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到底是“強硬”了、還是“軟弱”了,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思想搖擺、舉棋不定,覺得中國外交動輒得咎,就很容易束縛住自己,導致面對具體問題時放不開手腳,不敢果斷地行動
為什么會同時出現關于中國外交太“硬”和太“軟”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
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面對中國執(zhí)行的同樣的外交政策,為什么會同時出現關于中國外交太“硬”和太“軟”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這兩種認識同時出現,說明了什么?
從善意的角度,這兩種不同的說法,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擔心。說中國外交太“硬”的人,覺得中國堅決維護核心利益的某些做法,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可能危及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說中國外交太“軟”的人,擔心的則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會導致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損害。這兩種看法,都是沒有看到中國外交整體性的結果。中國外交這兩個方面的有機性體現為:我們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但這不能以損害中國的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等核心利益為前提;我們堅決維護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等方面的核心利益,但也不會放棄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巨大努力和強烈的主觀追求。
當然,除了上面所說的情況以外,有一些外國人說中國外交變得“強硬”,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這樣說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試圖通過這一說法,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忽視他國在相關問題上的無理做法,而把中國有理有節(jié)的做法“無理化”,以此抹黑中國的形象,把自身的行為合法化,以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并相應地在國際層面孤立中國,給中國維護自身權益增加成本和制造障礙。這些人這樣說,從根本上是利益在推動,而不是事實如何的問題。對這些人的說法,我們需要辯駁,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事實上,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作為一個大國,中國外交必然具有復雜性,因此,關于中國外交太“硬”和太“軟”的不同說法同時出現,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相反,如果關于中國外交,國際國內都存在的只是同一種聲音,不管這種聲音是說中國外交太“硬”,還是說中國外交太“軟”,都不是什么好現象,反而說明我們需要對中國外交的做法進行反思,實現不同手段之間的平衡。
軟和硬的標準是什么?
如果更深入地思考就會發(fā)現,在這個爭議的背后,還存在著一個尚未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即對一國外交來說,怎樣是“軟”?怎樣是“硬”?“軟”和“硬”的標準是什么?同樣的標準是否適用于所有不同國家?如一些人把美國、俄羅斯在特定時期特定事件上的做法,作為參照來評判當下中國外交,覺得中國外交太“軟”了;另一些人把中國周邊矛盾相對平靜時期中國的做法作為參照來評判當下中國外交,覺得中國外交“硬”了。由于關于外交“軟”“硬”沒有統一標準,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心理期望,較為隨意地采用不同的參照系,由此導致同樣的外交行為,有人覺得它“軟”,有人覺得它“硬”,但這其實不能說明什么。
我們的政策應更多地從實際情況出發(fā)2b61b71c64d94b7f41feea5b2e596612943b99e2328e1918309bbc91a513cac2,從如何更有效地維護和實現中國的長期根本利益出發(fā),不宜太多地受這些說法的影響,更不能因為一時這個說法占上風、一時那個說法占上風,而導致外交政策上的搖擺,失去大國外交應有的戰(zhàn)略定力。
中國應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度運用手中的力量
從外交方略的角度,對于中國外交,更為根本的問題,是在總體上以什么方式和多大的力度運用自身手中的力量,包括軟硬的兩手如何相互配合。大國外交不能簡單地用“軟”或“硬”來加以界定,它應該是在有些方面相對溫和,在有些方面保持堅定;在有些時機展現靈活性,在有些領域堅持原則性。此外,僅僅是溫和或者強硬并不能說明問題,即使總體上把握住了力量的尺度和分寸,也并不能說明做法是成功的和有效的。如果讓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打交道時保持“三分強硬、七分溫和”,這并不是一個充分的行動指針。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在于:如何溫和、如何強硬?即“軟”和“硬”通過什么方式來體現和實現。在這個方面,我們需要通過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對外交的手法進一步加以優(yōu)化。
僅僅是溫和的對外政策,或者僅僅是強硬的對外政策,都解決不了中國崛起過程中面臨的國際挑戰(zhàn)。從政策層面上說,過度強硬和過度溫和都不可取,而且,政策僅僅是長期無彈性地偏于強硬或偏于溫和都會產生一定問題。簡單的溫和政策,會便利某些大國對中國的打壓,或者助長某些周邊國家蠶食中國利益的機會主義動機。簡單的強硬政策,會把一些國家不必要地推向對立面,很容易導致戰(zhàn)略上的孤立。
我們在外交上,不能認為強硬和溫和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手段、必然不能相容。即使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也不意味著中國外交必然就要“軟”;即使我們堅決地維護核心利益,在這一點上絕不動搖,也不意味著我們的做法必然是單純的“硬”。同樣,即使面對同一個國家,我們也可以將二者加以結合,一方面以溫和的姿態(tài)和政策,體現我們的合作性,并同時以堅定的政策,體現我們維護核心利益的堅定性。由此形成一種既強硬又溫和、既堅定斗爭又積極合作、既有高度原則性又有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這樣一種政策組合。
大國外交的復雜性,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持續(xù)性,內在地要求中國外交的策略和手段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從表面上看,中國外交有時會顯得“軟”,有時會顯得“硬”,但這都不是問題的實質。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在客觀上達成的效果,是否有助于改善中國面臨的總體國際環(huán)境、是否能有效地維護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以及最根本的,是否有助于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未來十年,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從國際層面看,也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是國際結構、中國的角色和定位都要經歷調整和轉換的時期。這樣的時期,必然不會是一個容易的時期,而是挑戰(zhàn)很大、問題很多的時期。面對重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僅僅固守簡單化的思維顯然遠遠不夠。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或遲或早地遭遇到困難的時期、會經歷實力和意志都需經受檢驗的階段。在這樣的階段,我們需要以軟硬結合、剛柔相濟的方式妥善地加以應對,一方面要減少對立面,降低崛起的成本,同時要堅決地維護我們的核心利益,并在這個過程中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穩(wěn)步向前推進。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