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追求的普世價值是什么?傳統(tǒng)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拼合而成的家國天下主義。傳統(tǒng)中國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精神)與西方的理性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及當代科學發(fā)展(例如人類是一家的基因研究的發(fā)展)之間的高層次結合和相互補充,會進一步完善家國天下主義。由家而國,由國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的自然演進生存模式的。當然,人類的普適或普世價值不止一種,但家國天下主義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一種。
一切文化都是合理的,但在相當?shù)膶用嫔弦灿懈叩蛢?yōu)劣之別
文化主要包括價值觀、生活方式、語言文字、宗教、藝術、政治體制及知識技藝等。但是文化的核心成分是價值觀,尤其是道德價值觀。盡管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與文明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是大多數(shù)的學者仍然趨向于認為,文化與文明是有區(qū)別的。對這些區(qū)別的界定相當繁瑣,但是其主流觀點是:文化更多地指人類的精神性成果,而文明更多地指人類的物質(zhì)性成果。
所有的文化都是合理的,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是合理的文化不等于都是同等優(yōu)秀的文化。文化中的有些層面并無高低優(yōu)劣之別。例如就審美趣味而言,喜歡達·芬奇的畫和喜歡齊白石的畫這兩種趣味是很難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的。但是相對而言,文化的別的若干層面或其總體是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的。例如從價值觀層面來看,崇尚利他主義精神優(yōu)于崇尚利己主義精神,這是不言而喻的?;蛘邚钠魑飳用鎭砜?,電子計算機技術優(yōu)于古老的算盤技術,也是不言而喻的。
判斷一種文化先進與否的標準
那么如何判斷一種文化的先進性呢?注意,我這里用的“先進”指的是相對好,“落后”指的是相對落后?!奥浜蟆辈坏扔趬幕蛲耆撁娴臇|西。判斷一種文化先進與否的標準,有很多,這里列出十一點,主要偏重于精神性質(zhì)的層面。一是看其是否能夠教化、熏陶出善良的人民。一個使民眾變得狡詐(智謀)、卑鄙或好斗的文化不是好的文化;一個使民眾變得樸直、誠懇、不爭、謙讓的文化當然是好的文化。指標:犯罪率;囚犯人數(shù)。犯罪率愈高,其文化品質(zhì)愈低,愈落后;犯罪率愈低,其文化品質(zhì)愈高、愈先進。犯罪率高者,要么是其執(zhí)法機構量刑太嚴厲,不人道;要么是其民眾不善良,有太強的犯罪心理趨向。兩種結論都證明這樣的文化品質(zhì)低下。二是看其重大師還是重大賢。只重大師而不重大賢者落后,重大賢且重大師者先進。三是看其重義還是重利。只重利而不重義者落后。既重利更重義者先進。四是看其法律的繁瑣程度。繁瑣過分而重利者,文化落后;繁簡適中者,文化適中;簡括而重德者文化先進。五是看其尚武精神的強弱及相應的軍事工業(yè)的發(fā)達與否。強者落后,弱者先進。尚武者落后,尚文者先進。六是看其重自由還是重對他人的義務。重自由輕義務者落后,重義務而不舍自由者先進。七是看其重利己還是重利人。前者落后,后者先進。看其嚴于律己還是嚴于律人。前者先進,后者落后。八是看其好和平還是好戰(zhàn)爭,前者先進,后者落后。九是看其重善還是重真。重善且重真者先進,重真而不重善者落后。十是看其重人多勢眾者還是重德高望重者。前者落后,后者先進。十一是看其科學技術是有助于人類社會的和平發(fā)展還是沖突性發(fā)展。前者先進,后者落后。
家族社會結構是解釋文化先進與落后的最關鍵的謎底
人類的一切關系中,血緣關系是最親密的關系。因此,由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家庭是最合天理、最自然的人際關系。盡管在家庭關系中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摩擦,但是,相對說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無間、家庭成員間的真誠關愛與無私奉獻精神,毫無疑問是一切別的人際關系比不上的。因此,家庭中產(chǎn)生的價值觀是最自然、最合天人倫理道德也是最理想的價值觀。邏輯上說來,我們的勢所必然的結論就是:和這種家庭結構同構的家族社會結構也必然產(chǎn)生最理想的價值體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家族社會中釀造出來的價值體系是全人類最理想的價值體系,是全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和歸宿。這種追求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叫“天下一家”,或“親密得像一家人”。
只就正義或公道而言,在別的人際關系中,也能夠產(chǎn)生某種程度的正義或公道,但是只有在家族社會結構中,產(chǎn)生公正(公道)的可能性才會達到最大值。因為在家族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從道義上來說,都承認所有的其他家族成員是親人、是自己人。通常情況下在親人和自己人中的利益分配是比較公正的,更何況家族結構中的最高權威往往是父母或最年長者或德高望重者,他們在家庭、或家族成員間如何進行財產(chǎn)分割、權力分割、矛盾調(diào)解方面,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比之別的成員、或別的社會結構的成員顯然具有更大值的公正性。
必須注意到,隨著社會情況的復雜化,更大規(guī)模的家族社會結構,在具體進行權和利分配時的公正性肯定會逐步降低。但是,只要這個社會的社會成員還承認自己是一個大家族,那么,原來在家庭關系中產(chǎn)生的先進的價值觀就能夠在這個社會結構中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只有在家族社會結構中,產(chǎn)生和諧、和順、和睦、和協(xié)、和衷、和暢、和平、中和、融合、祥和、調(diào)和、溫和等效果的可能性才會達到最大值。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典型的家族社會結構,所以,這個社會結構必然產(chǎn)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樣舉世無雙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并非是孔子一個人的貢獻,它是中華民族至少五千年來的大家族社會結構在解決利益分配、權力地位、彌合紛爭等方面時應對種種問題而產(chǎn)生的種種對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結晶。
我們轉而看西方利益集團(軍事集團)社會結構在這方面的特點及局限性。在以若干利益集團構成抗衡格局的所謂拉幫結派式的多數(shù)派掌權(民主)社會中,公正只局限于各利益集團的實力:誰的勢力(權、財)大,誰就能夠限定公正的基本形態(tài)。在利益集團社會結構中,各個集團必然強調(diào)各個集團的利益。各個集團的利益沖突必然導致相應的彌合紛爭的辦法。這些辦法中最主要的,是通過戰(zhàn)爭或競爭來取得政權,然后利用政權方式制定有益于或至少能夠保護自己集團利益的法律。把法律神圣化,是利益集團為了爭利和保利而相互抗衡、沖突、妥協(xié)后產(chǎn)生的必然的文化后果。同理,這個社會結構必然產(chǎn)生重勇敢、智慧、節(jié)制、正義、謹慎、自由、民主、自立、個人主義的價值系統(tǒng)。
如果孤立地看中西兩大價值系統(tǒng),我們承認它們都是合理的、都是美好的,因為它們都是兩大社會結構分別應對其所處具體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對策性價值觀。但是,如果我們將它們依次進行比較的時候,它們是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的。首先,在對于不同價值項的強調(diào)上,中國家族社會把“仁”放在首位,并且以之統(tǒng)帥其余的價值項。而仁的本義是:1.人;2.愛。仁就是人,就是愛。所謂“博愛之謂仁”、“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因此,“以仁為本”其實就是“以人為本”或“以愛為本”的意思,這是真正的人本主義思想。把仁愛作為治理一個國家的最高原則,這不用說是最人道的原則。不管統(tǒng)治者能否完全做到,但這無疑是最合理的最自然的原則。這個原則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家國政體中得到強調(diào),恰恰是因為這個家國是一個家族構成的。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擴大。因此,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親情之愛就演變或者說升華為整個大家族社會成員中的愛。所以孔子呼吁大家族成員“泛愛眾,而親仁”,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我們轉而看西方利益集團社會結構中信奉的價值系統(tǒng)。西方社會曾經(jīng)流行過四種最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即審慎、勇敢(或譯堅毅)、節(jié)制、公正。基督教則在這四種價值觀后面加上了信、望、慈,謂之七大德行。其中的望,指希望。孤立地看,這些德行要求當然都是好的。但是,當和上述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相比較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更勝一籌。例如審慎和勇敢常常被西方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品德,放在前面。而在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價值觀是仁和義。如前所述,把仁愛作為普遍價值由血親成員而推廣到一切人,這和西方人把智慧和勇敢作為最重要的品德標準相比,無疑要更符合全人類的道德追求。西方人強調(diào)的審慎當然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價值,但是,只有在善良意志統(tǒng)帥下的審慎才是值得推崇的,沒有條件的勇敢是不值得提倡的。在中國,匹夫之勇甚至受到嘲弄。在中國道家的學說里,勇敢這種品格甚至受到排斥。老子認為“勇于敢則殺”,斷言好勇斗狠者多半沒有好下場。當然,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也并不都排斥勇敢,例如儒家還主張忠、孝、廉、恥、勇五種品格。但只有出于正義的勇敢才是得到肯定的。要注意儒家把勇敢放在五種品格的最后,而不像西方人那樣把勇敢放在四種品格的前面。西方基督教增加的三種價值觀,信、望、慈也是很好的。其中的“慈”和中國傳統(tǒng)的“仁”很相近??墒恰按取焙苌僭谖鞣缴鐣蔀橹髁鲀r值。有一段時期,一些西方學者甚至批判這個價值觀,認為經(jīng)濟上的濟貧行為或慈善行為會鼓勵懶惰之風。
同樣地,將中國人曾普遍主張的利他為第一原則、利我為第二原則的以他人為中心的原則與西方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原則相比較的時候,前者的優(yōu)越性是勿庸置疑的。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適應開放的需要,尤其是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需要,中國知識界中的一部分人曾經(jīng)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張揚過西方式的個人主義,嘲弄過極左思潮下的所謂大公無私精神,這種做法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戰(zhàn)略要求,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一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居然真的以為自私自利的德性要比大公無私的德性更好,他就無異是在鼓吹中國人必須重新變成禽獸。把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主張?zhí)煜乱患?、和為貴,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張抑強扶弱、非攻反戰(zhàn)的行為教條與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主張競爭為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好戰(zhàn)成性的信條與德性做一比較,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家國主義與邦國主義
如果說農(nóng)耕文化傾向強的中國勢所必然地會重農(nóng)抑商,會強調(diào)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的價值觀,則商業(yè)文化傾向強的西方勢所必然地會重商抑農(nóng),會強調(diào)進取尚武、掠奪、好戰(zhàn)的價值取向。安居樂業(yè)的農(nóng)耕形式勢所必然地導致小家庭發(fā)展為大家庭,大家庭發(fā)展為大家族,大家族發(fā)展為國,因此家國形式成為水到渠成的政體形式。同理,流動性、冒險性強的商貿(mào)形式勢所必然地導致原始家族部落的解體,而代之以利益幫派,利益幫派發(fā)展為更大的利益集團,若干利益集團發(fā)展為國,因此邦國形式成為水到渠成的政體形式。
家國政體是家族主義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種政體與西式黨派政體是格格不入的??鬃拥摹熬尤憾稽h,小人黨而不群”的思想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家國政體的自然反映。在一個大家族中,以仁愛價值觀為家族成員間維系紐帶的行為規(guī)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結晶為一整套稱為“禮”的行為規(guī)范,故傳統(tǒng)中國的這種政體亦可稱為禮教家國政體。家族因素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二重性特點。第一,在禮教家國政體中,由于其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有遠古血親關系這種理念,故在心態(tài)上天然地具有較強的平等心態(tài)。過分的平等心態(tài)則又反過來使國人容易產(chǎn)生人人自以為是的心態(tài),人人自以為是的心態(tài)會在某些層面上消解政體的凝聚力,使社會在和平時期呈一盤散沙的狀態(tài)。第二,但在民族危機的時候,正是同一種家族觀念又會使這個大家族呈高度的民族團結、產(chǎn)生強有力的民族主義。為了防范一盤散沙狀態(tài),這種政體有必要強化其凝聚力,這體現(xiàn)為強化王權。同時,受制于政體本身的家族特點,為了防范王權過分集中,社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必定在道義上強調(diào)家族成員(民)的作用,因此“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會被傳統(tǒng)中國知識分子精英集團加以宣傳,這具體表現(xiàn)于諸如孟子之類知識分子的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在一個層面上看,是一種中式民主。只不過它的實現(xiàn),不是靠競爭性選舉,而是要靠執(zhí)政集團的較高的德行來實現(xiàn)。因此,也可以把這種中式民主稱為德主政體。
邦國政體是利益集團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種政體與中式家族政體是格格不入的。邦國政體是若干幫派、若干利益集團相互抗衡的妥協(xié)結果。在這樣一個利益相互沖突的政體中,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本位)為社會成員間維系紐帶的行為規(guī)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結晶為一整套維護個人利益的稱為“法”的行為規(guī)范,故傳統(tǒng)西方的這種政體亦可稱為法治邦國政體。個人本位因素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邦國政體中,由于大家族社會結構早已解體,故家族觀念被淡化,其社會成員不再擁有較強的對于家族結構的歸屬感,而是更多地強調(diào)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這種強調(diào)在極端的意義上會把自私自利看作人的最自然的價值觀。人人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會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合理化,合理化進而需要合法化,合法化要求法制的健全,以保障競爭的公正性。因此,邦國政體不得不強調(diào)法治而非德治。同時,普遍的競爭、尤其是商貿(mào)類利益競爭使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處于過分緊張的狀態(tài),由于缺乏家族社會中的相應的人人是親人的倫理觀念,西方的普遍競爭型社會不得不引入宗教性的倫理觀念來緩解這種緊張狀態(tài)。故基督教的“人人皆兄弟”的觀念以一種宗教形式被灌輸給邦國社會成員,在相當?shù)某潭壬希鸬搅藚f(xié)調(diào)人際關系的作用。故西方的重商主義與耶教聯(lián)姻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個體本位在擴大的形式上構成利益集團社會或幫派主義、黨派主義。個人間的競爭投射為集團、黨派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最終萌發(fā)出契約分權制。契約分權的目的是在保護各利益集團(包括王權利益)的同時也限制王權。這種由于利益沖突而成抗衡格局的政體具有彌合各邦利益的作用。執(zhí)政的一方其實并非是民而是幫(黨派),可謂之幫主,而非像西方人稱呼的民主。“民主”是一個外來語的誤譯。它的真正意思是“人多勢眾的一方選舉執(zhí)政者”,并非是說由全體人民來執(zhí)政。
人類文化的最高追求(最先進文化)及實現(xiàn)方式
英國著名學者湯因比曾清晰論述了中華文明精神遺產(chǎn)的優(yōu)秀資質(zhì),預言今后中國是融合全人類的重要核心。他說:“世界統(tǒng)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xiàn)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他還說:“從兩千年來保持統(tǒng)一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中國有資格成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世界的新主軸?!睖虮鹊挠^點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湯因比先生所謂的中華文明精神遺產(chǎn)的優(yōu)秀資質(zhì)的真正來源,其實是和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族社會結構這一點緊密聯(lián)系的。如前所述,這個大家族社會結構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價值觀的先進性,注定這種價值是未來人類文化的最高追求。
全人類應該是一家人。而現(xiàn)代基因研究也正在日益使我們相信,人類本來就是一家人。如果本來就是一家人,那么,使用產(chǎn)生于一家人中的價值觀也勢所必然地是最好的選擇。當代中國人應該像古代中國人那樣具備世界主義、又謂之天下主義。中國人要把炎黃子孫論、亞當夏娃論和當代科學上的人類基因論結合起來,將傳統(tǒng)中國人的華夏民族是一家的觀點進而擴充為全人類是一家的觀點。
至少在目前,人類應該用天下一家論來代替利益集團論。而這樣一種對古代家族社會結構和家族價值觀的回溯,其實就是讓我們刷新了對馬克思關于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構成的理解。共產(chǎn)主義價值觀和原始家族主義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淵源關系。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正好提供最可寶貴的借鑒,足以讓人類回歸美好社會結構和美好價值體系。這個美好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可以用三個詞來縱向貫串起來,它們是:家—國—天下。
(作者為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國際中西文化比較協(xié)會會長)
責編/徐艷紅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