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亮, 趙振宇, 葛仁超
(海裝沈陽局,哈爾濱150046)
高溫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溫強度和抗氧化、抗腐蝕性能,優(yōu)異的抗疲勞和抗蠕變性能,是現(xiàn)代國防建設和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不可替代的關(guān)鍵材料。高溫合金的發(fā)展與航空發(fā)動機和各種工業(yè)燃氣輪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高溫合金的發(fā)展是航空發(fā)動機和工業(yè)燃氣輪機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而航空發(fā)動機及工業(yè)燃氣輪機的發(fā)展是高溫合金發(fā)展的動力。
在高溫合金發(fā)展過程中,工藝對合金的發(fā)展起著極大的推進作用。1940 年代到1950 年代中期,提高合金性能的方法主要依靠合金成分的調(diào)整。隨著1950 年代真空熔煉技術(shù)的出現(xiàn),合金中的有害雜質(zhì)和氣體得以去除,特別是對合金成分的精確控制工藝,極大促進了高溫合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如Mar-M200、In 100 和B 1900 等高性能的鑄造高溫合金。1960 年代,制造工藝已經(jīng)成為了高溫合金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定向凝固、單晶合金、粉末冶金、機械合金化、陶瓷過濾等溫鍛造等新型工藝的研究開發(fā)在我國蓬勃發(fā)展起來,其中定向凝固技術(shù)尤為突出,采用定向凝固工藝制出的單晶合金,其使用溫度可接近合金熔點的90%,因此,單晶高溫合金一直廣泛應用于各國先進航空發(fā)動機中[1]。21 世紀應該是高溫合金研制和生產(chǎn)的第三個階段,即燃氣渦輪發(fā)動機用抗熱腐蝕高溫合金研制和生產(chǎn)階段[2]。
進入21 世紀,由于能源需要,我國開始大量引進和制造不同型號中型和重型燃氣輪機,為滿足這些發(fā)動機需要,正在不斷研制西方和前蘇聯(lián)的抗熱腐蝕高溫合金,例如鑄造渦輪葉片合金K452 等。這些合金除了要求具有良好的抗熱腐蝕性能外,還要求長達105h 的壽命,因此組織穩(wěn)定成為十分重要的指標[3-5]。
為了滿足更高的使用溫度要求,必須在熱端部件的材料表面施加高溫防護涂層,以提高基體合金的抗高溫氧化性能。
高溫防護涂層在改善基體材料高溫性能的同時,還要經(jīng)受高溫化學過程、高溫氣流沖刷和冷熱疲勞損傷的綜合作用,主要用于高溫、高壓、高速、高腐蝕熱端部件,如渦輪工作葉片、導向葉片、軋鋼機械等表面的高溫氧化防護,以限制氧化、熱腐蝕、合金元素貧化和熱疲勞等破壞作用。該類涂層本身具有優(yōu)良的高溫防護性能,另一方面也要求涂層致密,能保護基體材料。
鋁的氧化速度比較慢,因此希望在高溫合金表面獲得氧化鋁的外氧化層。實踐表明[3],在發(fā)動機熱端部件材料表面制備改性的滲Al-Si 涂層,不僅工藝簡單,而且具有優(yōu)良的抗腐蝕性能。因此,對于K452 高溫合金表面滲Al-Si 的金相組織和高溫氧化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以便提高K452 高溫合金表面滲Al-Si 后的抗氧化性能。
本實驗對K452 高溫合金進行Al-Si 共滲,并對K452 高溫合金及其滲Al-Si 合金在1000℃中進行500h高溫氧化實驗,分析了在高溫氧化過程中涂層的組織演化,探討了其氧化動力學。
實驗所用基體材料為K452 鎳基鑄造沉淀強化型高溫合金(superalloy),其化學成分見表1。樣品切割成30.16mm×10.75mm×1.65mm 薄片狀。
表1 K452 高溫合金的化學成分 /%
采用料漿法制備鋁硅滲層,料漿的成分由金屬劑(Al粉和Si 粉)和粘結(jié)劑按一定比例均勻攪拌而成。
料漿法制備鋁硅滲層工藝步驟如下:(1)試樣用酒精或丙酮清洗、吹干;(2)料漿混合并攪拌均勻,用排筆將料漿均勻刷在試樣的表面,涂刷3 次,每次涂刷完成后空氣中(或50℃烘箱中)干燥3~5min;(3)在烘箱中100℃干燥2h 以上;(4)試樣封管抽真空,900℃熱處理0.5h,到時間玻璃管出爐冷卻;1050℃熱處理1h,到時間玻璃管出爐冷卻;(5)真空管內(nèi)850℃熱處理16h,到時間玻璃管出爐冷卻;(6)時效前外觀灰色,時效后觀察是否為淺而稍暗的彩膜;厚度60~80μm,觀察是否均勻;硬度不大于90HV;實驗分析采用金相顯微鏡觀察試樣的顯微組織,利用XRD分析涂層中的相成分,借助EDS 分析涂層中的元素分布情況。
隨后對試樣進行高溫氧化實驗。高溫氧化實驗在箱式電阻爐內(nèi)進行,氧化溫度為1000℃,氧化保溫時間為10h、25h、50h、100h、200h、350h、500h。在預定保溫時間取出試樣,待冷卻到室溫稱量。為了分析比較,將未制備滲層的試樣進行同爐氧化實驗。
為了便于截面組織觀察,并保證氧化后的試樣表面不被破壞,試樣需要做鍍鎳處理。
試樣鍍鎳處理采用的是化學鍍鎳法,其工藝流程為:樣品表面除油→敏化→活化→還原處理→化學鍍鎳。
圖1 K452 滲Al-Si 高溫合金試樣截面形貌
圖1 為采用料漿法在K452 高溫合金上制備的Al-Si滲層的截面形貌。根據(jù)形貌的不同,Al-Si 滲層可分為三層,由外向內(nèi)分別命名為外層、過渡層和擴散層。基體主要由γ 相和沉淀相MC(碳化物)組成,如圖1 的位置1 和2 所示。根據(jù)能譜分析可知,沉淀相MC(碳化物)主要是γ 相中難溶元素Ti 和W 的碳化物。在Al-Si 內(nèi)擴散過程中,試樣表層沉淀相MC(Ti 和W 的碳化物)發(fā)生溶解和原子的擴散,使得近表層產(chǎn)生較多空位,由空位聚集而產(chǎn)生孔洞,如圖1 位置3 所示。圖譜。結(jié)合X 射線衍射分析和能譜分析可知,滲層中主要形成了NiSi 中間相,如圖2 中的位置1 所示。滲層表面還形成了Ni 與W、Nb 和Cr 的中間相、γ′-Ni3Al 與Ti 或B的共溶相、單質(zhì)C 和碳化物SiC 與Cr23C6。
表2 圖1 中所標注位置處成分/%
圖2 K452 滲Al-Si 高溫合金表面形貌和表面XRD 圖譜
表3 圖2 中所標注位置處成分/%
圖3 K452 滲Al-Si 高溫合金試樣截面表層形貌(圖1中Z 區(qū))
表4 圖3 中所標注位置處成分 /%
在過渡層外側(cè)出現(xiàn)平行于擴散層的黑色帶,如圖4位置1 所示。掃描線過黑色帶處(掃描線與線b 的交叉點處),除了O 處于峰值,其他元素均處于峰谷,由此可以判定,黑色帶為空隙帶,基體或空氣中的O 在此處富集。空隙帶的產(chǎn)生是由于柯肯達爾效應[6]的結(jié)果。過渡層和擴散層中Cr 含量正的濃度梯度很大,同時過渡層外側(cè)有大片淺灰色富Cr 區(qū),這表明Cr 在滲層中的擴散系數(shù)DCr遠大于其在基體中的值,導致滲層中的擴散速度遠大于基體中的值,產(chǎn)生柯肯達爾效應,擴散層中出現(xiàn)黑色空隙,并且擴散層向Cr 濃度高一側(cè)即基體一側(cè)移動,如果Al、Si 向內(nèi)擴散時未能及時填補空隙,則出現(xiàn)擴散層向基體移動留下的痕跡即黑色空隙帶。掃描線與線a 交叉處Ni、Al 含量高,出現(xiàn)暗灰色的富Al 區(qū),填補了黑色空隙帶,如圖4 位置2 所示,但空隙處擴散是通過氣相傳質(zhì)的,空隙擴散理論證明,與晶格擴散相比,氣相傳質(zhì)較慢,具有較大阻礙擴散的作用[7,8],這表明Al 在滲層中的擴散系數(shù)DAl也比較大,擴散速度較大,能夠逐漸填補黑色空隙帶。因此,Al-Si 共滲有利于提高Al 和Cr 在滲層中的擴散系數(shù),從而促進了擴散層向基體移動。同時,Cr 向外擴散,在過渡層中對Al 具有“稀釋作用”,為Al 向內(nèi)擴散提供了有利濃度梯度,提高了外層厚度,有利于滲層的形成。
圖4 K452 滲Al-Si 高溫合金試樣截面元素分布圖
本實驗對K452 高溫合金進行Al-Si 共滲,利用金相顯微鏡、SEM、XRD 分析了滲層的形貌和成分。得出的主要結(jié)論如下:(1)氧化前K452 滲Al-Si 高溫合金中Al-Si滲層由外層、過渡層和擴散層三層組成。(2)由于柯肯達爾效應在過渡層外側(cè)出現(xiàn)平行于擴散層的黑色空隙帶。(3)Al-Si 共滲有利于提高Al 和Cr 在滲層中的擴散系數(shù),促進擴散層向基體移動,有利于滲層的形成。
[1] GOWARD G W.Progress in coatings for gas turbine airfoils[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1998,108/109:73-79.
[2] 郭建亭.高溫合金材料學(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73.
[3] YOUNG D J.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Corrosion of Metals[M].Elsevier Press,2008:1-360.
[4] 朱永昌.十年來航空航天工業(yè)中腐蝕與防護研究的發(fā)展[C]//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成立10 周年學術(shù)論文集.北京: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1990.
[5] 董允等.現(xiàn)代表面工程技術(shù)[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97.
[6] 陳國良.高溫合金學[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8:276-285.
[7] CHEN J H,et al. Isothermal and Cyclic Oxidation of Chromia Forming Nickel-Based Superalloys[J].Mater. Sci. Forum,1997,251-254:57-64.
[8] NIU Y,et al. The Corrosion of Fe-15wt% Y and Pure Y and Fe in H2-H2S Mixtures under 10-8 atm S2at 600-800℃[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6,251-254: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