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斯: 旅行的意義,想這個有點點時間了,或者,是從上星期看@世界博覽又有點觸動的吧。以前,也是在學校閱覽室,翻翻《華夏地理》,不期而遇了這樣一句話,覺得心里一動,就隨手記在日記本上了,“每個人都是探險家。人生一世你怎么可能不去打開就擺在你面前的那一扇門?!薄_伯特·巴拉德
@_你不是好人:二樓圖書館能讀的雜志(按架子分):A:@世界博覽(半月刊質(zhì)量還這么高,不錯),OV 海外文摘(推廣價12元版那本),智族GQ(讀這本就看你興趣了,很雜)B:商界評論(商業(yè)模式觀察家,“特別策劃”欄目一般都15頁讀起來很爽)、新營銷(看的不是很仔細,有些還行)
@姜柳---服裝之美:初中時看@世界博覽,講澳大利亞的紅蟹子到處爬行,老百姓都盡量不傷害它們,孩子們也是可以和它們和平共處。反觀這里呢,吃所有能吃的、撿所有能撿的、抓所有能抓的……幾乎到了絕殺一切野生生物的程度。除了城市、除了田地、除了養(yǎng)殖,除了密集的人群,都不知道還有什么。再加上現(xiàn)在的嚴重污染……
@聰明的阿呆_zoe:曾經(jīng)最愛看的一本雜志叫@世界博覽,高二時在文具店發(fā)現(xiàn)了它,那一期封面是圖坦卡蒙,吸引得我把每一個專欄都翻透了。那以后就每月都買,一本六塊。別人在看萌芽、夢里花落知多少我就在這雜志里各種做夢神游。
@破曉清啼:現(xiàn)在,人很容易循著那些成功人士的軌跡去生活和工作,因為人們會認為成功可以復制。這當然有合理之處,但先不遑論這種機率到底有多少,即使成功了也是一個復制品,缺乏獨特性,未免單調(diào)。因此,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但還是要走自己的路,畢竟條條道路通羅馬,不是嗎?——讀@世界博覽《華爾街的成功標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