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掠人之美,是君子之風。古往今來,不掠人之美的人事,總是傳為佳話。
一
美國人伊利·漢爾頓·詹內發(fā)明了火車自動掛鉤,這種火車掛鉤,英語翻譯為“Janney Coupler”,簡譯為“詹氏車鉤”。由于詹天佑是我國早期最著名的鐵路工程師,所以很多人誤以為火車自動掛鉤就是詹天佑發(fā)明wV6k28HUuO812rKE/8Zt0Q==的。詹知道這種誤傳后,多次誠懇地對周圍的人說:“請你們幫我解釋解釋,沒有這件事?!焙髞恚谒H自主持編撰《新編華英工學字匯》時,還將“詹氏車鉤”譯為“鄭氏車鉤”,以正視聽。
二
孫冶方是革命家,也是經(jīng)濟學家。20世紀50年代,孫冶方提出的價值規(guī)律轟動學界,影響廣泛。但是,他卻坦率地告訴別人,這是受了顧準的啟發(fā)。臨終時,孫冶方叮囑學生,出版文集時一定要把自己受了顧準啟發(fā)這一點補印上。
三
有一次,學者錢鍾書指導一個叫吳庚舜的年輕人寫論文。有感于錢鍾書花了太多心血,文章發(fā)表前,這位年輕人執(zhí)意要錢鍾書一同署名。錢鍾書屢次不愿,年輕人反復央求,才勉強署上“鄭辛禹”的筆名。吳庚舜問及原因,才知《百家姓》里“鄭”在“吳”之后,天干中“辛”在“庚”之后,古代圣賢“堯舜禹”三人“禹”在“舜”之后。三個“之后”,足顯大學者的高風亮節(jié)。
四
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創(chuàng)始人俞平伯出版有《詩詞偶得》一書,書中解說李煜詞為“獨自莫憑欄”,晚年撰寫并修改《唐宋詞選釋》時,改為“獨自暮憑欄”。俞平伯給學生講課時,再三提及,這樣改是聽取了廢名的意見,而不是自己的“妙想”。俞平伯的學生知悉這段故事后,不僅長了見識,還從老師的“身教”中大獲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