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是我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書院的各項管理體制都趨于完備,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呈現(xiàn)出鮮明特色。具體說來,南宋書院教育特色主要有四點,即將道與德融為一體;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學術自由,無門戶之見;師生關系民主和諧。
【關鍵詞】南宋 書院 教育特色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發(fā)韌于唐代。至南宋時期,由于內憂外患,國力衰微,官設學校大都有名無實,于是,以私人為主體的講學活動開始活躍起來,使書院的發(fā)展達到空前的程度,堪稱是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鄧洪波在《中國書院史》一書中統(tǒng)計稱:兩宋書院總數(shù)515所,其中,北宋73所,南宋442所。這一時期,書院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各項管理體制趨于完備,形成了以藏書、講學、祭祀和學田為主要標志的四大規(guī)制。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所呈現(xiàn)出的鮮明特色,對于當今高等學校實施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南宋書院為研究對象,借助前人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史料的爬梳鉤沉,揭示其教育特色。
將道與德融為一體
南宋書院在教育中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將道與德融為一體。理學大師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認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明友有信”是人類社會中人們必須遵循的天理即道,并把它作為五教之目,要求對學生進行嚴格的“五倫”教育即窮理,換句話說,就是要弄清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所固有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做人的道理。窮理很重要,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此話中的道就是指做人的道理,意思是說:如果早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那么,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為了給學生窮理以正確指導,朱熹還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為學之序,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按照學、問、思、辨的“為學之序”去探究事物之道即“窮理”。不過,窮理固然重要,但篤行即實踐更重要。在他看來,篤行既可增強掌握知識的深度,又可實現(xiàn)為學的目的。他告誡學生道:“方其知之而未及行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薄爸轮?,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撓群螅斠灾轮獮橄?;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雹?。此外,朱熹還認為道德楷模的作用也不可小覷。他說:書院學生“須多得好朋友在其間表率勸導,使其有向慕之意,則教者不勞而學者有益?!雹谶@就將道與德巧妙地融為了一體,從而凸顯了書院以德育人和對道德完美追求的一種人文精神。實際上,不僅白鹿洞書院如此,岳麓書院以及其他書院也是如此。張栻在岳麓書院主教期間,將“明道”和“傳道”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并且進一步概括為四字校訓,即“忠孝廉節(jié)”。
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南宋書院并不囿于科舉制的窠臼,其教學方法相當自由靈活。在書院教學中,通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一方面,書院每天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用來自學。朱熹曾對其弟子說:“某此間講書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雹鄄⑶乙宰x書作為自學的主要形式。朱熹進一步教導其弟子曰:“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雹茉谥祆淇磥?,窮理離不開讀書,且讀書是窮理最主要的途徑。為了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學,以充分彰顯其學習中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朱熹甚至反對定立規(guī)矩來約束學生。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他強調指出:“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距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學有規(guī),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于此堂。”⑤不過,朱熹反對以規(guī)矩約束學生,決不等于讓其放任自流。書院在學生自學的同時,也未忽視對學生自學給予方法上的引導,這從“朱子讀書法”可以得到佐證。朱熹的弟子匯集其師平日訓導,概括歸納出著名的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六條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的邏輯性,體現(xiàn)了學生讀書、求學、進業(yè)這一完整過程。朱熹引導學生讀書,既為其開列書目,又為其排列閱讀次序,何為先,何為后,他都給予有理有據(jù)的說明,在指導學生閱讀《四書》時,他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立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雹薮送?,集體講課和個別答疑也是重要的引導形式。
學術自由,無門戶之見
南宋書院無門戶之見,倡導不同學派或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之間相互切磋交流,相互辯論,故教育家胡適先生指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雹咂渲幸浴皶v制度”最具代表性。所謂會講是指書院邀請名師碩儒來院自由講學、各抒己見,開展學術交流的一種方式。在書院會講期間,求學者不囿于地域、學派之限都可前來聽講。譬如:朱熹的得意高徒黃干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易經》乾坤二卦時,山北山南的士人都紛紛前往聆聽。為此,白鹿洞書院還撥出一筆資金,專門用來接待外來求學之人。不過,南宋時期,最值得稱道的是“朱張會講”和“鵝湖之會”,這兩次學術盛宴被傳為會講制度史上的佳話。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從福建崇安來到湖南潭州(長沙)岳麓書院,從而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在張栻主教的岳麓書院里,朱熹與張栻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學術切磋與辯論,兩人開誠布公、當眾辯論《中庸》之義,開啟了書院不同學派“會講”的先河。此次會講中,兩位理學碩儒辯論極具魅力,至關鍵之處,“三日夜而不能合”,其分歧不可謂不大;各地學子聞訊,騎著快馬紛至沓來,以致于“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其盛況不可謂不隆。不僅朱熹與張栻之間在學術上存在分歧,而且朱熹與陸九淵之間也在學術上存在分歧。在《宋元學案》中,黃宗羲如是說:象山之學,以“尊德性為宗”,而紫陽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淳熙二年(1175),為了化解朱、陸之間的分歧,呂祖謙邀請朱熹、陸九淵到江西鉛山鵝湖寺參加講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爾后,朱熹對此次講會還留下了“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的感想。質言之,南宋書院的門戶開放風格,大大促進了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術交流和發(fā)展,開闊了學生視野,活躍了學術氛圍,提高了書院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使書院發(fā)展為各地的學術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百家爭鳴”的精神。
師生關系民主和諧
南宋書院師生通常共處一堂,相與講習,共同探討學理,質疑問難,學習氛圍特別濃厚。它既與離群索居、獨學無友的個人讀書情形區(qū)別明顯,又與正規(guī)化、模式化的官學之教差別很大。在各級官學中,師生雙方也處于同一生活空間,雖說在形式上與書院師生群居共學頗為相似。然實質上,其差別不可謂不大。
詳言之,一是師生結合不同。在各級官學中,教師是由封建朝廷或地方官府所任命的,生徒也是由各級政府所選拔出來的,師生之間不存在相互選擇的自由,其結合相當勉強;而書院卻大為不同,士人們選擇教師是以對其學問、人格的仰慕和尊敬為依歸的,一般是傾慕在先,擇師在后,其結合相當自由;二是師生關系不同。由于受“釣聲名,取利祿”社會風氣的影響,官學生徒之間缺乏為學進德的相同志趣以及對“圣人之道”的共同追求。在情感關系上,師生之間表現(xiàn)得相當冷漠。正如時人所言:生徒“目師儒如路人”,“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未嘗開之以德行道藝之實?!雹嗯c此情況截然不同,書院師生之間是以道義為重,教師無須借助外在手段對學生施壓、強制,只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感召學生,而學生則將老師看作是求道之路的引導者甚至是圣人之道的體現(xiàn)者。師生之間以誠相待,相與講習,民主和諧,如同摯友般在一起講學辯論,形成一種“對話精神”。正是通過對話這種生動而有活力的形式和過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來并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潛在特質,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為可能。”⑨士子們對老師不僅在書院時恭敬有加,即使離開書院后,仍對老師執(zhí)弟子禮,真可謂一日為師,終生難忘。
綜概全文,南宋書院融中國古代教育之精華,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救世濟民之才為目標,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特色。這些教育特色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閃耀著人本主義光輝。故國學大師錢穆在談到書院的培養(yǎng)目標時說:“中國宋代書院制度是人物中心的,現(xiàn)代大學是課程中心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雹?/p>
(作者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
注釋
①③⑥黎德靖:《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②④⑤⑧朱熹:《朱文公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⑦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⑨賴功敏:《書院教育的“對話”精神及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⑩錢穆:《新亞遺鐸》,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