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的正當性是現(xiàn)代社會維持共同體價值的基礎,其本質(zhì)是內(nèi)在的認同,不是基于外在強制而形成的。權威一旦失去正當性,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如果一種權力獲得合法性與正當性,那么對權力的承認和認可就轉(zhuǎn)化為權威的某種形態(tài)。法律權威實際上反映了權威與權力的法律化方式,而法律權威的基礎和最高形態(tài)乃是憲法權威。所謂憲法權威,就是憲法得到社會普遍認同、自覺遵守、有效維護的理念與理由,尤其體現(xiàn)為憲法對公權力和所有國家生活產(chǎn)生的拘束力和規(guī)范力。憲法以人民的名義制定,其權威性來自于基本的社會共識,具有正當性基礎。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憲法既是國家基本法律秩序的基礎,也是公民的基本生活規(guī)范,憲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規(guī)范公共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在我國正處于制度轉(zhuǎn)型、法治建設進一步深入的特殊時期,維護憲法的權威,是形成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利益以及實現(xiàn)法治思維的基礎。憲法的權威性要在價值認知上得以體現(xiàn),樹立憲法權威就必然要有憲法自信。憲法權威要在社會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使依憲治國成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憲法權威還要在憲法實施中得以體現(xiàn)。
在社會治理中存在其他一些權威與憲法權威的關系問題,應當維護憲法的至上性,其他任何權威都不能超越或代替憲法的權威。對政治權威來說,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是維護政治權威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政治權威不斷得到完善的基本機制;對黨的權威來說,應從憲法權威中尋求黨的權威的依據(jù),黨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對個人權威來說,個人權威要服從憲法權威,以合憲的途徑實現(xiàn)個人權威;對法律權威來說,憲法和法律制度處于權威系統(tǒng)中心地位,但性質(zhì)與效力有所不同,要建立維護法律權威的憲法機制;對制度權威來說,應認清制度權威的不足,以憲法權威補足制度權威。
綜上,應以憲法為依據(jù)調(diào)整其他權威與憲法權威的關系,并通過憲法治理逐步形成憲法至上的社會共識。
(摘自《法學》,2013年第5期,第19-27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