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友人嫁了個美國男人,她說選擇婚姻時,理由很簡單:那個男人喜歡閱讀,喜歡音樂,并且樂在其中。我很少聽到這樣的結(jié)婚理由,但真的為好友喝彩,她的幸福很簡潔,很聰明,有旋律感。這只是個引子。她說去美國度完蜜月返回時,婆婆去機(jī)場送他們,沒有常見的叮囑,諸如帶什么吃的啊,難舍難分什么的,倒是婆婆問了先生一句:“路上要看的書、要聽的CD都帶了嗎?”她聽了,感到非常意外。這兩種在很多中國人眼里的可有可無之物,在他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需品,要隨身攜帶。在機(jī)場,我們看到的永遠(yuǎn)是拿著手機(jī)忙著接聽電話、拿著iPad瀏覽各大網(wǎng)頁信息的人,生怕漏過一個其實(shí)與自己無關(guān)的信息。她的先生看到這樣的情景,常覺得不可思議:被一個電子小盒子控制了大腦,難怪會焦慮。
友人講了一件事:她先生有個大家庭,待在一起時,大家常常爭論一些無用的事。有一次,好像是聽到一段音樂,他們就為是誰的作品討論了半天。她乍一聽,非常奇怪,這么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他們居然可以鄭重其事地花時間討論和推測。更有趣的是,先生和家人準(zhǔn)備去露營,居然為一個帳篷討論半天,什么樣的帳篷看星星會更直接,中午午睡時曬進(jìn)陽光的角度會更好……露營的第二天清晨,先生游完泳后,捧著一本書坐在湖邊看,她說,清晨的陽光那么柔和,看著他的背影,她居然莫名地感動,他們真的太會過簡單的日子了。友人很感慨,說她總算明白了,為什么看到國外大街上行走的人表情那么安寧和友好,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很寧靜。
她說第一次去先生父母家時,看到客廳里有一幅油畫,非常有田園氣息,她好奇地問:“這是誰的作品?”先生答:“是我奶奶的。”老太太業(yè)余畫著玩的,沒有章法,連小孩都會。再問桌上的十字繡是誰繡的,答曰:“我姥姥?!边@也是繡著玩兒的。他們家里只陳列自家人的作品。比起他們來,中國的老人實(shí)際得多,哪會弄這些花時間卻無用的東西?先生家里幾乎人人會樂器,但學(xué)樂器遠(yuǎn)沒中國小孩那么“苦大仇深”。她先生教書,但是很喜歡鋼琴,常常在業(yè)余時間很享受地彈一首曲子放松,自得其樂;先生的弟弟不喜歡鋼琴,卻愛好貝司,就是喜歡彈,覺得過癮,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外科醫(yī)生。周末家庭聚會時間,一家人彈彈唱唱,開心得很。他們學(xué)樂器不是拿來用的,只是拿來隨便玩玩。隨便玩玩,才會樂在其中。友人說:“先生在業(yè)余時間看書、聽音樂、彈鋼琴,他很重視自己的家庭生活。他大部分的業(yè)余時間都在做這些無用的事,所以很少見到他不開心?!?/p>
還有一件小事,我們時常忽略,覺得無所謂,他們卻非??粗兀合壬c她回老家過春節(jié),跟父母一起吃飯,她媽媽突然被水嗆了一下,開始咳嗽,沒想到,先生馬上起身,去輕拍她媽媽的肩膀,讓她一下子張大了嘴巴。先生這個很自然的動作,讓她媽媽也很意外,但非常感動。誰會注意到這么小的事?更讓人驚詫的場景又一次出現(xiàn)在他們大家族的聚餐上:她舅舅也是因為說話嗆了一下,沒想到,她先生同樣起身去拍,這一次,讓在座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樣驚詫不已,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忽視的,卻是她先生習(xí)以為常的,所以動作非常自然。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她先生會逐個問每個人想喝什么,茶、咖啡,還是別的?他關(guān)注每個人的口味。一杯茶在我們看來是可有可無的,先生卻覺得是必需的。他說,一定要讓大家享受每一個飲茶時間,喝到自己喜歡的口味。
心靈寧靜和被關(guān)注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只是我們以為不需要,便過濾掉了。
(安 琪摘自《深圳青年》2013年第7期,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