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忠
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南京農業(yè)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 “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課題,攻克了世界性難題,被由朱玉賢院士、喻樹迅院士等棉花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定為,該課題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人工高壓復合動態(tài)病圃抗黃萎病鑒定、檢測技術和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
據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課題主持人戴小楓介紹,棉花黃萎病是制約棉花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其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不斷累積危害,而且變異頻繁,使用化學藥物、耕作、栽培等手段均無效,常年導致棉花產量損失 10%~15%,被稱為棉花的“癌癥”。
據介紹,課題組歷經26年,矢志不移,潛心研究,明確了我國現有抗(耐)品種(系)對黃萎病抗性存在的真實性,證明了棉花對黃萎病的抗性為多個主效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遺傳模式,突破了以往田間抗黃萎病鑒定結果不準確、穩(wěn)定性和重現性差以及缺乏可有效利用的抗原等關鍵技術,篩選出了棉花抗黃萎病緊密連鎖的標記,建立了分子標記快速鑒定技術,創(chuàng)建了人工高壓復合動態(tài)病圃篩選與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病育種技術體系,創(chuàng)制出了我國第一個高抗黃萎病的棉花新種質中植372,并以中植372為骨干親本,培育出了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系12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