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舉凡真正的宗師大家,無不有著非常全面的修為和多方面的造詣,尤其是書畫大家,更是如此。它需要天生的稟賦,需要寬博的學養(yǎng),需要深邃的思悟,需要真切的性情,需要勤奮的筆墨,同時也需要各藝術門類之間的互通互鑒、互惠互澤,特別是“詩書畫印”四藝,自古以來,均倍受文人墨客之重視,倘若偏廢其一,似乎都稱不上是真正的雅士。
筆若驚鴻神自醒,韻流百法不拘繩。
朗心獨見詩書畫,入海千川一脈承。
這是劉迅甫《泠泉閣有悟》中的詩句,可見他是深諳此理的。他不僅雕琢詩文,還研習書畫,力工篆刻,且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v觀他的詩文,或清新雅致,或妙趣橫生,或樸實無華,或端莊凝重,發(fā)于心而達于情,起于言而會于意;他的書作,章法變化無窮,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筆力雄健渾厚,線條枯實互應;他的國畫,構圖飽滿,意境悠遠,行筆縱姿,點染隨意,不拘繩墨,師法自然;他的篆刻,直逼秦漢,古拙大氣,開張磅礴,酣暢淋漓。可以這么說,劉迅甫是我所結識的中青年書畫家中技藝極為全面扎實、涵養(yǎng)極為豐厚廣博、品格極為高尚自覺的一位,也是極受關注與極具發(fā)展前景的一位。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他算得上是真正的文人墨客,而絕非那些附庸風雅、花拳繡腿之輩。
劉迅甫擅長詩詞,甚愛絕句。出版有《劉迅甫絕句三百首》《屋檐雨》《三月雪》《八詠堂吟草》等。此外,他的長篇紀實詩報告《農(nóng)民工之歌》被刊登在2011年第九期《中國作家》雜志,并由國家權威機構為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專場朗誦會和作品研討會,開啟了中國農(nóng)民工文化深度探索、研究與傳播的先河。
鎮(zhèn)日穿云搏雨風,直教樓宇接蒼穹。
雁過不敢高聲語,天上農(nóng)民正做工。
這是劉迅甫歌頌農(nóng)民工組詩中的一首,詩的題目為《生活在腳手架上的農(nóng)民》。讀后不禁令我慨慕萬千,同時贊許此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句句相承,環(huán)環(huán)相扣,真摯而感人,語淺而情深,是當代絕句的精品之作,與唐代詩dYX90/xUFyyl9OcaeA1rNa2aSLWGnpy1S9sKVi/3BOQ=人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品讀劉迅甫的諸多詩篇,帶給我們的總是感動、驚喜、溫馨與浪漫,猶如冬日圍爐夜話,夏日松林聽風,春日靜沐暖陽,秋日水中望月。他的詩詞,不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產(chǎn)物,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真情實感,是緣于對人生百態(tài)、造化萬物的自然流露。他的詩詞,格律十分工整,遣詞煉句更是恰到妙處,且體裁豐富,或敘事,或抒情,或言志,或寓理。其技法嫻熟多變,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寄情于景,時而情景交融,時而借物喻人,在對比中表達情感,在襯托中凸顯主題,在渲染中升華思想。在他的詩詞作品里,我們經(jīng)常邂逅美景、美顏、美事,我們經(jīng)常懷念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鄉(xiāng)韻,我們經(jīng)常流連如夢江山、風花雪月、琴棋詩酒......
是的,劉迅甫是一位真詩人,真生活的詩人,真性情的詩人,真才學的詩人。可不,在老家過個中秋,便有了《中秋村居》:
高寒月影藏冰魄,閱盡人間一半秋。
放眼乾坤無礙物,村居小隱勝于游。
神游物外,曠朗無塵,非大手筆,豈可得乎?陪母親大人游玩,便有了《與娘蕩秋千》:
霜飛兩鬢已成翁,娘蕩秋千兒攥繩。
猶記嗔嬌懷抱里,天真依舊是頑童。
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中華詩詞學會榮譽常務理事、河南詩詞學會會長李學斌評價說:“詩人在天命之年攥繩與娘蕩秋千, 真愛、真情、真孝洋溢詩中,‘二十四孝’卷后又一孝也?!贝嗽娨驯皇澜缃炭平M織收入《世界教科全書》。秋日寫幅書法作品,便有了《瀟灑精神》:
人生常笑對清秋,瀟灑精神八詠樓。
潑墨盡彰山海氣,揮毫一掃古今愁。
好個“潑墨盡彰山海氣,揮毫一掃古今愁”!細觀劉迅甫的書法,始終洋溢著這么一股灑脫雄渾之風,率真盎然之意,始終給人以蕩氣回腸、洶涌澎拜之感。他的書法能夠深入地走進傳統(tǒng),又能夠輕松地從傳統(tǒng)里走出,而且走得如此穩(wěn)健和成功。他不同于當今眾多書法家,因為他從不玩弄形式,更不追逐流行,但他卻有著屬于自己的“形式”和“流行”,卻有著屬于自己的堅守與主張。他的堅守便是對經(jīng)典法帖的深入解讀,他的主張便是對古人佳作的徹底剖析,并實實在在地融進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融進這個時代的新面貌與最強音。
劉迅甫的書法,取法豫人王鐸。眾所周知,王鐸乃一代書法大家,其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力道千鈞,勁健灑脫,使轉自如。而劉迅甫經(jīng)過數(shù)十余年的研習,不僅掌握了王鐸之如何用筆用墨、如何布局謀篇,且能夠側其之外,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蒼茫老辣,意在筆先,顧盼生姿,布勢連綿,常于跌宕中見靜穆,于平穩(wěn)中顯跳躍,于通暢中藏古拙,于生澀中孕流暢。他的書法作品,虛實相生,意態(tài)靈動,肥瘦合宜,感之如若蒼龍,聽之如若天籟,觀之如若美人。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曾對魏碑提出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的“十美”:
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
五曰意態(tài)奇異,六曰精神飛動,
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
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我想,倘使以此為準繩來評價書法,劉迅甫的作品無疑是過了關的,是謂之大美的。他懂得點曳裁成,懂得化繁就簡,懂得收放有度,懂得工拙相映。他的書法雖屬于帖學一派,卻不乏碑的厚重和渾樸,因此靈動處亦透露著濃濃的古穆氣與金石味。
有人說一件好的書法,猶如一幅好畫。不錯,其實一幅好畫,亦如一件好的書法。劉迅甫的書畫便是個有力的佐證。親近其作品,呼吸到的是淋漓的墨香,觸摸到的是秀麗的圖景,享受到的是曼妙的意象。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趣味鏡頭來豐富和生動畫面,善于集多種藝術語言來傳播和表達情感。與其說他的畫作是他吟唱的歌,不如說是他心底流動的詩,是他筆下?lián)]灑的字,只不過變換一下表現(xiàn)形式罷了。
劉迅甫作畫,不論是山水和花鳥,從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相似,多重視自我性情的抒發(fā),尤為講究空白的布置,講究物體的氣韻,以及筆墨的神采。他強調(diào)骨法用筆,卻不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對焦點透視也并不甚贊同。因此它的作品是真正的中國畫,是“表現(xiàn)的藝術”,而非西洋畫那樣是“再現(xiàn)的藝術”。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很耐看、很耐讀、很耐品,有詩意、有文采、有韻味。
此外,每完成一幅作品,劉迅甫總會拿出許多自己篆刻的印章,然后從中挑選所需要的幾枚,細心研酌,鈐之如國手弈棋,抉陽抑陰,隨性適分,使作品錦上添花,珠聯(lián)璧合。劉迅甫的篆刻,看似平平無奇,卻殊不易貌,雖宗法秦漢,但全無今人故作字畫殘損、印面斑爛之漏風,其用刀多光潔挺拔,印面多完美無缺,然古厚之氣撲面而來。他認為,篆刻的高古厚重并非是有意使得印面剝蝕、字無完膚來達到,而要依靠爽健自然的刀法,任何去追求假高古的做法都是應該摒棄的。
在劉迅甫的篆刻作品里,我們很容易捕捉到剛與柔、虛與實、工與拙的對立之美,很容易感受到大與小、輕與重、繁與簡的交錯之美,很容易體悟到形與神、意與韻、情與理的統(tǒng)一之美。 而這樣的美,與其詩人、書畫家的身份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與其才情、學識和品德有著割舍不斷的牽連。
筆墨開天地,詩書動京華。如今在北京早已站穩(wěn)腳跟且聲名傳揚的劉迅甫定將會擁有更大的一番作為,以及更輝煌的一片天地。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王進玉,系作家、書法家、書畫評論家
簡 歷
馬書林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評委、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藝委會委員、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藝委會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6年生于沈陽。1982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1998年任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兼附中校長、遼寧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2004年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重要美術展覽并獲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等機構收藏。出版畫集《筆墨本無界-馬書林畫集》、《書林畫戲》、《中國畫名家經(jīng)典—馬書林》,攝影集《西藏游蹤》等。
劉迅甫簡介
劉迅甫,字甘雨,河南沈邱人,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畫藝術院副院長、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院長。
著有《屋檐雨》《三月雪》《八詠堂吟草》《劉迅甫絕句三百首》《農(nóng)民工之歌》等。曾榮獲“中國第五屆大眾文學百花獎”、“中國跨世紀人才”稱號。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文藝報》、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媒體曾給予專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