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到廣州的火車上,對面鋪位睡著一個年輕的母親和她一兩歲的寶寶。夜里十一點,車廂里的燈早已熄滅,乘客們都已入睡,這時寶寶突然發(fā)出巨大的哭聲,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起初,年輕的母親只是象征性地哄一哄,發(fā)現(xiàn)形勢不妙,便跪起身來。但顯然,她無計可施,只是不斷重復著“別哭了”,語氣逐漸從強硬轉(zhuǎn)為哀求,但小家伙并不領情,反而越哭越傷心,那凄厲的哭聲真是令聽者也會心疼萬分。
不知過了多久,母親翻出背包,從里面掏出一盒牛奶遞給寶寶。寶寶可能是哭累了,也口渴了,便接過來哼哧哼哧地吸吮。不過,一盒牛奶下肚后,吸管剛離開嘴巴,更大的哭聲便響起來。
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在這哭聲和著火車的轟隆聲中睡著了。第二天早上,我在睡夢中朦朦朧朧聽見這位年輕的母親和臨鋪的另一位年輕母親聊天,她說:昨晚過了好半天,她終于想起來自己的孩子是想要每天晚上睡覺抱著的小抱枕——一接過抱枕,她就不哭了。
說這話時,她的語氣是一種令人愕然的輕松——我想的倒不是她應該對旁邊的旅客們感到歉意,而是,這寶寶可真夠慘的。
在還沒有語言能力的時候,孩子只能靠哭聲表達愿望。這時,好父母的標準便是能準確判斷出孩子的需求。
這有些像在一個轉(zhuǎn)型社會中,民眾缺乏利益表達渠道。這時,好政府的標準便是能夠準確領悟到民眾的需求,不要在他們需要牛奶的時候遞給他們抱枕。
孩子長大后,會說話了,能自己屁顛屁顛去拿牛奶了,于是哭聲便少得多了。但小小的心臟有時候也很貪婪,他們的愿望不可能被完全滿足,所以哭還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一時止不住孩子的哭聲,家長會說些什么?在以前,可能說的是“再哭,老虎就來吃你了!”或者“再哭,妖怪就來吃你了!”在現(xiàn)在,可能說的是“再哭,有人就要來抓你了!”——我不知道這種說法現(xiàn)在還流不流行,起碼在我小時候,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說法。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我們的社會管理也是如此,維護社會治安,讓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法者置于“老虎”、“妖怪”同樣的位置,同樣令他們情何以堪。從另一個角度說,熱衷于用老虎、妖怪和警察來嚇唬孩子,也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式。有這嚇唬的時間,怎么不去好好想想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jié)M足不了,也應該嘗試與孩子溝通,教育他做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孩子。
這有些像一個將成熟而未成熟的社會,民間的力量已經(jīng)在生長,政府所做的不應是威脅和恐嚇,而是為它的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以身作則,讓它沐浴寬容的陽光和理性的雨露。
而當孩子成人了呢?自然,他會很少哭泣,因為他已經(jīng)懂得為自己負責。父母所要做的,僅僅是投去關(guān)注的目光。在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中,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