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夜空中,
看不見彎彎的月亮;
青青的草地上,
卻灑滿散散的月光。
密密的紫藤葉,
鋪蓋在長廊的頂上;
清脆的腳步聲,
回響在我們耳旁。
我停下來,蹲在草地邊,
奶奶問道:
“這里曾經(jīng)是不是有只青蛙?”
“是的,它坐在密密的草叢中。”
“它是不是在呱呱地叫著呢?”
“是的,它在那里開心地歌唱?!?/p>
“你是不是過去把它嚇跑了?”
“是的,我也去那里唱了幾句?!?/p>
“可是,我唱了之后,它再也沒有歌唱?!?/p>
“它一定很討厭我唱的歌!”
唉,今天它缺席了!
它到哪里去了呢?
靈犀一點:
哈,青蛙也能“缺席”?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的標題富有童趣,而且能吸引讀者往下讀?!八{藍的夜空中/看不見彎彎的月亮/青青的草地上/卻灑滿散散的月光……”都是平實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卻耐人尋味。詩歌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和奶奶的對話,青蛙就是在這些對話里出場和“缺席”的。青蛙為什么“缺席”?“我唱了之后,它再也沒有歌唱”“它一定很討厭我唱的歌”,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望。(曾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