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如今,男耕女織、雞犬相聞的田園生活已被信息化時代所侵占,現(xiàn)代人與高科技緊密相連,他們最依賴的是手機。
不可否認,手機的興起與發(fā)展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了便利,為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掃除障礙和提供條件。然而,更不可否認的是,它正一步步地侵蝕著我們的生活,正掠奪著我們寶貴的財富。
走在大街上,坐在公交車上,隨處可見捧著手機聽歌、聊天發(fā)信息、打游戲的,而抬頭欣賞窗外風景的人卻寥寥無幾。他們寧愿從冰冷的手機里了解社會,也不愿親眼去感受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手機更成了十萬個為什么的解答機,“不懂就百度一下”成了依賴手機的人們的口頭語,這導致了現(xiàn)代人缺乏動手實踐和探究的能力。在這一起“綁架”事件中,手機掠奪了人們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盜走了人們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
手機越發(fā)成為人們炫耀的工具。校園里、社會上,人們的話題常常集中在手機上,“我今天買了iPhone5,明天想買iPhone5S”,隨處可以聽見,仿佛越貴、越新潮,就越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身份或價值。男生們的話題常常圍繞“今天這種軟件好”“明天那個游戲過癮”,仿佛知曉最新消息才能體現(xiàn)他們的能力,也是讓人刮目相看的資本。在這起“綁架”事件中,手機掠奪了人們的理性,盜走了人們樸素的價值觀。
走進信息化時代,“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成了不可能事件。人們熱衷于通過一個機器傳達著問候,雖然群發(fā)的方便快捷卻無法蘊含真情實感。與此同時,文學也正在洶涌而來的信息化浪潮中黯然失色。文學的創(chuàng)作無法通過屏幕給予人們視覺沖擊,文學的價值沒有真正體現(xiàn),書籍、雜志日漸被人忽略,這一切是暗示著文學將要消亡嗎?值得人們深入探討。在這起“綁架”事件中,手機不僅掠奪了人們的親情、愛情、友情,而且正以勢不可擋的威力改變著人類文明。
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可以警示自己在信息化時代小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