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照明 李學朋 孟兆亮 孟憲昌 孟獻盛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多發(fā)生于老年人和絕經期后婦女,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退化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發(fā)生骨折的全身骨骼疾病。中醫(yī)屬于“骨痿”范疇。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因衰老而導致該病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治療與預防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具有重要的意義。補腎活血方是老中醫(yī)孟照明教授的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經驗方,臨床療效顯著。2008年1月-2011年12月筆者對補腎活血方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研究的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共560例,其中男275例,女285例。年齡65~74歲,平均69歲。病程4~13年,平均9年。將符合要求的病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8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1]制定如下標準:任何一部位的T<2SD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2 腎虛血瘀型OP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以下標準:腰背酸軟,或腰脊冷痛,眩暈耳鳴,手足麻木,潮熱盜汗,或畏寒肢冷,遺精,神疲健忘,發(fā)脫齒搖,舌紅苔少,或舌淡苔白,脈沉細澀。
1.2.3 納入病例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排除以下疾病者,即可納入試驗病例。
1.2.4 排除病例標準 排除脊柱側彎畸形、駝背、脊柱手術、脊椎外傷性壓縮性骨折、腎衰、中風、垂體疾病、甲狀腺疾病、甲狀旁腺疾病、糖尿病、腎上腺疾病以及應用激素治療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符合納入標準,但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補腎活血方治療,藥物組成包括熟地、山藥、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牛膝、枸杞、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血竭等20味藥物。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以2個月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用藥期間均停服其他與本病相關的藥物。對照組:口服仙靈骨葆膠囊(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3粒,2次/d。以2個月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用藥期間均停服其他與本病相關的藥物。
1.4 安全性評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服藥前后的尿、大便常規(guī),肝功、腎功的變化。
1.5 療效評定 臨床療效:參照2002年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規(guī)定進行評定。顯效:癥狀完全消失,骨密度檢查顯示骨密度增加;有效:癥狀明顯緩解,骨密度檢查顯示骨密度未有任何變化;無效:治療前后相比較,各方面均無改善。骨密度(BMD)測量:利用美國Hologic公司QDBR5400A骨密度測量儀掃描股骨頸BMD,治療前后測量同一部位。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CS 10.32簡明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臨床療效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實驗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Z=-8.885,P=0.000)。見表2。實驗組臨床療效及骨密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表3 兩組BMD變化情況比較(±s) g/cm2
表3 兩組BMD變化情況比較(±s) g/cm2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280)0.558±0.0970.623±0.098△*對照組(n=280)0.549±0.0860.588±0.092*
2.2 安全性 治療前對治療組280例患者進行了肝腎功能及血糖檢查均無異常,治療后進行了復查,肝腎功能及血糖均正常。除上述結果外,于治療前后也觀察了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及電解質的變化情況,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未發(fā)現(xiàn)有新的異常,患者亦未發(fā)現(xiàn)有不良反應。見表4。
表4 治療組治療前后對肝腎功能及血糖的影響(±s)
表4 治療組治療前后對肝腎功能及血糖的影響(±s)
時間 谷丙轉氨酶(UL) 谷草轉氨酶(UL) 肌酐(μmol/L) 尿素氮(mmol/L) 血糖(mmol/L)治療前6.41±0.285.77±0.3798.25±2.385.32±1.055.42±1.03治療后5.81±0.295.23±0.3899.37±2.125.19±1.135.38±0.98 P值>0.05>0.05>0.05>0.05>0.05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改變和骨折危險度增加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系統(tǒng)疾病。中醫(yī)屬于“骨痿”范疇。本病為本虛標實之癥,即以腎虛為主,同時伴有血瘀的疾病?,F(xiàn)代研究亦證實[4],腎虛骨質疏松癥的病理機制為腎精不足,骨髓、腦髓失養(yǎng),表現(xiàn)在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的調控失常,包括下丘腦組織的細胞因子及其信號傳導通路的異常。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除以虛為主的病因病機,血瘀與瘀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瘀血更為重要病理[5]。腎虛日久必有血瘀,而血瘀則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腎虛,故本病腎虛為因,血瘀為果,兩者相兼并存,成為血瘀而致骨不堅的基本病理改變。因此,腎虛是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的基礎,瘀血則是在腎脾兩虛的前提下產生的重要病理產物,瘀血的形成又會進一步加劇腎脾的損傷,從而加速骨質疏松的發(fā)生。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基本病機是腎虛血瘀。臨床上根據(jù)病機確定治則治法。治病必求其本,審因論治,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補腎以治其本,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以腎、脾虛為基本病機,其中以腎虛為本。本著“虛則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損者益之”的原則,選取補腎藥以治本,活血以治其標。補腎活血方由熟地、山藥、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牛膝、枸杞、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血竭、三七、骨碎補、續(xù)斷、茯苓、黃芪、木香、陳皮組成。以補腎活血為主,針對OP腎虛血瘀型而組方。方中以熟地、杜仲為君藥。熟地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性甘,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yǎng)血滋陰,補精益髓之功效。熟地黃具有補血養(yǎng)陰,填精益髓的功效?!侗静菥V目》中記載“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藥品化義》中記載“滋補真陰,封填骨髓,為圣藥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熟地水煎液可抑制骨吸收,延緩去卵巢大鼠骨量丟失,對骨質疏松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6]。杜仲,性甘、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功效?!侗窘洝分杏涊d“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以巴戟天、肉蓯蓉、牛膝、骨碎補、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為臣藥。以山藥、枸杞、赤芍、血竭、三七、續(xù)斷、茯苓、黃芪、木香、陳皮為佐藥,共奏補腎活血,強筋壯骨,益氣健脾,活血通絡之功。
骨質疏松癥是因骨組織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骨質疏松研究進展證實,該癥是由于骨強度的下降導致機體抗骨折的能力降低。所以骨質疏松不僅表現(xiàn)為骨密度下降,更是骨微結構改變,從而使發(fā)生骨折危險性增加。其中骨密度與骨質量是決定骨強度兩大主要因素。骨密度(BMD)是診斷骨質疏松、估計其程度、評價骨質疏松療效的重要指標。本研究表明,應用補腎活血方可提高患者骨密度,促進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從而起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補腎活血方能明顯的防治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其療效優(yōu)于仙靈骨葆膠囊,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療效肯定。
[1]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4,1-2,4-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10.
[4] 金珉延,鄭洪新,朱輝.補腎中藥對骨質疏松癥大鼠下丘腦BMP-4、Smad6 mRNA及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8):556.
[5] 邵玉,鄧偉民.從瘀血證論治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13(7):524.
[6] 盛莉,邢國勝,王毅,等.熟地對去卵巢大鼠骨代謝生化指標及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6,12(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