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燎原
【摘 要】本文結合慈善理念的內涵和慈善理念確立的功用,對當前我國慈善理念現(xiàn)狀做了分析,并對如何提升我國慈善理念提出嘗試性對策,提出:匡復中華慈善傳統(tǒng),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現(xiàn)代慈善理念;加大并完善慈善倫理教育,促就民眾確立理性財富觀,使得慈善真正地發(fā)揮作為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功能,以助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
【關鍵詞】慈善理念;倫理透析;倫理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229-02
黨和政府對慈善事業(yè)的日益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17大報告中指出:“要以慈善事業(yè)、商業(yè)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绷暯娇倳浽邳h的18大報告中指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做好優(yōu)撫安置工作?!贝壬剖聵I(yè)亟待一個全方位保障和支持體系才能得以長足健康、繁榮發(fā)展,因為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受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民眾的慈善理念是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最深層因素,經濟政治環(huán)境是影響其發(fā)展的中間層因素,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是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直接因素?,F(xiàn)代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單單依靠政府及慈善組織自身管理的改進,更為重要的是深厚的現(xiàn)代慈善文化根基的建立。沒有慈善文化的興盛,慈善事業(yè)想得到長遠健康發(fā)展,無疑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面對當前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窘境,我們必須反本溯源,探尋慈善理念的內涵,正視當前國人慈善理念現(xiàn)狀,探索提升國人慈善理念的相應對策,正是在此意義上,本文嘗試對慈善理念作一次三維透析。
一、溯源:慈善理念的古往今來
“慈善”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在我國最早提及慈善思想的著作是《管子》,列舉了“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養(yǎng)疾”、“合獨”、“問疾”、“通窮”、“振困”、“接絕”。 [1] 儒家經典《論語?為政》也有:“孝慈則忠,舉善而教?!薄蹲髠鳌穭t謂:“慈者愛, 出于心, 恩被于物也?!?《韓非子?內儲》:“王曰,慈惠,行善也?!蓖暾霈F(xiàn)“慈善”一詞是在《北史?崔光傳》:“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睔v代都有不少的義倉、義田,在歷次賑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西方,慈善更是源遠流長,英文“charity”(慈善),意思是“基督徒的愛”。倡導天下一家、和睦兼愛的基督教自誕生以來一直注重慈善精神的弘揚。《圣經》中處處充滿博愛、施舍、利他、濟世等神性諭示和樣板事跡。由于慈善理念的普遍確立,“責任重于泰山”的契約觀念漸入人心,西方慈善事業(yè)歷來發(fā)達。
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時至今日,慈善已經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在當代的語境下,如何定義慈善呢?《辭源》只解釋為“仁慈善良?!憋@然仍然比較簡單。而西方學者貝克(Gary Becker)認為:“如果將時間與產品轉移給沒有利益關系的人或組織,那么,這種行為就被成為‘慈善或‘博愛?!?[3] 側重從行為上點題出慈善的公益性和利他性,從而最廣泛的程度上囊括所有的慈善現(xiàn)象。
慈善,作為一個道德范疇,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是人們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善的精神、愛的理念的體現(xiàn)。慈善理念是一種心態(tài),對待眾生平等友愛的心態(tài);是一種傾向,向弱者伸以援手的傾向;是一種萌因,突破小我實現(xiàn)大我的萌因;是一種信仰,對真、善、美的信仰。慈善是健全人格構成的必需,是個人的平等、博愛精神的伸延。一個人單單宣稱其信仰平等、博愛精神是遠遠不夠的,惟以行效慈善,其平等、博愛精神才能得以宣泄和落實。慈善還是個人價值信仰的實現(xiàn)平臺。
慈善理念的確立,不僅事關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大繁榮,也是重鑄中華民族精魂的必要,而且由此對整個社會道德狀況的改善至為關鍵。試想人人都懷有慈善之心,社會焉有不和諧之理?
二、正視:慈善理念的慘淡背后
慈善理念受歷史與現(xiàn)實、政治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本文僅從文化角度探究慈善理念的慘淡經營之背后故事。
(一)公益文化氛圍淡薄
1.全社會缺少一種濃厚的公益文化氛圍。嚴格意義上的公民社會在我國并未形成,公益組織、公益行為和公益理念卻有長久的淵源。由于一段較長時期的中斷,我國民眾的社會公益價值觀依舊匱乏。無論是“呼吁捐助”的報道,還是有關“為富不仁”、“輿論綁架”的社會討論,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社會公益意識的薄弱,或被商業(yè)化侵蝕。而社會公益價值觀對培育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公民意識、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具有很實際的意義。公益的核心價值觀應當是“誠實、平等、大我”。誠實是人類承載美德的基石;平等是互敬互愛互惠互利的基礎,大我是自我權利和自我責任的有機統(tǒng)一。它應當成為每一位成員一切行為表現(xiàn)和理想追求的靈魂。
2.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宣傳廣泛但并未深入人心。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認識到:“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 [4] 馬克思一生都在為人類解放事業(yè)奔波和思考。馬克思曾提出:“部分地用國家保證工作的辦法,部分地用各種慈善救濟的辦法,使工人有較高的工資和較有保障的生活。”[5]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三個有利于”為基本尺度,達到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慈善事業(yè)奠定了理論基礎。當前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宣傳不可謂不廣泛,但究其宣傳實效卻不盡如人意。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們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但遺憾的是,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并未成為全民的共同價值觀。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仍然大行其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雖然開始確立,但仍未化成社會公眾的普遍行為。
(二)民眾對慈善角色認同感不強
根據(jù)責任倫理的觀點,角色是責任倫理的邏輯起點,角色認同是主體對在特定時空中社會所賦予的社會關系的認同。角色認同是責任認同的前提,責任認同是角色認同的后續(xù)。國人慈善理念缺失實質也就是責任認同的缺失,再往前說就是國人尚未達成對自己的角色認同。造成這種不正常的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對慈善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和慈善與個人之間尚未全面達成直接互動。
1.民眾對慈善的認識存在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1)將慈善誤以為是偽道德。有人誤以為:慈善不過是富人小恩小惠的施舍,因為是徹頭徹尾的虛情假意。有的為了撈名,有的為了謀利,更有人是做秀而已。這種情況的確存在,致使民眾對這種慈善深惡痛絕。其實,慈善行為,不僅給受惠之人帶來生活的安定,也給施惠之人帶來內心的平和,體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2)將慈善僅僅界定為一種絕對利他主義。慈善是以人的善心為基礎,展現(xiàn)的是人類互助友愛的人性光芒。因此,部分人會單純地把它看作是愛心、正義和使命的象征。其實,這種認識也是有局限的。世界上不存在德性完美的神話,絕對的利他主義是不存在的。人們難免出于不同動機而行慈善,現(xiàn)階段應當予以包容,不能苛求無私奉獻不求任何回報。奢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道德處處可見是不現(xiàn)實的。從目前情勢而言,一切自覺自愿的慈善行為,無論其動機如何都是值得鼓勵的。
2.慈善與民眾間尚未全面確立直接的互動。大多民眾感覺自己與慈善沒有任何關系,更別提有一種有效的責任關系。公眾與慈善事業(yè)無法直接對接。由于歷史的因素,民眾對政府寄托過多的期望。1998年特大洪災、2008年南方雪災,都是政府領導組織救災,組織慈善捐助。因此,凡事有政府、凡事靠政府,民眾意識不到慈善與自己的責任,更談不上主動自覺的慈善救助。 [8]
(三)慈善倫理教育的偏差。
1.沒有系統(tǒng)地繼承傳統(tǒng)慈善文化。五四以后,國人注重向西方學習,一開始是科學技術,后來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這種學習的積極作用毋庸多言,但如此造成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的封塵,甚至一提到傳統(tǒng)就與“落后、腐朽、迷信”等同。傳統(tǒng)文化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fā)揚。慈善理念的意識形態(tài)化更是對民眾心里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十年“文革”對于傳統(tǒng)文化之摧殘是前所未有的。“國學熱”只是近幾年的事情。民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僅僅限于《三字經》、《論語》、《唐詩三百首》等少量簡明讀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佛的仁心與行善積德的觀念應可構成慈善捐助的文化基礎,但我們一直挖掘得不夠,宣揚和弘揚更不得力,因而在民眾心中未能形成深刻的道德影響。
2.倫理教育忽視道德的層次性。道德是人類文明的大地,而不是人類生活的天空。讓所有的人都在堅實的道德基礎上自由舞蹈,是人類文明的目標。而道德內化須經歷三個過程:自發(fā)、自覺、自由,呈現(xiàn)出層次性特征。忽視道德的層次性,盲目追求高層次道德,只會舍本逐末,適得其反,高不成低不就,必然導致整個倫理道德體系的崩潰。當年孔子就斥責子貢贖買奴隸而不求魯國賠償金的行為,反對道德高標。
3.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欠缺
所謂公信力,從本質上說就是指公眾的信任度。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組織獲取公眾信任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慈善組織承擔著“上(政府)情下(民眾)達”和“下情上達”的特殊角色,其公信力對公眾的慈善理念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有公信力的慈善組織,通??梢悦癖姷拇壬埔庠?,達成捐助行為。(2)無公信力的慈善組織極大挫傷民眾的慈善意愿。
三、憧憬:慈善理念的三十六計
“5.12”汶川地震后,國民救災的表現(xiàn)值得稱頌,由此窺視出大災大難面前,民眾慈善行動的積極,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光輝得意閃現(xiàn)。但是要實現(xiàn)慈善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仍是一個艱難的長期的過程。古語云:“有善心,則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則有善行矣?!盵9] 要想發(fā)展繁榮慈善事業(yè),提升國人慈善理念自然是當務之急。基于此,筆者但獻拙計如下;
(一)匡復中華慈善傳統(tǒng),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
匡復中華慈善傳統(tǒng),首先是整理傳統(tǒng)慈善文化,然后是批判地繼承。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愛愛人,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保ā墩撜Z?顏淵》)孟子主張“可欲之謂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盡心下》)還提倡以慈善施予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钡澜谭鸾谈怯胸S富的慈善淵源,亟待我們去認識和發(fā)掘。老子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極推崇慈善之人。更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保ā兜赖陆洝罚S衷唬骸笆ト瞬环e。即以為人,己愈有;即以與人,己愈多?!保ā兜赖陆洝罚┓鸾探浀洹洞笾嵌日摗分v“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熄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苯钥蔀槲覈糯凭玫拇壬苽鹘y(tǒng)的最好佐證。
對于西方的博愛觀,主張采取辯證否定的態(tài)度,因此不贊同全盤引進西方慈善理念和操作模式。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因此,過分的強調西方慈善理念的普適性是無理無據(jù)的。筆者拙見,引進西方慈善理念,并不是全盤適用,而且結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當前國情,進行有機地結合以期實現(xiàn)這種融合的最佳效果。
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影響著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程度??梢哉f,公信力是慈善組織贏得組織聲譽和獲取社會捐贈、資助、吸引志愿者以及實現(xiàn)組織終極目標的必要前提。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許多關于誠信的思想,可以繼承為構建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提供思想基礎。同時要將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基礎建立在“透明的玻璃口袋”上,這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慈善事業(yè)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證。
(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現(xiàn)代慈善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價值體系,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要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民心,提高全社會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提升國人慈善理念的思想基礎。正確的慈善理念必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合范呈現(xiàn)。因此,當務之急,更要用法規(guī)政策、媒體輿論引導民眾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呼喚現(xiàn)代慈善理念。在我國,現(xiàn)代慈善理念必須是在吸收繼承中華慈善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慈善理念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性融合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獨具中國特色的慈善理念。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必須得到有效的繼承和發(fā)揚,而但輕施舍、重回報的理念應當有所摒棄,樹立現(xiàn)代公益價值觀,把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看作是自己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形成全社會同舟共濟、互愛互助、誠信合作的文化氛圍。
(三)加大并完善慈善倫理教育,促就民眾確立理性財富觀
在卡內基看來,富人的財產不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其實是“上帝的受托人”、財富的看管人、公眾的代理人,錢是社會存放的“信托基金”(Trust Fund)?!暗牵蝗藗円矐撘驗閺氖逻@些善舉而受人感戴,他們的人生也因此而尊貴?!盵10] 在美國“富人僅僅是財富的看管人”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財富的真正品格是:擁有的財富越多,相應承擔的責任越大。這種理性財富觀在中國的缺失需要現(xiàn)代倫理教育來挽救。
慈善倫理教育屬于倫理教育的一個方面,而且不是一個獨立的方面。慈善倫理教育涵蓋在倫理教育之下,只有通過整個倫理教育體系的完備健全,才能真正地促發(fā)慈善倫理教育的目的之達成。慈善倫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有慈善理念的樹立和理性財富觀的確立。換言之,慈善理念的樹立和理性財富觀的確立,都不能單單依靠慈善倫理教育,而必須依靠倫理教育,更大而言之,要依靠整個教育體系的科學化和現(xiàn)代化。不然,會涌現(xiàn)更多的類似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因未給捐助人聯(lián)系而被取消受助資格的“道德綁架”和“人身依附”事件。
正是通過批判、匡正和克制人性的缺陷,慈善發(fā)揮出超乎尋常的力量,并能為人性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正確的導向。慈善理念的匱乏之可怕不只在于阻礙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樣,慈善理念的確立和光大其意義并不止于促進和推動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現(xiàn)代慈善理念的確立之過程,是對國人本有文化理念、生活態(tài)度的一次重大洗禮和再造,也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對世界文化的對撞中的升華,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內在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對慈善寄予了莫大的厚望,期盼國人早日樹立現(xiàn)代慈善理念,實現(xiàn)慈善的常態(tài)化,真正的發(fā)揮慈善作為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高中華,劉乃山.慈善探源[J].中國減災.2005.11(18)
[2]王開嶺.西方的“瘦身”與東方的“胖虛”—慈善文化漫談.書屋.2003.8(34)
[3][美]加里?貝克.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第321頁
[4]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頁
[5]蔡勤禹.慈善理念論[J].天府新論2006.2(103)
[6]克里夫?貝克.學會過美好生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