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活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畫家楊玉勛以“梅花為主打,裹挾著勁松雅竹”在中國畫梅的方家中樹立了一席之地,其獨特的自我風格已逐漸吸引了各界書畫愛好者愈來愈多的關注。
楊玉勛出生于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莆田。莆田代有人才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受家鄉(xiāng)靈秀之氣熏陶漸染的青年楊玉勛,在軍人生涯伊始就對書法情有獨鐘。待到楊玉勛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擔任政法干部,有了更多時間鉆研打磨書法繪畫。此時,憑靠一手飄逸且富于靈氣的瘦金體書法的他以書法入畫,走上了松竹梅國畫創(chuàng)作的道路,后漸漸專攻梅花。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除卻天分之外,重要的便要交付勤奮了。托馬斯·愛迪生說過:“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痹谔熨x之上,惟有勤奮的汗水,可以讓藝術家一步步擁有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藝術洞察力。而楊玉勛,正是一位以勤奮創(chuàng)造出其獨特梅花藝術的畫者。
熟悉楊玉勛的人大致都知道,他十余年來致力于紅色系梅花為主的松竹梅創(chuàng)作,尤其是其寫意紅梅富含了梅的神韻、梅的品格、美的魂魄。從《踏雪尋梅》《赤城雪艷》《紅梅》《暗香》等作品中,人們看到蒼勁的梅,枝干橫斜、繁密挺拔,滿構圖似有層巒疊嶂式的激情;看到老辣的梅,剛健梅干,縱橫郁勃,倔強如諍友,孤冷如老僧;看到清新爛漫的梅,落筆生春、暗香浮動,空靈秀潤之氣布滿全圖,充滿著清幽之感;看到水墨、看到重彩,看到紅梅之外的綠梅、白梅、墨梅、雪梅……
而就在大家熟悉楊氏畫風之時,勤奮、不停探索的楊玉勛卻在藝術耕耘的過程中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轉身,選擇成為一個藝術上的不安分者。楊玉勛創(chuàng)新性地將其擅長的紅梅題材轉向歷史上少人碰觸的黃色臘梅,形成新作《臘梅》系列,并且將西方繪畫的色彩技巧運用到國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成功淋漓展現(xiàn)出新作品的新方向。
《臘梅》系列畫面的主色調是黃色,明亮的黃色調子與黑白水墨渲染的臘梅枝干形成鮮明對比,大的反差將一樹黃梅“轟”地躍然紙上,水墨繪枝,重彩染花,強烈的對比映襯令畫面色彩頓時活潑、生氣了起來。這臘梅在楊玉勛的運筆下風神峭拔,老干新枝,昂揚向上,豪放不羈;在這向上的空間布局中,繁而不亂,疏密有序的層層盛開著花、含苞著蕊,嗅之勁峭冷香、觀之晶瑩剔透;一樹的黃梅,或濃、或淡、或深、或淺、或明、或暗、或冷、或暖,設色明快、暗香浮動……不同的色彩層次變化豐富而神奇。
中國自宋代文人畫興起以來,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日益成為歷代畫家青睞的對象,但筆墨專屬臘梅的作品還的確不多見。楊玉勛憑借自己多年深厚的筆墨實力、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借鑒西方繪畫元素,通過黃色臘梅這個載體,將新的視界和東方傳統(tǒng)筆墨傾于人前,書寫著梅花繪畫創(chuàng)作的前頁。人們驚訝地看到了一個不安分的勇敢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其獨特自我人生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其獨特的藝術。
責任編輯 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