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油紙傘抵御了多少凄風苦雨,傘下又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可是,關于油紙傘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如果,恰巧你也有一把,那么捧它在手心,聽我講一講油紙傘的故事吧。
油紙傘的誕生彌漫著如此美好的夫妻情意,也就決定了她多情的命運
油紙傘是一種用涂上原生態(tài)熟桐油的棉紙做傘面的雨傘,源于中國,亦傳到亞洲其他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等,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全部取材于天然,純手工制成的油紙傘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
傳說,中國最早的傘是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fā)明的。那時候,魯班常在野外作業(yè),遇上下雨天,常被淋濕,妻子心疼丈夫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于是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做出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的物件,這就是最早的雨傘。你看,傘的誕生就充滿著如此美好的夫妻情意,也就決定了她多情的命運。
但彼時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制作。東漢蔡倫發(fā)明紙以后,出現(xiàn)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
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以后又傳至亞洲其他地區(qū)如越南、泰國、老撾等地,不過傳入當?shù)睾笾袊鴤鹘y(tǒng)的油紙傘又結合了當?shù)氐奈幕?,有了各自的風格和名稱。比如日本岐阜油紙傘、日本和傘、泰國清邁油紙傘等等。
從選料起到制作完畢,油紙傘要經(jīng)歷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這樣制作完一把傘,即使是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單獨操作也需要半個月。其中最關鍵的是還得看天氣,太陽大了不行,陰雨綿綿也不行。因為氣候會影響傘骨的成型和紙面的平整,造成彎曲或起殼。
一把油紙傘反復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這樣的油紙傘豈是現(xiàn)如今的尼龍鋼架傘能比的,更可況油紙傘本身蘊含的那種雅致天成的美感,那濃濃郁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令許多人迷戀不已。
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油紙傘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
很多人一提到油紙傘,言必稱蘇杭,好象蘇州、杭州才應該有油紙傘。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事實上,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tǒng)日用雨具,是一項傳統(tǒng)、普遍的手工業(yè)。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遍地開花,尋常可見。
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油紙傘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征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
客家方言中,“油紙”與“有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含“早生貴子”的意思;并且,“傘”的正體字“傘”字里有五個人字,象征著多子多孫,傘面張開后形成圓形,是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
客家男子16歲成年禮時,父母也會贈予一把油紙傘,希冀支撐門戶之意。
油紙傘在隆回小沙江一帶的瑤族中還是一種訂婚的信物。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傳統(tǒng)風俗請媒公去女方家提親。訂婚當日,男方的媒公要攜帶一把紅油紙傘去女方家,進屋時將傘放在堂屋神龕上,并由女方取下傘,若女方有意結親會將各色花布和以絲線所扎好的12個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紙傘的傘骨上并將傘收攏,傘的邊緣現(xiàn)出一寸多長的彩須。之后媒公再將系有彩須的油紙傘帶回男方家,以作為定情的信物,表示訂親成功。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紅油紙傘,即“包袱傘”,又稱“保福傘”,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
當年毛澤東奔赴安源,身無長物,唯隨身攜帶一把油紙傘,現(xiàn)在很多地方,高考時候親朋、家長、同學也會買一把油紙傘,預祝高考成功。
翻開油紙傘的歷史,它曾有過無限風光。然而今日,人們早已習慣了折疊傘甚至鉛筆傘的輕便實用,盡管油紙傘已經(jīng)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稱號,但是“雨巷”里寂寥的油紙傘是否能夠流傳下去?巧奪天工的民間手工藝是否能夠完好保存?仍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疑問。
如今的油紙傘更像一位身在他鄉(xiāng)的舊友,懷念、留戀,但真已多時不見。 編輯 劉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