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與不同形態(tài)氮含量的相關性

        2013-12-27 07:38:03蔣新革何介南吳立潮鄧艷林肖毅峰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3年7期
        關鍵詞:莽山硝態(tài)土壤有機

        張 景,蔣新革 ,何介南,吳立潮,鄧艷林,鐘 杰 ,肖毅峰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2.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6)

        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與不同形態(tài)氮含量的相關性

        張 景1,蔣新革2,何介南1,吳立潮1,鄧艷林1,鐘 杰1,肖毅峰1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2.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6)

        為闡明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土壤氮的關系,以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典型植被類型土壤為研究對象,采用野外定位監(jiān)測與室內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比較了土壤有機碳與不同形態(tài)氮含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顯示: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減??;氨氮含量、硝氮含量呈現(xiàn)出0~20 cm>20~40 cm>60~100 cm>40~60 cm,亞硝氮含量呈現(xiàn)出20~40 cm>40~60 cm>60~100 cm>0~20 cm;相關分析表明有機碳含量與亞硝氮含量相關關系不顯著,有機碳含量與氨氮含量呈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有機碳含量與土壤層次呈極顯著的線性負相關關系,有機碳含量與硝氮含量和全氮含量均呈極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該研究結果對于指導林木的配方施肥、保障森林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充實森林土壤碳匯功能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土壤有機碳;氨氮;硝氮;亞硝氮;全氮;相關性

        土壤有機碳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大的碳庫,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全球土壤有機碳的73%[1],近年來對土壤有機碳的研究備受人們關注,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三大熱點之一[2-8]。氮素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大量營養(yǎng)元素之一,也是土壤養(yǎng)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中氮素的豐缺及供給狀況不僅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產量和品質,也影響著環(huán)境[9]。在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即使大量施用氮肥,作物中所積累的氮也有約50%來自土壤,有些達70%以上。與土壤物理、化學、生化作用相關密切的是銨態(tài)氮與硝態(tài)氮,一般來講,銨態(tài)氮因受到范德華力或庫倫力的作用不易流失;而硝態(tài)氮是銨態(tài)氮在氧氣充足條件下經微生物硝化后形成的,易于流失;亞硝態(tài)氮是硝化作用的中間產物,一般短時期內在土壤中可能有少量亞硝態(tài)氮存在,但在通氣良好的情況下很快轉化為硝態(tài)氮。如果氮肥使用過量,就可能會導致硝態(tài)氮在土壤剖面積累、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氮素含量,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地下水污染等;同時硝化與反硝化過程也涉及到主要溫室氣體氧化氮的排放[9]。但耕地及林地土壤不同于農田土壤,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比農田要困難很多,所以土壤無機氮的測定(特別是硝態(tài)N)對指導配方施肥等有重要意義[10]。

        關于碳氮含量的研究多集中于碳氮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并多以碳氮比作為一個整體,其認為一段時間內土壤碳、氮含量可能會各自變化,所以研究碳氮比值將會更有意義[11-15]。關于不同形態(tài)的氮與有機碳含量之間的相關研究涉及得很少,本研究通過對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土壤不同形態(tài)氮及土壤有機碳含量的測定,研究了土壤碳、氮及其關系,為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管理與可持續(xù)利用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58年我國首批建立的森林保護區(qū)之一,地處湖南省宜章縣境內,其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廣東的乳陽、陽山、連縣接界[16],總面積2萬hm2,是湖南省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之一,森林覆蓋率92.8%。有保護完好的原始次生林2 000 hm2,以“植物王國”和“中國第二西雙版納”著稱[17]。莽山地理位置是東經 112°43′19″~ 113°0′10″,北緯 24°52′0″~25°3′12″,莽山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2 ℃,年降水量1 710.4~2 555.6 mm。莽山土壤成分復雜,土層一般較薄,按不同海拔高度有砂巖、花崗巖、粘土壤、山地黃棕壤及山地草甸土等,適合多種類型植被生長,區(qū)內植被種類占湖南省植物種類的82%以上(Hutchinson系統(tǒng))[16]。

        2 分析方法和數(shù)據(jù)處理

        2.1 標準地設置

        按土壤定位研究方法[18],在4種不同海拔高度(即<1 000、1 000~1 300、1 300~1 600、1 600~1 902 m)典型植被類型內設置標準地,樣地設定的大小為20 m×33.3 m,共15個標準樣地,樣地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樣地概況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est plots

        2.2 樣品采集

        在每個樣地內沿對角線設置3個土壤樣方并挖掘土壤剖面,每個剖面按0~20、20~40、40~60、60~100 cm分層采土,每層重復3次。將樣品帶回實驗室,揀出根及其它枯落物,將一半新鮮土樣于0~4℃保存,用于土壤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及亞硝氮的測定;另一半土樣自然風干,用0.25、0.154 mm直徑的土壤篩篩取土樣,進行土壤有機碳、全氮等的測定[13]。

        2.3 土壤樣品測定

        土壤有機碳(SOC)含量用重鉻酸鉀氧化-分光光度法測定[19];全氮(TN)處理用濃硫酸消煮法[20],此消煮法測得的全氮不包括硝氮、亞硝氮,測定采用間斷化學分析儀(Smsrt Chem 200);硝態(tài)氮(NO3--N)、氨態(tài)氮(NH4+-N )的處理分別采用2% CaSO4、2 mol/L KCl 浸提法,測定也均采用間斷化學分析儀。

        2.4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運用SPSS 13.0進行相關性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土壤層次有機碳、氨氮、硝氮、亞硝氮及全氮含量分布

        3.1.1 不同土壤層次有機碳含量

        通過實驗測定,得到不同土壤層次有機碳含量(見圖1)。

        圖1 不同土壤層次有機碳含量Fig. 1 Carbo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由圖1可以看出,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降低趨勢,這與大多數(shù)人的研究結果是一樣的[21]。林分凋落物及植被根系分布使進入土壤表層的有機碳增多,導致表土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層[22]。相思坑樣地20~40 cm土層的有機碳含量高出了0~20 cm層,原因可能在于此樣地的表層土壤人為干涉得太多,造成表層有機碳含量的減少。

        3.1.2 不同土壤層次氨氮含量

        不同土壤層次氨氮含量的結果分析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土壤氨氮含量隨土層深度變化趨勢無明顯規(guī)律性,具體表現(xiàn)為3種變化,即呈緩慢上升、先下降后上升和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樣地紙浮和坪坑老大門,氨氮含量最高值出現(xiàn)在20~40 cm層,而其它樣地的最高值均出現(xiàn)在0~20 cm層;氨氮含量次高值基本出現(xiàn)在60~100 cm。在森林土壤中有效氮通常以氨氮為主,植物吸收的氮來源主要是氨氮,而且氨氮會通過硝化過程轉化為硝態(tài)氮,氨氮也可被吸附于土壤膠體的交換面上[23],所以植物吸收、硝化過程以及吸附于土壤膠體表面,可能就是氨氮含量20~40 cm>0~20 cm,60~100 cm>40~60 cm的原因。

        圖2 不同土壤層次氨氮含量Fig. 2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3.1.3 不同土壤層次硝氮含量

        不同土壤層次硝氮含量見圖3。圖3中大部分樣地的硝氮含量在5~15 mg/kg的范圍內,且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呈緩慢下降的趨勢。猛坑石頂?shù)南醯刻貏e高,達到了42.421 6 mg/kg,這與其草甸土的土壤類型、腐殖質層厚及土層薄等有關;坪坑老大門、哨所和漂流公司硝氮含量20~40 cm層均高于0~20 cm層,且漂流公司的最高值出現(xiàn)在60~100 cm層,這些可能是因為硝態(tài)氮被淋失[23]導致的。

        圖3 不同土壤層次硝氮含量Fig. 3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3.1.4 不同土壤層次亞硝氮含量

        不同樣地亞硝氮含量隨土壤層次的變化情況見圖4。圖4中土壤各層次亞硝氮含量的均值分別為0.049 0、0.103 3、0.078 4、0.066 8 mg/kg(見表2),含量極低,這從研究區(qū)內植被生長情況也可以看出,因為亞硝氮有毒,對植物生長不利[23];土壤各層次亞硝氮含量最低值均為負值,應該是其含量太低,導致間斷化學分析儀測定時出現(xiàn)系統(tǒng)誤差。

        圖4 不同土壤層次亞硝氮含量Fig. 4 Nitrite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表2 不同土壤層次5變量的描述性指標Table 2 Descriptive indicators of five variable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3.1.5 不同土壤層次全氮含量

        不同樣地全氮含量隨土層深度增加的變化趨勢見圖5。由圖5可以看出全氮含量與有機碳含量一樣基本都是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圖5 不同土壤層次全氮含量Fig. 5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3.2 土壤有機碳含量與氨氮、硝態(tài)氮、亞硝態(tài)氮及全氮含量的相關分析

        表2分別描述了所有樣地0~20、20~40、40~60以及60~100 cm各土層有機碳含量、氨氮含量、硝氮含量、亞硝氮含量與全氮含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標準差。

        從5變量的均值來看,基本遵循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其相應含量逐漸降低的趨勢:有機碳含量與全氮含量的高低順序為0~20 cm>20~40 cm>40~60 cm>60~100 cm;氨氮含量與硝氮含量是0~20 cm>20~40 cm>60~100 cm>40~60 cm ;亞硝氮含量的排列順序是20~40 cm>40~60 cm>60~100 cm>0~20 cm。

        同一層次不同形態(tài)的氮含量高低順序為全氮>硝氮>氨氮>亞硝氮,且全氮含量比另外3種氮含量平均要高出3個數(shù)量級,硝氮與氨氮含量要比亞硝氮含量高出大約2個數(shù)量級。

        由表3可以看出有機碳含量與亞硝氮含量的相關關系不顯著,亞硝氮含量一是缺乏規(guī)律性,或者說其規(guī)律性與有機碳含量的規(guī)律性差異最大;二是其含量極低,這也許就是有機碳含量與亞硝氮含量的相關關系不顯著的原因所在。有機碳含量與土壤層次和全氮含量呈極顯著相關性,也與表2中的結果相一致,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也吻合[24]。另外因為相關系數(shù)|-0.784|<0.96,所以有機碳含量與全氮含量的相關性更加大于有機碳含量與土壤層次的相關性。所以與有機碳含量的相關性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全氮含量>土壤層次>硝氮含量>氨氮含量>亞硝氮含量。

        表3 有機碳含量與所有其他變量的相關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mong organic carbon and all other variables

        4 結 論

        在比較有機碳含量與土壤層次、氨氮含量、硝氮含量、亞硝氮含量與全氮含量的相關分析中,其相關性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全氮含量>土壤層次>硝氮含量>氨氮含量>亞硝氮含量;4種不同形態(tài)氮與有機碳含量的相關性規(guī)律表明,在不具備對土壤進行經常性測試的條件下,通過有機質來推薦施肥量在測土配方施肥中有著重要意義[10],既能保證作物有足夠的氮肥供應,又能避免因肥料過量造成浪費以致污染環(huán)境。這有利于農林業(yè)上作物的管理工作,使作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使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碳匯功能。

        不同樣地有機碳含量、氨氮含量、硝氮含量、亞硝氮含量與全氮含量隨土壤層次變化時,對于好多樣地出現(xiàn)的不規(guī)律變化,目前還無法解釋清楚,可能與樣地海拔、坡度、坡位、土壤類型、土壤質地、腐殖質層厚度、枯落物厚度、植被類型以及優(yōu)勢樹種組成等有關,還需進一步的論證確定。

        [1] Sedjo R A. The carbon cycle and global forest ecosystem [J].Water, Air, and Soil Polution, 1993,70:295-307.

        [2] 陳仕棟, 方 晰.湖南省土壤有機碳庫及其空間分布格局[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1, 31(5): 146-151.

        [3] Krull E S, Baldock J A, Skjemstad J O. Importance of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the stabi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or modelling carbon turnover [J].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2003, 30: 207-222.

        [4] Peng X H, Zhang B, Zhao Q G. A review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and soil structure stability [J].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4, 41 (4): 618-623.

        [5] Zhang G S, Huang G B, Chen Y.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ropland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25 (2): 351-357.

        [6] Zhou L, Li B G, Zhou G S. Advances 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1): 99-105.

        [7] 方 晰. 杉木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與碳平衡的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2004.

        [8] 金 峰,楊 浩,趙其國. 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土壤, 2000, (1): 11-17.

        [9] 解 鋒, 李穎飛. 土壤氮素理化性質研究[J]. 陜西農業(yè)科學,2010, (4):135-137.

        [10] 張福鎖.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3-36.

        [11] 齊雁冰, 黃 標, 顧志權, 等. 長江三角洲典型區(qū)農田土壤碳氮比值的演變趨勢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8, 27(1):50-51.

        [12] 賈曉紅, 李新榮, 李元壽. 干旱沙區(qū)植被恢復中土壤碳氮變化規(guī)律[J].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07, 31(1):66-74.

        [13] 董凱凱, 王 惠, 楊麗原, 等. 人工恢復黃河三角洲濕地土壤碳氮含量變化特征[J]. 生態(tài)學報, 2011, 31(16):4780-4781.

        [14] 張春華, 王宗明, 居為民, 等. 松嫩平原玉米帶土壤碳氮比的時空變異特征[J]. 環(huán)境科學, 2011, 32(5):1407-1414.

        [15] 胡 寧, 婁翼來, 梁 雷.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有機碳、氮儲量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09, 18(6): 223-226.

        [16] 陳 煉. 莽山自然保護區(qū)植被概況調查[J]. 武漢教育學院學報, 1998, 17(6):84-87.

        [17] 何麗芳. 淺議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fā)[J]. 湖南林業(yè)科技, 2010, 37(1):70-73.

        [18] 田大倫. 杉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研究方法[J].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103-105.

        [19] 環(huán)境保護部. HJ615-2011土壤有機碳的測定重鉻酸鉀氧化-分光光度法[S]. 2011:1-4.

        [20] 國家林業(yè)局. LY/T 1228-1999, 森林土壤全氮的測定[S].1999:74-77.

        [21] 祁承經. 湖南省莽山的植被[J]. 南京林產工業(yè)學院學報, 1983,(2):32.

        [22] 張?zhí)K峻, 黎艷明, 周 毅, 等. 粵西桉樹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0,30(5):22-28.

        [23] 孫向陽. 土壤學[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6:248-249.

        [24] 洪 瑜. 湘中丘陵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碳氮含量及質量評價[D]. 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nitrogen content with different forms

        ZHANG Jing1, JIANG Xin-ge2, HE Jie-nan1, WU Li-chao1, DENG Yan-lin1, ZHONG Jie1, XIAO Yi-feng1
        (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2. Sanmenji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of Guangxi, Liuzhou 545006, Guangxi,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soil nitrogen, by combining methods of fi eld location monitoring and indoor experi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in different forms were analyzed in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of Mang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decreased; the contents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ate nitrogen in different soils layers ordered by magnitude: 0~20 cm > 20~40 cm > 60~100 cm > 40~60 cm; the nitrite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s layers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20~40 cm > 40~60 cm > 60~100 cm > 0~20 cm. 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o not have signif i 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nitrite nitrogen content; there existed a signif i 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 there were a extremely signif i cantly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soil layers;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have a signif i cantly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fi ndings provide some base inform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formulation of trees fertilization, for ensur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forest soil carbon func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ammonia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nitrite nitrogen; total nitrogen; correlation

        S718.5

        A

        1673-923X(2013)07-0114-05

        2012-11-30

        國家林業(yè)公益性項目(201104008):典型森林土壤碳儲量分布格局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

        張 景(1987-),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森林土壤研究;E-mail: peseverence@yahoo.cn

        吳立潮(1963-),男,湖北廣水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森林土壤、森木施肥與營養(yǎng)、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研究;E-mail:wulichao@sina.com

        [本文編校:謝榮秀]

        猜你喜歡
        莽山硝態(tài)土壤有機
        莽山游記
        莽山黑豚綠色養(yǎng)殖技術帶動經濟成效
        莽山歌
        西雙版納橡膠林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研究
        秸稈還田的土壤有機碳周轉特征
        低C/N比污水反硝化過程中亞硝態(tài)氮累積特性研究
        土壤有機碳轉化研究及其進展
        AMDIS在土壤有機污染物鑒別中表征性統(tǒng)計量的探究
        唯我獨尊
        少年科學(2013年1期)2013-03-11 05:53:04
        硝態(tài)氮供應下植物側根生長發(fā)育的響應機制
        美女很黄很色国产av| 精品视频专区| 魔鬼身材极品女神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综合伦理|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日产韩国级片网站|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伦人视频免费看|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少妇不卡|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av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91| av网站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vm|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尤物| 青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av|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精品国产自拍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不卡|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日产|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