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和青島,山東最大的兩個城市。前者是省會,全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泉城”勝景獨步海內(nèi)。后者是國際知名的旅游勝地,自然和歷史的雙重因素,賦予她“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特有風情;也是我國北方的重要港口和進出口門戶,有著許多優(yōu)秀的本土品牌,是山東半島毋庸置疑的經(jīng)濟龍頭。
從春分到夏至,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我在山東度過,其中大多時候,都是在濟南和青島。雖然時間短暫,浮光掠影,但畢竟打馬走過,在那驚鴻一瞥間,春風中,夏陽里,晨曦間,暮色下,有過不止一次的欣喜和感動。
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城市,老舍喻為“穿馬褂的老者(濟南)和摩登的少女(青島)”。但是時移境遷,城市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畢竟七十多年過去了,“馬褂”和“摩登”無論作為實物,還是修飾詞,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時,很少使用。
泉生育了濟南,泉是濟南的根;海成就了青島,海是青島的魂。因了水的緣故,濟南和青島都是呈現(xiàn)陰性的城市——個人以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性別。當然,這個性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這個城市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后天發(fā)展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從女性的角度比喻,濟南就是一位大家閨秀,含蓄而從容;青島宛如一位西洋貴婦,時尚而優(yōu)雅。
這樣的性格來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
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因諸泉匯為濼水,古稱“濼”,春秋為齊國所屬,漢初因位于濟水之南而得名“濟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設濟南府,為府治之治,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戰(zhàn)國之思想家鄒衍、神醫(yī)“扁鵲”、唐之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高僧義凈、宋之詞壇“婉約派”領袖李清照、“豪放派”領袖辛棄疾、元之散曲大家張養(yǎng)浩、明之文壇“后七子”領袖李攀龍……公元745年,34歲的杜甫到濟南來,被地方的官宦招待,在大明湖中心的歷下亭中宴飲,酒到酣處,四望煙波浩渺,雅士匯集,揮筆寫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現(xiàn)在被作為濟南的宣傳名片。地處儒家文化的中心,濟南深受厚重的齊魯文化熏陶,注重禮儀和傳統(tǒng)道德,寬厚仁和,中庸保守。
青島遠沒有這樣悠久的歷史,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只是一個沿海的小漁村,因為海灣中有個形似古琴的島嶼(即現(xiàn)在的小青島),最早被稱為“琴島”。1891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為其建置的開始;1897年,被德國侵占,因謀劃長期割據(jù)及其東方戰(zhàn)略的需要,德國人用了十七年的時間,給予青島大力建設,奠定了這個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繼德國之后,又被日本兩次侵占達十五年。民國時期,青島被設為“特別市”,再一次提升了青島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也養(yǎng)成了青島人優(yōu)越的心理定位,為今天濟南和青島兩個城市坊間不絕的爭論和比較設下了伏筆。青島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少,又是個移民城市,歷史上有三十多年被殖民的緣故,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使得青島文化中沒有太根深蒂固的東西,注重個性和天然,比較張揚和高傲。
不同的歷史文化熏陶出兩地人不同的性情。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濟南人該是“大雅大俗”的性情,大家如季羨林、韓美林、歐陽中石等等,在各自的領域成就斐然,已成一代宗師;當?shù)氐臅嬅疑醵?,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專版介紹;講究禮儀,酒場上的座次,交往中的細節(jié),濟南人看得非常認真。說到“大俗”,曲藝在百姓中的認可度較高,一襲長衫的老藝人幾乎在每個景點都能看到,兩塊鐵片、一把二胡就能招來一堆觀眾;還有在一泓碧水的泉池中出沒的“浪里白條”,小攤上常見光著膀子喝扎啤吃烤肉的漢子,小巷中也時有隨地便溺的市民,形容自如,旁若無人。濟南人的穿著非常樸實,我在繁華的泉城路上走過幾次,讓人眼前一亮的美女極少,偶有幾個姿色出眾的,著裝也是一般。
青島人雅不過濟南,也俗不過濟南,性情趨向于中間派,所謂“雅俗共賞”,接受新事物快,注重享受和娛樂,不喜歡繁瑣的禮儀客套。講究服飾,街上沒有濟南那么多穿著土氣、抑或衣衫不整的行人。女性鮮有素面朝天者,夏天的海灘上更是美女如玉,個個身材火辣,讓人目不暇接,當然這其中不全是青島土著。講排場好面子,我看當?shù)貓蠹埿侣劊鄭u小伙子要向心儀的女方下“聘禮”,起價就是九萬八;據(jù)網(wǎng)友估算,娶個島城的“小嫚”(當?shù)胤Q呼姑娘的方言),保守估計上百萬元,還只有房沒有車。青島盛產(chǎn)娛樂界的人才,便是這種性情的最好體現(xiàn),如倪萍、唐國強、夏雨、黃曉明、陳好、黃渤等等,達數(shù)百人之多,聽說在北京的演藝圈中,青島是不容小覷的一支力量。
不管在濟南還是青島,問路都是讓人愉悅的一件事,尤以青島為甚。被問訊者比你還要熱情,不論是閑是忙,都停下腳步認真地聽你訴求,不厭其煩地解釋;有位老者因為答不上來,而不停地道歉,好像他錯了似的,讓人感動——山東人熱情豪爽、急人所難的品行可見一斑。
但這種熱情豪爽,換個地方卻讓人尷尬,比如酒桌上。山東作為東部發(fā)達省份,竟然還有不少人以瘋狂勸酒作為招待客人的禮儀,讓人驚訝。
這兩個城市都是因水而生。雖然,濟南的泉水與青島的海水沒有可比性;但是,海濱城市不止一個,“泉城”卻是僅此一家。
濟南的南部即是泰山的余脈,其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guī)r地層向北潛流,被北部細密的花崗巖阻擋,于是從市區(qū)巖隙中擠出,形成眾多泉眼,以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zhí)端拇笕簽橹?。這其中,又以趵突泉為最,水量大,景致美,平地噴涌而出,三股一米粗細的水珠,一刻不停地翻涌,銀花玉蕊,白浪翻滾,洪濤喧囂,聲勢懾人。眾泉匯聚,形成濟南的一大景觀大明湖。解放前,湖面即占了老城的三分之一,現(xiàn)在幾經(jīng)拓展,約有八百多畝的水面。四周遍植垂柳,湖中密布荷花,湖畔參差曲折,亭臺樓閣散落其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對濟南所謂“泉城”景色最形象的概括。
青島位于膠東半島的南側,彎曲的海岸線形成許多天然的海灣。從最西端老市區(qū)的棧橋開始,到最東端嶗山區(qū)的石老人,每個海灣都有著動人的神韻。老市區(qū)的海濱人太多,嶗山區(qū)又稍嫌荒涼,我以為青島最美的海景在八大關。夕陽西下時分,坐在花石樓的矮墻上,海風輕撫,海鷗翔集,遠望水天一色,浩渺無際;近處看潮水漫卷而來,在礁石上綻出一波一波的浪花,在海灘上留下一層一層的吻痕,雖然砂石稍顯粗糲,不宜于赤腳浪漫;但一扭頭,那歐式情調的西洋建筑,在夕陽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恍如置身異域。曾經(jīng),女兒在下面的沙灘上奔跑,尖叫;我和妻,在那矮墻上,坐了整整一個下午。
濟南的三大名勝中,兩個和水有關,趵突泉和大明湖;一個和山有關,千佛山。但千佛山確如老舍所言“不算數(shù)的”,因為這樣的山,在北方的城市中,太普通了。我曾經(jīng)登過千佛山,只一次,印象很差,不單單因其海拔不高,姿色平平;還因為受不了這座山上赤裸裸的市儈氣:景區(qū)門口要買門票,里面的每個寺院、山洞、佛窟還要收費。賞心悅目的風景不多,張開要錢的手卻是遇到不少,使人不只對這個景點,包括對里面所供奉的泥塑、木雕、石刻等等,也一并看輕了——如果真有靈,先把這些忙著靠神鬼賺錢的弟子收走吧——看他們已經(jīng)把你們糟蹋成什么樣了。
這樣的一座山,和青島的嶗山相比,顯然差之千里。而泰山呢?
泰山當然不屬于濟南,兩地之間相距約70公里。但因為千佛山太猥瑣,提不上桌面,就委屈一下泰山吧。
山東的旅游品牌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指泰山,圣人指孔子;水的解釋有分歧,一說指黃河,一說指泉水。竊以為黃河不只山東獨有,泉水卻是,后者的解釋更靠譜一些。
但這句話,由嶗山的導游說出來,數(shù)量就翻了一番,成了“兩山兩水兩圣人”,山指嶗山和泰山,水指海水和泉水,圣人指老子和孔子。完了還要加一句,“老子還是孔子的老師呢?!?/p>
嶗山如此自負,也有它的理由。它是中國海岸線上第一高峰,海拔1132米;因為山海相連,景色迥異于國內(nèi)其他名山大川,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稱謂。
泰山和嶗山同屬于道教。泰山被譽為“五岳獨尊”,是歷史上有名的“神山”;嶗山被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是傳說中有名的“仙山”。泰山有香火鼎盛的碧霞祠,有靈驗的泰山奶奶;嶗山有歷史悠久的太清宮,有神奇的嶗山道長。
泰山和嶗山,我都不止一次地登臨。感覺從歷史和人文角度講,泰山因為歷代帝王的封禪,被賦予了許多政治意義,與國運民瘼聯(lián)系太緊,在這一點上,嶗山?jīng)]有可比性。而以自然風光論,泰山卻要相形見絀了。這一方面是因為泰山被開發(fā)得太過,纜車直達峰頂,沒有一點攀登的艱難;也被渲染得太過,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一方面也是因為嶗山的風景確是美不勝收,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郁蔥,怪石嶙峋,那該是怎樣的一種享受。李白就曾經(jīng)感慨“泰山雖云高,不及東海嶗”。
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辦法就是到老城去。老城是一座城市的母體。
濟南的老城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被泉水所包圍,大明湖居北,趵突泉、黑虎泉居南,五龍泉在西。這些清冽甘甜的泉水,經(jīng)人工疏浚,形成一道天然的護城河。正因為這些泉水,濟南才有了北方城市中少有的靈氣和婉約。黃庭堅就以為“濟南瀟灑似江南”,但我以為濟南比江南還多了一份大氣。江南的風景太過于小巧,所謂“小橋流水人家”,一山、一水、一樹、一橋、一石、一亭,都像盆景一樣,被放在一個逼仄的空間中,感覺呼吸都不是很暢快。而你到濟南來,看園林就到趵突泉、五龍?zhí)逗妥o城河去,空間上就比江南園林大多了,也有“空瘦皺透”的石頭,也有繁花夾持的小徑,曲徑通幽,移步易景,水卻比江南的清亮??蠢舷锏杰饺亟趾颓油ぃ∠锴郏蹓焱?,一脈流水牽動幾米長的水草,穿東家,進西家。你推開咿呀作響的漆黑木門,劉鶚稱道“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景象,依稀還可以領略到??上鞔睦铣菈υ诮▏蟊徊鸬袅耍粭l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街又從城中橫穿,使得老城支離破碎,不復有老舍筆下那種“中古”的神韻。
濟南所有的美都在老城區(qū)。后來的城市建設乏善可陳。
殖民的歷史給青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形成她濃郁的歐陸城市風貌。我到青島的標志景點之一原德國總督府參觀,發(fā)現(xiàn)碧眼金發(fā)的歐洲游客比國內(nèi)游客還多;聽導游介紹,現(xiàn)在在德國,像這樣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的建筑也不多見了。青島對于老城區(qū)的保護是非常成功的,“修舊如舊”,力求保持原來的風貌,城區(qū)現(xiàn)在使用的還是德國當時建成的排水系統(tǒng)。我在江蘇路的一個酒店居住,發(fā)現(xiàn)外墻上有點損壞,店主告訴我,他們不能自行修復,要向市政管理部門報告,由專業(yè)人員進行維修。
八大關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一處歷史街區(qū),其實它和德國殖民者沒有關系,而是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4月接收青島后,不久就將其劃為“特別規(guī)定建筑地”,由當時國內(nèi)外一批優(yōu)秀的建筑師,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苦心經(jīng)營的一處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在這一片占地一千多畝的海濱,匯聚了二十多個國家320余棟不同風格的建筑,被稱為“萬國博覽會”。所謂“八大關”,是以國內(nèi)八個有名的關隘,如山海關、嘉峪關等命名的八條道路,每條道路兩側植了不同的樹木和花種,楓樹、雪松、碧桃、紫薇……粉紅嫩白,青翠明黃,使得整個景區(qū)宛如一個大的公園。道路縱橫交錯,劃分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若干小區(qū),每個小區(qū)自成一體,一棟一棟的獨立別墅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峰回路轉,不同的建筑帶給你不同的驚喜。穿著婚紗禮服的新人隨處可見,在鏡頭前相依相偎,留下他們的甜蜜和幸福。我和妻牽手在其中漫步,時光恍惚,一如回到初戀的時候。
青島難得的一點,在于新城建設中,也沿襲采用歐洲風格,保持了整個城市建設的一脈相承。在市區(qū)高處的信號山上,放眼四望,你才能領略到青島那種濃郁的異域風情。
濟青兩地,理論上都以魯菜為傳統(tǒng)美食。魯菜在歷史上曾經(jīng)風光一時,有狂熱的魯菜愛好者說起來不無自豪,什么中國八大菜系之首、黃河流域菜系的代表,什么覆蓋面最廣的地方菜系,對宮廷御膳產(chǎn)生過極大影響云云。但現(xiàn)實情況是魯菜日漸式微,不說攻城略地,就在自家的地盤上,喜歡魯菜的食客也是越來越少。究其原因,就在于魯菜用鹽、用油、用醬過重,使得菜品無形無色,俗稱“黑糊糊、咸糊糊、油糊糊”。我在山東期間,因公務招待在五星級的酒店里吃過,個人閑暇時按圖索驥尋找所謂“正宗魯菜”的小館也吃過,概莫如是。
其實,最能代表一個地方特色的美食就在民間,就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這樣說來,濟南的“煎餅卷大蔥”和青島的“辣炒蛤蜊”,散布于兩地的大街小巷,該是無可爭議的代表。
我對“煎餅卷大蔥”的印象,最早是在反映沂蒙山區(qū)的影視作品中留下的,一旦接觸,愛不釋手,雖然吃了大蔥后的異味讓人難堪,還是忍不住它的誘惑。煎餅不限于濟南一地,在泰安、濟寧、臨沂各地都可以吃到。總體來講大同小異:薄如紙張的雜糧餅,小一點的卷成筒狀,大的疊成條形,作料略有不同,但常見的還是大蔥蘸醬。追溯起來,這種食品有多久的歷史?孔老夫子在《論語·鄉(xiāng)黨》中說“不得其醬,不食”,不知是否攥著已經(jīng)卷了大蔥的煎餅,卻找不著醬發(fā)出的牢騷。依我想來,這種食品應該是辛苦的勞力者YO3HGGtJlAq0LXBbja/0k3QPr6hsWqo0F03MFV/Hsqo=所創(chuàng):一天的勞作歸來,抓起女人用柴火烙出的煎餅,從房前屋后隨手掐幾根自家種的大蔥,蘸著面醬,大快朵頤,該是何等的愜意?!凹屣灳泶笫[”長盛不衰,想必一方面因為它是粗糧細做,有益于健康,且便于攜帶和存放;還有一個原因,正是這煎餅的韌性、大蔥的辣味和豆醬的芳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耿直仗義、豁達爽快的齊魯大漢。
但山東沿海一帶,都沒有吃煎餅的習俗,青島就以海鮮為主。我在到青島之前,就被網(wǎng)上“蛤蜊哈啤酒”的描繪所吸引——當?shù)厝税选昂取苯小肮保河掷庇窒愕男迈r蛤蜊,就著馥郁芳香的青島啤酒,想一想都不禁垂涎三尺。在青島的每一天,我和妻趴在地圖上研究最多的不是景點,而是吃飯的去處:五四廣場附近云霄路的美食街,青島啤酒廠所在的登州路啤酒街,正對了棧橋的中山路上的劈柴院,包括“驢友們”在網(wǎng)上提到的諸多小店……其實也不過爾耳,味道一般,再加上蛤蜊可能不好洗凈吧,總能在其中吃到沙粒;然而啤酒確是新鮮,有別處喝不到的芳香。后來與當?shù)氐呐笥验e聊,知道他們都是用塑料袋打了啤酒——這個就不同喲,到菜市場買了炒好的蛤蜊,坐在海邊上,憑海臨風,三五知己,邊喝邊聊,花費不多而富有情趣。我所去的地方,都是針對外地游客而設,銀子花了不少,還缺了那種意境。
上世紀30年代,老舍先生在山東生活了七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其中濟南四年零三個月,青島三年。他曾經(jīng)對兩地的氣候作過比較:“拿氣候說吧,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而青島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濟南也比青島冷。但是,兩地的春秋頗有點相同。濟南到春天多風,青島也是這樣;濟南的秋天是長而晴美,青島亦然?!?/p>
四季之不同,我沒有全部領略,但三個多月的時間,我應該是認識了兩地的冬天和春天的,雖然這個“認識”不無膚淺。
如果可以選擇,濟南和青島,你更喜歡在哪座城市生活——我是很難取舍的。
相較而言,青島的空氣新鮮,城市干凈,市民素質高,冬天不是太冷,夏天更是宜人。遺憾的是房價太高,聽說鬧市區(qū)的海景房已到每平米三四萬元,讓人咋舌不已。濟南的自然條件和市政建設不如青島,但也有她的長處,南郊是群峰擁翠的泰山余脈,北郊是一瀉千里的浩蕩黃河,城中有七十二泉,穿城繞郭,民風淳樸,生活從容,物價在東部城市中是少有的低廉,市井氣息濃厚。
回到此文最初的比喻——雖然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腳的。濟南這個“大家閨秀”,美在于她的底蘊,需要慢慢地體會;青島這個“西洋貴婦”,美在于她的氣質,需要靜靜地品味。
在趵突泉噴涌的泉水里,在大明湖明媚的煙波里,在鵲山嶙峋的怪石中,在芙蓉街和西更道幽靜的小巷里,在經(jīng)三路“便宜坊鍋貼”和普利街“草包包子”的美味中,我一次次被濟南的美所征服。
在石老人碧藍的海水里,在八大關萬千的風情中,在嶗山奇絕的山勢里,在棧橋和海洋世界不息的人潮中,在美達爾“烤魷魚”和小紅樓“灌腸包”的醇香里,我一次次被青島的美所震懾。
太長太長的歷史,承載了那么多的苦難憂傷,濟南才這樣地寵辱不驚,含蓄內(nèi)斂,大度從容。
太多太多的磨難,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浴火重生,青島才這樣地風華絕代,時尚性感,高貴優(yōu)雅。
當然有許多的濟南人不滿意自己的城市。你可以對濟南人說這個城市的種種不是,他同意你的說法,可能比你還要氣憤——因為他愛得深沉。
但很少有青島人不喜歡自己的城市。你不能對青島人說青島的不對,他會和你激烈地爭論,直到你改變觀點——因為他愛得自負。
元好問到濟南來,寫詩贊美: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長做濟南人。
我不揣淺陋,邯鄲學步:羨煞山水好,長做濟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