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核心是實驗,但教材提供的有些實驗存在限制性,教師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中的實驗,對實驗進行改進,以突出科學本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教師要從實驗創(chuàng)新角度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愿意學習科學,愛上科學,真正感悟科學的本質。
關鍵詞:科學;實驗創(chuàng)新;學生參與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教材編排大量實驗,意圖是以實驗為載體,充分發(fā)揮實驗的功效,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忽視科學實驗造成學生科學學習困難
新課程改革中實驗教學雖然得到了加強,但是教材中有的實驗存在局限性,如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實驗周期長,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實驗現(xiàn)象雖然明顯,但由于處理的方法不同,實驗的效果有明顯差距。有些教師對實驗不夠重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認為做實驗就是在浪費時間,耽誤學習進度。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把動手實驗轉變?yōu)橛枚嗝襟w演示實驗,更有甚者直接取消實驗。結果是,學生的學生興趣明顯下降,學習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靠死記硬背得到的知識很容易遺忘,親自動手實驗了解到的知識才會深深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在科學教學中,實驗仍然是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沒有充分發(fā)揮實驗的作用所造成的。實驗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通過實驗教學能夠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科學原理與概念的形成。實驗作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能有效地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精神,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真正體現(xiàn)出科學教育的意義與本質。
二、實驗創(chuàng)新策略探索
怎樣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整合甄別,對教材中的實驗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發(fā)揮科學教學中實驗的作用呢?這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試圖通過對課堂教學實驗創(chuàng)新策略的探索,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而科學地處理教材實驗,以突出科學本質,尋找學生建構知識的“根”,通過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來發(fā)揮實驗的重要作用。
(1)實驗激趣,營造課堂氛圍。生活中有很多有用的情境,可以用來做實驗前的鋪墊。
案例1:在“杠桿平衡條件”的教學過程中,可設計這樣一個故事情境來引入問題:上課伊始,教師扛著一個拖把,弓著腰,累得很夸張的模樣走進教室。同學們一見立刻大笑起來。
學生:老師,就這一個拖把怎么會把你累成這樣啊,我就能很輕松地拿起來。
教師:真的嗎?那你來試試。
學生:邊說邊很輕松地扛起了拖把。
師:等等,別忙著走。
教師把拖把柄一點一點地向后移,那位同學越來越吃力。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都陷入沉思之中……然后再開始杠桿平衡的實驗探究。
(2)增強實驗現(xiàn)象,提高可觀察性。有許多老師在演示光學實驗時,常因找不到特別合適的實驗器材或現(xiàn)有光源所模擬的光線可觀察性不夠,無法有效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感到郁悶。
案例2:倘若改用天文臺工作用的指星筆就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能很好地解決教材原有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的問題。用指星筆,可以演示光在有煙的空氣中、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的實驗、在光的反射演示儀上的實驗。直接在教室中實驗效果也非常不錯,在遮光條件下的效果就更好了。
在演示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時,只用轉動水平轉盤或調節(jié)中間平面鏡上的紅色激光燈(模擬法線),并且平面鏡可立體空間全方位轉動,還配制了一個噴煙器。這樣,在煙罩內的立體空間就可以看到不同情形的、動態(tài)的反射現(xiàn)象,并且“三線同面”的現(xiàn)象一目了然。通過移動滑塊,還可以看到反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的情形。這樣的改進,增加了可觀察度,滿足了不同教學形式的需要。
(3)實驗“縮小”,變演示為分組實驗。有些實驗時間比較長,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困難。若將微型實驗引入實驗中,實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這樣,可以節(jié)約藥品,方便學生實驗,為探究式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案例3:在省優(yōu)質課《物質微觀粒子的組成》中,一位老師用實驗來研究水在通電情況下電解。這位老師在塑料滴管中加入1ml~2ml水,然后在塑料滴管上方的兩側插入大頭針充當電極,再接上一節(jié)干電池作為電源。通電不到一分鐘,用火柴點燃滴管的管口氣體,能聽到暴鳴聲。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學生的積極性高。如果用教材提供的電解水的裝置來做實驗,裝置麻煩,需要電壓高,實驗所需時間長,不適合學生的分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忙于動手做實驗,從他們的表情上看出他們已經(jīng)進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雖然水的電解這個實驗在以前已經(jīng)接觸過,但是親自動手做還是第一次。當用火柴點燃滴管的管口聽到暴鳴聲時,許多同學思考并討論著實驗的相關知識。
(4)自制實驗儀器,探索科學原理。要鼓勵學生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自制儀器。教師和學生的自制儀器往往都是一些已有器具的簡單組合,我認為組合就是創(chuàng)造。愛因斯坦說過:“組合作用似乎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本質特性,善于發(fā)揮組合作用的人往往都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新的組合就是創(chuàng)造?!?我們所用的技術都是已有的、現(xiàn)存的,關鍵在于組合。例如,在學習物體沉浮的條件時,可利用可樂瓶(2500ml)、小藥瓶進行實驗。先在可樂瓶中裝水,水面接近瓶口;然后,在藥瓶中裝適量的水,使其放入可樂瓶中輕輕擠壓恰好懸浮。這時,我們用手捧住可樂瓶,稍用力擠壓后,小藥瓶在水中下沉;停止擠壓,小藥瓶上浮。這引發(fā)學生對物體沉浮條件的思索。為了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可將小藥瓶用彩色塑料紙做成大魚的樣子,在瓶底制作一些小魚。小藥瓶在水中下沉時,大魚就吃到小魚。可以為本實驗起一個好聽的名字,稱之為“大魚吃小魚”。在這樣課堂教學后,每個學生都可以利用身邊的廢品來制作實驗器材,在課外繼續(xù)深化,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驗的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揮實驗的優(yōu)勢,讓實驗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鋪路石。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根據(jù)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設計出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實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增強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使他們愛學、樂學,主動地進行科學學習。利用實驗改進,營造濃厚的科學氛圍,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插上飛翔的翅膀,在快樂體驗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