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苗,吳乘勝,吳維武,匡曉峰,繆泉明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082)
全球原油需求增長使得各國紛紛投資海洋油氣開采,因此涌現出很多新型浮動式海洋平臺,Spar 平臺就是其中之一。Spar 平臺通常配備剛性立管和其它一些生產設備,對平臺的垂蕩運動性能要求很高。為了避免平臺與波浪產生共振,使平臺擁有良好的運動性能,通常要使平臺的垂蕩運動固有周期遠大于波浪周期。垂蕩板可以使Spar 平臺獲得很大的垂向阻尼和附加質量,延長平臺的垂蕩運動周期。它的出現改變了Spar 平臺必須依靠大吃水才能保證較大的垂蕩固有周期的狀況,使得平臺的建造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經濟性顯著提高[1]。因此垂蕩板的水動力性能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目前國內外都對垂蕩板進行了水動力性能研究,包括模型試驗和理論計算分析。在模型試驗研究方面:Thiagarajan 和Troesch[2]測量了底部帶有圓板的直立圓柱的垂蕩阻尼,證明垂蕩板的存在增加了圓柱的形狀阻尼;Prislin 等[3]對單個正方形板在靜水中做了垂向自由衰減試驗,對拖曳力系數與KC 數、Re 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Johnson 等[4]對多塊正方形垂蕩板組合的水動力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Tao 等[5]采用平面運動機械裝置對垂蕩板進行強迫振蕩試驗,研究了圓板空隙度對阻尼和附加質量系數的影響;國內紀亨騰等[6]對三角形垂蕩板進行了強迫振蕩試驗;張帆[7]通過模型試驗,研究了垂蕩阻尼板對平臺垂蕩運動性能的影響。在理論計算分析方面:Tao 等[8-9]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對帶有圓板的振蕩圓柱體周圍的粘性流場進行數值模擬,并對圓板、圓柱的水動力系數進行了研究;Molin[10]基于勢流理論,研究了開孔尺寸對圓板水動力性能的影響,這種方法的局限在于無法得到圓板邊緣引起的形狀阻尼;國內紀亨騰等[11]將垂蕩阻尼板的水動力計算簡化為二維平板的繞流問題,采用Faltinsen & Pettersen 提出的渦追蹤方法對垂蕩板進行理論計算;吳維武[1]采用強迫振蕩粘流理論對垂蕩板形狀、數目、板間距、開孔率等對水動力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顧罡[12]、沈文君[13]等采用CFD 商業(yè)軟件對垂蕩板進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均是基于簡化垂蕩板模型(即光滑平板)開展的。雖然不能忽略簡化模型研究的作用,如節(jié)省計算資源、縮短研究周期等,但是在Spar 平臺設計應用中,為了滿足結構強度要求,垂蕩板均是采用復雜結構形式,即主板上附帶有很多的復雜角鋼、T 型鋼、L 型鋼結構。且這些復雜結構對流場也有較大影響,在水動力系數求解時應該考慮進去。這里首次采用復雜結構建模方法對垂蕩板進行水動力性能優(yōu)化設計的數值計算分析。
實心垂蕩板阻尼主要是由垂蕩運動中板邊緣漩渦的脫落產生的,勢流方法無法模擬這種現象,所以這里采用粘流理論對其開展研究。采用慣性坐標系、動網格技術來實現垂蕩板的垂向運動。下面介紹基于動網格技術的具體數值計算方法。
在垂直方向上小幅振蕩的垂蕩板周圍流場的控制方程:
式中:νx,νy,νz為流體的速度分量;υ 和ρ 為運動粘性系數和流體密度。
動網格需滿足幾何守恒律,控制體積的時間導數由下式計算:
式中:nf是控制面的數目,Sj是j 面的面積矢量。
每個控制面上點積ug,j·Sj由式(6)計算:
式中:δVj是控制面j 在一個時間步長內的體積更新量。
RNG k-ε 湍流模型能夠較好地處理高應變率及流線彎曲程度較大的流動,因此本數值計算采用RNG k-ε 湍流模型。
本算例全部采用結構化網格,并且在垂蕩板近壁面進行局部加密,計算區(qū)域及網格劃分如圖1 所示。
圖1 計算區(qū)域及網格劃分示意Fig.1 Computational domain
本算例包括三個,其中復雜結構垂蕩板兩個。一個主要由高低交錯的T 型結構與主板組成,簡稱T 型結構方案;另一種是在T 型結構方案基礎上,保留主板的L 型結構,去掉板邊緣的較大T 型結構,并進行整體的調整設計,簡稱為L 型結構方案。為了對比分析復雜結構對垂蕩板的影響,還對相同主板尺寸的光滑平板進行了模擬分析。以上三種主板均為邊長32.38 m的正方形,厚度13 mm。圖2 ~7 是各個算例的外觀示意圖及建模時板面附近網格示意圖。
全部采用結構化網格,并且在垂蕩板近壁面進行局部加密。其中光滑平板結構簡單,計算網格總數為120 萬個;對于復雜結構垂蕩板,主板非常薄,T、L 型鋼的參數相對于主板的尺寸又非常小,這給建模和網格劃分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復雜結構垂蕩板的計算網格總數高達260 萬個。
圖2 光滑平板示意Fig.2 Outline of smooth plate
圖3 光滑平板板面附近網格示意Fig.3 Mesh near the wall of smooth plate
圖4 T 型結構方案示意Fig.4 Outline of No.1 complex plate
圖5 T 型結構方案板面網格分布Fig.5 Mesh near the wall of No.1 complex plate
圖6 L 型結構方案示意Fig.6 Outline of No.2 complex plate
圖7 L 型結構方案板面附近網格放大Fig.7 Mesh near the wall of No.2 complex plate
采用前述計算方法對以上三種垂蕩板進行數值模擬,并對穩(wěn)定計算結果進行相同時刻的流場分析和水動力系數對比。
垂蕩板做正弦振蕩,垂蕩板阻尼系數和附加質量特性采用Fourier 平均的方法,由垂向力和位移的時間歷程計算獲得[14]:
阻尼系數:
附加質量系數:
附加質量:
式中:Vm=aω 為垂蕩速度的幅值,a 為垂蕩板簡諧振蕩運動的幅值,ω=2π/ T,T 為垂蕩周期,S 為板的橫截面積,ρ 為流體密度,▽為垂蕩板排水體積,Ft為垂蕩板在時刻t 受到垂蕩方向的力。根據以上公式,對計算結果進行處理,如表1 所示。對比可知,T 型結構方案阻尼系數和附加質量最小;L 型結構方案的阻尼系數最大,較光滑平板略有增加,約為T 型結構方案的1.5 倍,且附加質量與光滑平板接近,較T 型結構方案增大。
表1 復雜結構垂蕩板與光滑平板的水動力系數的對比Tab.1 Hyd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complex and smooth plates
由上一節(jié)可知,兩種復雜結構垂蕩板結構形式雖然相近,水動力性能卻差別很大。因此這里對垂蕩板附近流場做進一步分析,以期找到原因。
對穩(wěn)定計算中的垂蕩板板面周圍的漩渦變化進行監(jiān)控。并仔細對比兩者的渦量發(fā)展動畫,可以發(fā)現:復雜結構垂蕩板朝光滑板面方向運動時(即下圖中垂直向上),板邊緣的T、L 型鋼對流場影響較大。T 型結構方案板邊緣有較大的T 型結構存在,且距離板的邊緣很近,主板邊緣的漩渦生成受到這個T 型結構的阻礙,同時也受到T 型結構產生的較小漩渦的干擾破壞,因此不能充分發(fā)展。而L 型結構方案的板邊緣漩渦發(fā)展與光滑平板相似,漩渦的產生、脫落得到了充分發(fā)展。
垂蕩運動周期T=10 s,在約前1/4T 時間段內,板邊緣的T、L 型鋼對流場影響明顯,因此以下取該時間段內的典型時刻t=0.2 s、0.6 s、1.0 s、2.0 s 的渦量及速度矢量圖對比分析。
由圖8、圖9 可知,光滑平板在向上垂直運動過程中,板邊緣的漩渦屬于自由的生成、發(fā)展、脫落。
圖8 光滑平板渦量變化云圖Fig.8 Instantaneous vortex contours of smooth plate
圖9 光滑平板速度矢量變化圖Fig.9 Instantaneous velocity field of smooth plate
圖10 為T 型結構方案的渦量變化云圖;圖11 是其速度矢量變化圖。t=0.2 s 時,板邊緣的L 型鋼位置與T 型鋼左側位置均隨著垂蕩板的向上運動產生了向下發(fā)展的漩渦;t =0.6 s 時,L 型鋼位置的漩渦繼續(xù)長大并開始脫落,而T 型鋼左側位置的漩渦卻開始反向生長;t =1.0 s 時,T 型鋼左側位置的漩渦向上發(fā)展并影響外圍的L 型鋼底部右側位置的漩渦也向上發(fā)展,此時這兩部分漩渦與L 型鋼左側產生的向下發(fā)展的漩渦方向正好相反;t=2.0 s 時,這兩部分發(fā)展方向相反的漩渦都開始變小并逐漸脫落。
圖10 T 型結構方案渦量變化云圖Fig.10 Instantaneous vortex contours of No.1 complex plate
圖11 T 型結構方案速度矢量變化圖Fig.11 Instantaneous velocity field of No.1 complex plate
圖12 為L 型結構方案的渦量變化云圖;圖13 是其速度矢量變化圖。隨著垂蕩板向上運動,板邊緣的漩渦生成、發(fā)展并自由脫落。與T 型結構方案不同,由于沒有T 型鋼的干擾,L 型鋼底部右側位置的漩渦與其左側位置的漩渦發(fā)展、脫落方向一致。在L 型結構方案的垂蕩運動過程中,流場中漩渦的脫落方向均一致。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與L 型結構方案不同,T 型結構方案由于受較大T 型結構的影響產生了逆向生長的漩渦,并破壞了主板邊緣漩渦自由、充分的發(fā)展。垂蕩板主要依靠垂向運動時產生的漩渦來增加阻尼,因此根據以上流場分析也可以判斷T 型結構方案的阻尼系數比簡化光板和L 型結構方案小。該結論與前面的水動力系數計算結果吻合。
圖12 L 型結構方案渦量變化云圖Fig.12 Instantaneous vortex contours of No.2 complex plate
圖13 L 型結構方案速度矢量變化圖Fig.13 Instantaneous velocity field of No.2 complex plate
對復雜結構垂蕩板及光滑平板進行了垂蕩運動的數值模擬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種復雜結構垂蕩板形式接近,水動力性能卻差別很大。其中L 型結構方案阻尼系數最大,光滑平板其次,T 型結構方案最小;T型結構方案附加質量最小,L 型結構方案與光滑平板接近。對流場進一步分析發(fā)現,T 型結構方案由于受到較大T 型結構的影響,板邊緣的漩渦不能充分發(fā)展脫落,而L 型結構方案的板邊緣漩渦發(fā)展與光滑平板相似,漩渦的產生、脫落可以得到充分發(fā)展。這就是T 型結構方案水動力性能較差的原因。
本工作難點之一是對復雜板架結構三維建模及網格劃分。在主板尺寸相同情況下,不同的較小角鋼結構會對垂蕩板流場產生很大影響,并導致水動力性能的較大差距。在工程設計應用中,垂蕩板不能完全采用簡化光滑平板代替真實的、復雜結構形式的垂蕩板進行水動力性能的計算。
[1]吳維武,繆泉明,匡曉峰,等.Spar 平臺垂蕩板受迫振蕩水動力特性研究[J].船舶力學,2009,13(1):27-33.
[2]Thiagarajan K,Troesch A.Effects of appendages and small currents on the hydrodynamic heave damping of TLP columns[J].Journal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1998,120:37-42.
[3]Prislin I,Blevins R D,Halkyard J E.Viscous damping and added mass of solid square plate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1998:5-9.
[4]Johnson E.Added Mass and Damping of Truss Spar[R].Deep Oil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Report,California,1995.
[5]Tao L,Dray D.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solid and porous heave plates[J].Ocean Engineering,2008,35:1006-1014.
[6]紀亨騰,黃國梁,范 菊.垂蕩阻尼板的強迫振蕩試驗[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37(7):977-980.
[7]張 帆,楊建民,李潤培,等. 深海立柱式平臺概念設計研究[J].海洋工程,2008,26(2):1-10.
[8]Tao L,Thiagarajan K.Low KC flow regimes of oscillating sharp edges Ⅰ.Vortex shedding observation[J].Applied Ocean Research,2003,25:21-35.
[9]Tao L,Thiagarajan K.Low KC flow regimes of oscillating sharp edges Ⅱ.Hydrodynamic forces[J].Applied Ocean Research,2003,25:53-62.
[10]Molin B.On the added mass and damping of periodic arrays of fully or partially porous disks[J].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2001,15:275-290.
[11]紀亨騰,范 菊,黃祥鹿.垂蕩板水動力的數值模擬[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37(8):1266-1270.
[12]顧 罡.二維單圓柱、雙圓柱繞流問題和三維垂蕩板運動的數值模擬[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13]沈文君,唐友剛,李紅霞. 隨機波浪下Truss Spar 平臺垂蕩運動時域分析[J].海洋工程,2012,30(1):60-65.
[14]Turgut Sarpkaya,Michael Isaacson.Mechanics of Wave Forces on Offshore Structures[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