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
“二戰(zhàn)”中,德國與英國爭奪制海權(quán),用了兩個方法。一是潛艇戰(zhàn),潛艇偷襲航路,擊沉民船商船很有效,但與全副武裝的軍艦對戰(zhàn),卻經(jīng)常吃虧,被深水炸彈擊沉。另一個方法,就是造大噸位巡洋艦,進行傳統(tǒng)式海戰(zhàn)。
話說德國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技術(shù)最先進的戰(zhàn)列艦“俾斯麥”號,1941年5月底帶隊出戰(zhàn)大西洋;英國海軍則派出戰(zhàn)列巡洋艦“胡德”號,率領(lǐng)龐大艦隊在冰島以南洋面迎戰(zhàn)。“胡德”號是英國海軍旗艦,堂堂皇皇,耀武揚威,1920年建成后,一直是到全世界進行訪問的首選。儀式活動太多,真正打仗了,才發(fā)現(xiàn)艙面甲板不夠厚,臨時鋪加尚未完成,就帶隊出戰(zhàn)。
“胡德”號與“俾斯麥”號大炮射程相仿,剛一接戰(zhàn),“俾斯麥”號第五排的炮彈正好擊中“胡德”號甲板,正好穿透尚未加固的部分,正好這個部分下面是彈藥艙。這三個“正好”,立即葬送了“胡德”號——中間炸裂,立即下沉,3分鐘內(nèi)巨艦完全沉沒。艙下活著的人員,只有迅速從艙口鉆出,快速游出旋渦。1419名官兵中,只有3名浮出水面獲救。
以上是閑文,這篇小文字,不講這種窮兵黷武的事情。最近英國電視臺重談與“俾斯麥”號的海戰(zhàn),“胡德”號僥幸活命的3人,如今尚存的只有一位老先生。巨艦沉入水中時,這位水手憋著氣朝艙口游去,正好對面游來一位軍官,洞口很小,只容一個人勉強鉆出。這個軍官做了一個姿勢,人人都懂:“您先請。”水手鉆了出來,升到洋面,幸而被救起。那個軍官不在被救的3人之中。
嘗試過潛水的人,都明白憋氣時肺幾乎要炸裂的難受勁兒??梢韵胂螅韼酌腌?,這口氣就不夠用:冰涼的海水沖進他的咽鼻,他在痛苦的窒息中被海水淹沒。
這位至今活著的水手,訥于言辭,沒有過多地贊揚那位軍官的紳士風度。我聽這位老人講此事,也沒有覺得這位軍官道德如何高尚,或者是軍官在戰(zhàn)場理應退卻在后之類的武士倫理。我認為在那個生死瞬間,軍官做出的是慣常反應,像上下地鐵車廂進門出門:先來后到不明顯,就禮讓。
在那一刻,沒有人能做那么多的考慮,一切出于習慣。只是在急速下沉的半截船體中,能保持如此習慣,這必定已經(jīng)成為不假思索的本能了。
一句話,為“禮”而亡,“禮”令智昏。
不過,即使在那一刻,真的用腦筋想一下,考慮實際功效:兩人在急速沖入的海水中搶奪出艙口,多半一個人也出不來。對這位軍官來說,結(jié)果反正一樣是淹死,何不從容謙讓,給他人一個活命的機會。
讀到此,各位想必已經(jīng)知道,我要說的是排隊,這個多年來讓中國人丟臉的小毛病兼老毛病。“文革”后來中國的老外,最不理解的就是國人拒絕排隊,前擁后搶,顏面丟盡。幾十年了,改善不多,現(xiàn)在每個中國城市都金碧輝煌,但是讓老外朝中國人搖頭的,依然是排隊。
新浪網(wǎng)曾有過激烈的討論:不排隊是不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有意挑動我們的良心。
當西方人還在茹毛飲血時,中國早就是禮儀之邦;當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做海盜時,中國人已經(jīng)在探討天理、地律、人倫的意義。
如果禮儀缺失來自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如何解釋新加坡的秩序井然?
如果把不排隊怪到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那么如何解釋世界其他地方華人的彬彬有禮?
如果推說改正壞習慣需要時間,如何解釋柜臺前搶著比手長的餐館?售貨員、售票員首先就不想負起“改造國民性”的責任。即使顧客中有人抗議,希望銷售人員注意先來后到,得到的有可能是白眼。
而同一街上的麥當勞,隊伍再長也安心排著,因為老板規(guī)定:營業(yè)員必須照應排隊秩序。可見中國人不是不想排隊,而是不排隊得到鼓勵。
我的記憶中,巴士站必有搶門大戰(zhàn),飯?zhí)弥须y得不見夾塞活動。利令智昏鬧亂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禮節(jié),斯文掃地,必然將導致文明消失。
此劫貽害無窮,至今代代相傳。新的一代,已經(jīng)不知道排隊的目的不僅是效率、時間、利益,更是社會的和合,他們體會不到禮儀謙讓也會給自己一種從容大度的精神愉悅。
禮儀王國的后代,已經(jīng)不明白“胡德”號艙口的軍官,為什么會做那個優(yōu)雅的姿勢——逃命也論個先來后到——難道只是為了在人類的殺戮歷史中,留下一個自我尊嚴的故事?
(余 娟摘,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