜。
留下我們,在喧鬧的涼亭,拍照。四顧。心茫然。
印象:揚州月色
這里的月色太毒
天下月色三分,揚州獨占其二
只需一盞
便飲之上癮
這里的月色,有68度,酒精里最濃烈,最黏稠的那種
飲至血管
可讓人發(fā)燒,讓人忘卻
千歲之憂
飲至肺腑
可治身世之感
可療亡國之痛
飲到最后
復(fù)回冰涼,而且是
冰涼中最寒冷、最徹底的那種
印象:再寫月色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這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
不知道它第一次來到揚州的上空,是哪一年?
只知道
它來到這里,就不肯走了
它照過吳宮的花草、邗溝的春秋
照過運河里的槳聲燈影
照過瘦西湖畫舫里
揚州瘦馬的歡顏和腹內(nèi)的酸楚
它照過春風(fēng)十里
一個失意男人十年漫長的睡眠
照過二十四橋下,年年獨自開花的紅藥
它照過盛世
腰纏萬貫騎鶴而行的商賈
它照過廢棄的河山和人心的荒涼
揚州十日之后
它照過十萬尸骨堆成的人間地獄
——滲到歷史骨縫中的寒涼
徽州印象之雕花木窗
嵌在高大、厚實的馬頭墻里。
這使它看上去更加局促、狹小。
但精致。每道花邊,都經(jīng)過精心修飾。
麒麟、蝙蝠、鴛鴦、花瓶……精心設(shè)計的圖案
成雙成對。那最美的
來自更多的雕鑿和疼。一雙看不見的手
一刀、一刀、一刀……直到它
變得光滑,看不見一絲
雕鑿的痕跡。而最冷的刀鋒,像從背后射出的
一道目光,深深嵌入了最深的紋理。
有多久了?一扇雕花木窗,逐漸與威嚴的墻體
嚴絲合縫。與逐漸斑駁、古舊的生活
融為一體
而一扇窗的后面永遠是幽暗的深閨
是光線無法抵達的內(nèi)室和空洞的眼神。
夜晚,鎖著一支寂寞燃燒的紅燭
白天,面對著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
離開
十月份的陽光開始變得粘稠。晚稻、玉米、野菊花
這些金黃的事物,就要為冬天積攢下溫暖的火焰。
夯土墻上
陳年的臘肉滴出油脂。
柿子紅了。
亡人提著它們的燈籠。用約等于21克的靈魂
這也是它們的村莊。
沿著窄窄的巷道,依次是重檐、街角,逐漸消失的青石板路
一些人就要返回,另一些人還在不斷趕來
古老的村莊處變不驚
蜂擁而至的游客啊
這里不是他們的故鄉(xiāng)。這里是他們一再要錯認的故鄉(xiāng)
而我已不再屬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