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二十多個春節(jié),好像我沒有為“年”寫過一點點東西,小時候寒假作文也多是《難忘的一天》、《難忘的一件事》之類。這次“過年”專題的討論,卻引發(fā)了我對年的回憶與記憶。
大年三十的中午,奔走在挨家挨戶送飯菜的征途中
農(nóng)村過年,總有許多講究,哪天蒸饅頭,哪天炸丸子,哪天打掃衛(wèi)生,都有相當完善的程序約定。
我比較懶(從小如此),跟著家里從買年貨開始,就叨叨過年好麻煩。尤其是蒸饅頭、炸丸子、包餃子時候,那一道道的工序,繁瑣之極,走一遍流程下來,東西再美味我都不愛吃。因為總在反思為了這一口小東西,整那么麻煩值不值得。
家鄉(xiāng)還有一個讓我頗為不解的風俗習慣,大年最后一天的中午飯,都要做好多好多菜,熱上N多N多包子、饅頭之類給親人鄰居挨家去送(其實這天中午大家菜譜都是一樣的)。村里人都極為重視禮數(shù),親戚鄰居總怕少了誰,所以那天總見各家小孩端著飯菜滿世界亂竄。
因為碗太熱,很小時候我總是跟老哥組隊行動,老哥端著燙手的大碗沖在前,我揣著熱乎乎的包子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
再后來,我們都大些了,老媽覺得兵分兩路效率來的更高,所以果斷讓我和老哥一人一套行裝速戰(zhàn)速決,偏偏這時本人自我意識很有點覺醒,覺得眾鄰居們又不是吃不上飯,家家的飯菜都是一樣的,為什么要送來送去?
我沒有過太激烈的青春叛逆期,但是逆反的小火苗從來都是在心底一明一滅的,老媽了解我這不招人愛的壞性子,每每都是好言相勸,我也只有聽命從事的份。
所以,直到目前為止,大年三十的中午,我依然奔走在挨家挨戶送飯菜的征途中。
我屢屢被擋小鬼的檔門棍絆倒,不證明是小鬼一枚么
再來說檔門棍。音如此,字是不是這幾個還有待考證。家鄉(xiāng)的風俗,大年三十這一天會在家門口門檻處放上一根木棍,一直到正月初四才會撤掉。別小看這木棍,可大有威力:即可檔財源外流,又可擋小鬼入內(nèi)。所以木棍不可太粗,又不可太細。太細了,防不住小鬼,攔不住元寶。太粗了,走路著實費勁。
但是這東西冷不丁的出現(xiàn)在門前,尤其是每年只有過年這幾天,讓人尤其不習慣。本人小腦并不算發(fā)達,平時走路的時候平衡都掌握不好。過年時候,腳下多出這個東西,著實不適應。記得有一年,就著著實實地摔了狗啃泥,端著的一碗餃子也飛出去了。拍拍身上的土,還得跟做跟老媽做叨念:“碎碎平安”的工作。
但是吧,一般被絆倒,我也不吭聲,因為小小的人有個心思:因人家檔門棍的主要功用之一是檔小鬼,我這屢屢被絆倒,不證明是小鬼一枚么,這個秘密可得藏好了。
后來才知道這個習俗是老媽自己的發(fā)明
正月初一的早飯是新年的第一頓飯,全國人民都非常重視,家鄉(xiāng)人們更是如此,鍋里放多少水,用什么火都頗多說法。至于吃什么就更講究了。我家的食譜是水餃(素餡的,應該是寓意新的一年事事素凈)、花糕(用紅棗點綴蒸成的點心,造型多樣,我雖不愛吃,但是也承認比較好看)搗碎的雞蛋和蒜、以及白水煮蛋、饅頭(橢圓形的,取其步步高升之意)。
初一這天,一般都是老媽最早起床,忙里忙外收拾停當,叫我們起床吃飯。我一般賴床不起,老媽、老爸一遍遍催(估計不是因為新年,早用巴掌招呼我了)。賴到不能再賴的時候,也只好起床吃飯。因為大早晨實在沒有什么胃口,而第一頓飯又要求每一樣都要吃上一口。素餡餃子還湊合,甜的花糕不愛吃,白水煮蛋更不愛吃。
老媽有個儀式,就是拿剛煮出來的雞蛋滾過頭頂,然后讓我們吃掉。剛開始對我的解釋是去晦氣,我表示不解,滾過之后,晦氣都集中在雞蛋里,吃雞蛋,不是把晦氣都吃到肚子里去了?老媽吃一塹長一智,后解釋說,這是滾好運呢,讓好運都在頭頂環(huán)繞。吃掉這個雞蛋就會有好運。我雖然極不喜歡吃雞蛋,但面對這么重大的命題,怎么也得吃上一口。
后來漸漸長大,跟朋友交流,才知道貌似這個習俗是老媽自己發(fā)明的,為了哄我們吃口雞蛋,真是什么招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