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行為與受害人特殊體質相競合而引起擴大的損害時,加害人應如何承擔責任?對此,比較法上始終存在巨大爭議。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所持的立場為侵權人應就擴大損害負責,不得援引受害人特殊體質減輕責任,此即所謂“蛋殼腦袋”規(guī)則。但是,該規(guī)則已呈現松動之跡象。在那些堅守這一規(guī)則的國家和地區(qū),法院也曾以不同理由和方式對其予以限制。在我國審判實踐中,除極個別判決堅持“蛋殼腦袋”規(guī)則外,法院大多奉行中庸之道,在被告和有特殊體質的原告之間按一定比例分攤損失,幾乎未見加害人對擴大損害完全不承擔責任之判決。
以因果關系理論詮釋受害人特殊體質,重點在于侵權行為介入社會既存狀態(tài)增加或改變了現存危險程度,在侵權行為與受害人特殊體質相結合導致重大損害時,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侵權行為增加或改變了受害人的危險狀態(tài)。然而,僅從因果關系角度解讀受害人特殊體質是很不充分的,這種分析并未明確受害人特殊體質是否構成阻斷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異常獨立原因”,遮蔽了對受害人特殊體質的價值判斷過程。
事實上,在通過法律上因果關系解讀受害人特殊體質時,無論是堅持還是突破“蛋殼腦袋”規(guī)則,實際上都融入了相應的價值判斷。眾所周知,法律上因果關系本非事實上的因果律,而僅系法律政策之考量和法律價值之判斷,其核心為在當事人之間如何配置責任才符合公平正義、法律目的或當時社會之需求。
對受害人特殊體質進行價值判斷時,應緊緊圍繞加害人和受害人之利益衡量而展開。因此,在受害人特殊體質應否以及如何影響侵權責任問題上,應立足于損害的公平分配、受害人的行為自由、損害預防的效率等價值。我們不能在抽象的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討論,而必須針對具體的受害人與加害人作若干類型化研究,區(qū)分加害人故意、加害人知悉受害人特殊體質、僅受害人知悉其特殊體質、受害人不知其特殊體質以及侵權行為之特性,進行靈活的判斷。
(摘自《法學》,2012年第12期,第93-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