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日漸枯竭,我的計時裝置早已停止工作?,F在是猴年馬月我根本不清楚,只知道我的出廠時間是2034年。從那年起,我就開始在軍隊服役,直到現在?,F在,我正在小心翼翼地尋找我的動力源——草。
植物發(fā)電
我所在的中部戰(zhàn)場,已經被夷為平地。放眼望去,滿是焦煙黑土,隨處可見各種武器的零部件以及壞掉的機器人。在這毫無生機的人間地獄,我要為自己行將耗盡的能源尋找可以補充的燃料。
我像是茫茫沙漠中挪步的行者,又像是浩瀚大海上漂泊的一葉孤舟。就在我舉步維艱,將要絕望的最后關頭,我翻到了幾棵半枯萎的草。這可真是救命稻草??!我捧著它們,好似餓漢手中抓著面包。在確認還能用之后,我將它們扔進了我身上的粉碎機。
生銹遲鈍的刀片勉強將它們絞碎,之后粉碎的植物被扔進一個離心燃燒室。點火將它們燃燒
之后,產生的熱量對一個線圈加熱。
線圈中含有防止形成水垢的去離子水,受熱后產生大量高溫蒸氣。最后蒸氣被輸送到蒸氣引擎中,推動活塞,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生產出電能。
我將這些電能存在電池中,它們會為我提供動力。我制造動力的工作原理,看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也難怪,這種技術,在21世紀初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個設想,沒想到現在已經發(fā)展的相當成熟了。
優(yōu)點多多
目前看來,用草來做我的動力源,百利而無一害。這項技術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戰(zhàn)場上對燃料供給的依賴。
我隨身配備有圖像識別系統(tǒng),通過它就能夠準確識別植物、葉子和木頭。根據研發(fā)人員的設計,68千克的植物所提供的電能足夠我行進大概160千米。
在戰(zhàn)場上,當后方的燃料補給短缺時,我能夠自主搜尋燃料。之外,擁有這種功能的機器人還可以給士兵們的電子設備充電、運輸裝備,甚至運送士兵。
而且,我并不是純粹的“食草動物”,在我的“菜譜”上,還有汽油、柴油、煤油、食用油或者任何類似的油。“不挑食”的好習慣讓我身處類似沙漠這樣難以找到植物的惡劣環(huán)境中時,依然可以通過別的“食物”來保證足夠的驅動力。
確實,看上去我的優(yōu)點很多,不過也只用一句話就能將它們全部概括。這就是:我能夠就地取材,為軍隊的各種裝備提供強勁、持久的動力。
用途廣泛
當我“吃飽”后,繼續(xù)向前,希望可以找到更多的草。
把草當做燃料的技術,已經被用在了很多地方。
在石油資源日益匱乏、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這項技術也成為了軍隊的救命稻草。一架B-52轟炸機加一次油,就得花掉美國空軍10萬美元。除了采取一大堆節(jié)能措施以外,美軍還打算將“機器人吃草”計劃,推廣到更廣的范圍。
在軍隊中,有可以代替士兵的機器人,去執(zhí)行在一些危險任務,幫助軍隊順利完成長時間的偵察任務,比如我;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擁有這項技術的機器人也可以隨時找到燃料,完全不必考慮燃料會用盡。
看看,不論是軍用還是民用,我都能一展身手。這么優(yōu)秀的我,誰會不喜歡呢?
“吃飽喝足”的我,又找到了很多可用的燃料。我背著它們,一溜煙兒奔回了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