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翰
(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中外科技交流離不開術語的溝通,翻譯是雙向的,譯介(傳播)則應有指向——從創(chuàng)生處到目的地。把英語中的moral education漢譯為“道德教育”無疑不錯,而把“德育”這個純中國的教育學術語英譯成什么才準確呢? “德育”到底是一個獨立的術語,還只是作為“道德教育”的替身?本文即以“德育”為引例,談談它以及與之相關的某些術語的含義和英譯問題。
在我國,德育是學校歷來倡導的“五育”之首,也是現(xiàn)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題?!暗掠边@個中國的教育學名詞,同“素質教育”一樣面世較晚,1940年版《辭源》尚未收錄,1989年《辭海》方給出如下釋義: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同智育、美育、體育密切聯(lián)系。中國學校中的德育,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和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產主義的思想品德[1]。論及德育的具體內容,按我國1995年頒行的《教育法》以及教育部2005年印發(fā)的《關于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之規(guī)定,“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梢?,當代中國的德育并不簡單地等于道德教育,而是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
“道德”作為一個國際通行的社會倫理概念,通常英文譯為morality,其含義比“品德”“美德”等更寬泛,因為它不僅用于評價個人的素質,還涉及人們群體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不過,道德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學概念,僅僅限于倫理教育范疇,尚不能涵蓋思想政治領域的教育活動。
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源自古漢字“德”(或“悳”)的“德性”和“德行”這兩個詞,合起來可以表達“德”的主要內涵。西文中的“德性”是一個簡單名詞,從原希臘文(arete)演變到拉丁文(virtus)直到英譯為virtue,其含義逐步接近中文的“美德”[2]。“德行”則是漢語復合詞,無相應的西文單詞對譯,通常視其本義為“合道德的行為”,故可英譯成moral conduct(在某些方言中用其貶義disgust)[3]?,F(xiàn)代漢語中的“德”,字義已超越了“道德”涵蓋的范圍,擴展到真善美的人生觀領域。
術語的外譯主要是為國外使用者服務的。為了更好傳播中國文化,對中文術語如何確定相應的外文術語,便于被外國人接受,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提出“以意譯為主”的原則[4]。要使英語使用者完整地理解“德育”這個術語,當然要用我國的原創(chuàng)釋義?!兜掠龍蟆吩偩庩惷终f:“所謂德育,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政治觀念、思想意識、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的個人品質?!边@個解釋同《辭?!穼Φ掠尼屃x基本一致。遺憾的是,某些工具書往往把德育簡單化為道德教育,外譯便不能表達其全部內涵。比如,1980年版的《漢英詞典》用moral education對譯“德育”就是一例[3]。
筆者以為,把我國自創(chuàng)的教育學術語“德育”譯為moral education,使之成為“道德教育”的簡稱,就像把“德治”簡單譯為rule of virtue一樣(“德治”實際蘊含“以德治理”和“以德教化”兩方面含義)[3]。兩詞的英譯都有窄化中文術語內涵的偏向,如此理解實屬“小德育觀”的反映。
形容詞moral源自拉丁詞moralis,對應于希臘詞ethos,意為“風度、習慣、行為”,一般作為褒義使用,可譯為“有道德的”[2]。《中國德育》原主編朱小曼說:“德性是人在與外部自然、他人、社會以及自我發(fā)生關系時的態(tài)度表現(xiàn),是一個關系概念”,她認為德性品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人的內在德性可視為國人觀念中的道德人格,這是一個重要啟示[5]?;跂|方觀念中的“德育”,本義在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即“修身養(yǎng)性”之意),因此,它不僅不等同于西方用character education表示的“品格教育”[6],亦不宜把它作為“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簡稱。
再看《當代哲學人類學》作者韓民青關于人的文化性的觀點——人是“動物+文化”的統(tǒng)一體,還有他對“人格”的定義(“人之為人的資格”或“人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形式”)以及人格與道德人格(人格的道德因素)幾乎相等的論斷,可以把德育與人格教育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是又一個啟示[7]。
綜合以上觀點,由之產生這樣一個思路——從“德”字出發(fā),即經過德性→道德人格(文化)→人格教育,便不難通向“德育”。簡單地說,德育就是培養(yǎng)人具有社會認同的高尚人格。
因此,立足于東方“大德育觀”,當把我國的“德育”英譯為moral culture,相應地理解為“道德人格教育”。英語中的moral culture要比moral education的內涵更豐富,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修身養(yǎng)性之說法對應,亦與“體育”一詞的英譯形式(physical culture)相似。作為佐證,《新英漢詞典》正是把moral culture譯為“德育”的[8]。
參 考 文 獻
[1]辭海(縮印本)[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912.
[2]尼古拉斯·布寧, 余紀元. 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059, 636.
[3]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漢英詞典》編寫組. 漢英詞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142.
[4]劉青,溫昌斌. 談對外交流中的中文術語譯介問題[J]. 中國科技術語, 2009(2): 5-7.
[5]朱小曼. 素質教育與德育[J]. 中國德育, 2006(1): 5-6.
[6]薛笑叢. “素質教育”能譯為character education嗎[J]. 中國科技術語,2007(6): 36-40.
[7]韓民青. 當代哲學人類學(第二卷)[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8: 164-166, 174-175.
[8]《新英漢詞典》編寫組. 新英漢詞典[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