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
摘 要 學術訓練是學術研究的重要途徑,在學術訓練中經(jīng)常要涉及文章的寫作,歷史學的學術訓練需要注意的方面也不少,本文大致總結(jié)出以下幾個方面,與讀者共同探討。
關鍵詞 學生視角 學術視角 歷史學
一、選題
選題首先強調(diào)的就是一個“問題意識”,即一篇論文首先需要讓人家看懂是說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有新的發(fā)現(xiàn),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僅僅“炒冷飯”;是做了一堆資料整理還是有明確的史論結(jié)合;是一篇空泛的論述,還是有豐富堅實史料支撐的真知灼見。近年來,學界文章關注點開始轉(zhuǎn)向微觀層面,研究一個地方、一個人的文章大量出現(xiàn),并且隨著地方檔案文件的開放,使得這一研究成為了可能。越來越多的個案研究開始向之前的宏觀研究發(fā)起了挑戰(zhàn),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結(jié)論,現(xiàn)在被各地的個案研究分解地七零八落,于是開始了爭論,有爭論就有新發(fā)現(xiàn),這無疑是進步的。隨著大量微觀史料的研究,在選題上則會更看重小角度的選題結(jié)構,尤其在史學角度,選取一個大角度的課題未免限于空泛,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在往小處著眼,希望以小見大,從微觀層面構建歷史的復雜性,使學術建立在扎實的根基上,這當然是很好的研究思路。
二、材料及其引用
支撐一篇文章的主體無疑是大量豐富的材料,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先有“史”才能有“論”。就中國近現(xiàn)代史來看,地方檔案資料的查找是最多的,也是當下應用最廣的。同學都有去檔案館找資料的經(jīng)歷,一篇文章也主要是靠這些資料支撐起來。誠然,歷史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原料與基石,整理歷史資料是一項默默無聞的智力勞動,異常艱苦,它本身就屬于歷史研究活動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也是史學訓練的一項重要方式。
除了自己的資料外,文章中必然要用到其他學者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需要引文和注釋。這在引用的時候要盡可能注明資料出處,以免抄襲之嫌。學者郭世佑就此總結(jié)出注明引文出處的好處:
第一,能表明作者的誠實,可以避免抄襲之嫌。
第二,能表明作者的自信,敢于接受關于資料出處查證的約束,可以確保資料的可信度。
第三,有助于傳播重要資料與學術思想,增加知識含量,維護知識產(chǎn)權。
第四,可望幫助論者在較高的學術起點上行走,凸顯問題意識,排除重復性勞動的可能。
第五,可望約束論者的研究與敘述過程,摒棄學術懶漢思想,隨時提醒論者朝創(chuàng)新的目標努力。
第六,可望引導初學者去查找有效資料和思考問題,避免走彎路。
第七,有助于準確地反映學術成果的轉(zhuǎn)載率,支持國際化學術評價標準的確立,為淡化人為的和成本昂貴的官方學術評價而有所貢獻。
聯(lián)系到當下環(huán)境中,學生文章中的注釋引用往往漏洞百出,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經(jīng)常將別人的結(jié)論或材料直接拿來用,這實際上屬于不夠誠實的抄襲或剽竊行為,沒有做到學術研究的嚴謹客觀。
三、文章論證
史學論著必須兼具論證與論據(jù),不可能只有史料,史料需要我們自己的解讀與論證。在論證和解讀時,老師們不止一次地提醒,尤其是解讀近代史資料,不要被檔案資料的感情傾向所限制,必須跳出材料的窠臼客觀解讀。對我們來說,往往陷入有意無意、不自覺地跟隨了檔案中的主觀傾向。如把清朝稱作“滿清”、把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省的武裝響應稱作“光復”,把近代來華的外國人全都稱之為“帝國主義”或“西方列強”等,從學術角度看,這些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用語,在歷史研究這樣客觀的學術語境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在使用中既要分清材料的意圖,又要在自己應用時保持客觀。
史論結(jié)合,每篇文章的作者都希望從文章中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而近代史問題龐雜,史料眾多,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幾乎都被研究遍了,許多問題和結(jié)論都是研究過好多次了,就我們學生來說,一些論點并不是越新奇越好。但同樣是寫論文研究一件事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材料的增多,結(jié)論必定會逐漸深入,我們在論證時就必須了解有關此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在他們的基礎上我們能做出哪些不一樣的結(jié)論,看到哪些他們沒有看到的問題。尤其在當下學術氛圍相對寬松的條件下,結(jié)合時代特點,根據(jù)材料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或重新對已有的爭論進行研究,都會有新的結(jié)論和定論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
近代史研究中,檔案的利用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檔案的獲得和解讀,就成為相關學術研究必須重視的關鍵??上驳氖?,最近以來,地方檔案的不斷開放,一大批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的孜孜不倦地收集,近代史檔案的整理和解讀工作獲得了很大的進展。關注點也從之前的政治史、經(jīng)濟史擴大到地方史、社會史等具體領域,近現(xiàn)代史呈現(xiàn)出不同地方的不同特點。具體來看,就是從一個政策、決定如何在基層地方的運行,到地方老百姓如何看待等具體而微的歷史層面。除了運用地方檔案外,還經(jīng)常實地走訪并做口述,將人們的記憶喚醒,以此作為檔案的補充部分,盡最大努力還原幾十年前的歷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如口述資料的主觀性、檔案資料的不全面等)存在。
在近代史史觀上,最容易出現(xiàn)的莫過于有關近代史研究中的“民族情結(jié)”。一部中國近代史夾雜著太多的屈辱和遺憾,作為中國人治中國史,常常在敘述中流露出自己帶有“后見之明”的感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偏離客觀而滑向主觀判斷。近代史領域資料繁多,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其方方面面都在經(jīng)受發(fā)掘研究,逐漸變得清晰。對我們而言,整體地把握歷史顯得力有不逮,最有效的還是從手頭做起,細致整理和研究,做實每一步,為之后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郭世佑.記問浮沉:近代史的求真之旅.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