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云
試析《牡丹亭》當代不同改編本之異
■李月云
當前最為大眾熟知的昆曲《牡丹亭》版本,無疑首推白先勇先生一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江蘇省昆劇院排演的精華版《牡丹亭》,而稍早一些的上海昆劇團陳士爭版《牡丹亭》,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后,一時之間傳遍全球的場景,或許也仍活在眾多昆曲迷的記憶里。下面我將從不同角度嘗試對《牡丹亭》的幾個改編本做出比較分析,希望借此對昆劇傳統(tǒng)劇目的改編方式作一梳理。
首先,劇情編排方面,各個改編本都有自己的考慮,各有其特色。湯顯祖原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折子戲,在當今速食文化消費習慣影響下,全本演出幾乎已成為神話,那不僅會拖疲辛苦演出的演員,享受精神消費的現(xiàn)時觀眾也不會買賬。于是,給這部傳統(tǒng)經(jīng)典大戲瘦身,便是擺在每個昆劇改編團隊面前的現(xiàn)實而又艱難的課題。青春版《牡丹亭》的編劇組,集合了白先勇先生、張淑香女士、華瑋博士、辛意云教授等文學、昆曲界泰斗級人物,用了足足五個多月時間來打磨這個劇本,始終秉承“只刪不改”的原則,將五十五折的劇本合力整編為上中下三本共二十七折;其中有些折子戲,出于劇情緊湊的需要,將其順序調整,比如將前面的《言懷》置于《驚夢》之后,使柳夢梅應夢而現(xiàn);另還有些折子戲的合并,比如將《拾畫》、《叫畫》合并為《拾畫》一折戲,這節(jié)省了演出時間,僅需三個晚上便可完成整本演出。張弘先生作為江蘇省昆劇院的著名編劇,一再強調昆曲精華版《牡丹亭》追求的不是景,而是境。為保證昆曲原汁原味地傳承與保護,他始終謹小慎微地對原著進行微調,坦言“不敢加工原作”,努力堅守這份歷經(jīng)四百余年考驗而魅力依舊的大作,最終取原作 55折之13折,即《肅苑》、《驚夢》、《尋夢》、《言懷》、《寫真》、《診祟》、《離魂》、《冥判》、《叫畫》、《幽媾》、《旁疑》、《冥誓》、《回生》。為追求精致,緊扣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劇情命題,還因此舍棄了回生后的所有戲份,演出時間更是大大縮短,僅僅四五個小時便可完整講述這整個生動感人的愛情神話。而旅美藝術家陳士爭導演的《牡丹亭》當時在林肯藝術中心是五十五折的全本演出,完全遵從原作,盡可能地還原原貌,演出時間要接近一周左右。
其次,在主題選定上,不同改編本各有側重。青春版的主旨是以“情”為中心,白先勇先生認為,“改編是必要的,但改編要與湯顯祖時代以‘情’頌為美的原則相一致,充分體現(xiàn)情深、情真、情至的主題”。因此,他所改編的上中下三本《牡丹亭》分別標作了“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從而搭建了柳杜二人的愛情主線;同時為還原原作中的社會環(huán)境,他還架設了一條反映宋金矛盾的李全戰(zhàn)爭副線。張弘認為精華版昆曲 《牡丹亭》應該定位于“情”上,為追求情致,同時避免至情的損耗,他將全劇定位在回生止,省略了回生后的所有戲份。而美國版的《牡丹亭》完全尊重原著精神,盡可能還原原貌,以近乎完全寫實的手法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滌蕩在時代興衰間的愛情幅卷。
再次,諸版本舞臺上的表現(xiàn)也極為不同。在情景再現(xiàn)方面,青春版遵照中國傳統(tǒng)“一桌兩椅”式的造景方式,舞臺上除了演出必備的背景屏幕、桌椅道具外再無他物,打造最精簡的戲劇情境,以意傳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美國版則是用全景再現(xiàn)的形式,盡可能忠于原貌地還原劇本中所述,園林、假山、樓閣、禽鳥、池水等一應俱全,甚至在一次演出中竟鬧出了這樣的笑話:演員正在臺上唱得投入,兩只代表鴛鴦的鴨子突然煞風景地“呱呱”叫了起來,惹得舞臺混亂,令人哭笑不得,現(xiàn)在看來這種繁瑣復雜、還原原貌的做法反而顯得做作,大可不必,更何況戲劇本身講求的是意境而非實境,是心理的想象與思維的馳騁而非一覽無遺地視覺沖擊;精華版在這方面更是取其所需,刪繁就簡,只陳列些其精華體現(xiàn)所必需之物。角色的飾演與詮釋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中,少年、青年、中年杜麗娘與柳夢梅均由沈豐英與俞玖林一演到底,同一角色以相同面貌呈示給觀眾,僅以妝容的更換來展現(xiàn)他們年齡的變更。而其他版本《牡丹亭》大多以相應年齡的不同演員來飾演不同年齡段的杜麗娘與柳夢梅,相較來說,青春版的選擇更容易滿足人們的視覺接受,而其他版本難免引發(fā)人們的思維混亂與視覺判斷上的疲勞。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出服裝的選擇上也是審慎再三、精挑細選,最終選用中國傳統(tǒng)的蘇繡工藝來傳遞中國濃郁的東方文化。此外,青春版以“尊重傳統(tǒng),不因循傳統(tǒng);利用現(xiàn)代,不濫用現(xiàn)代”為原則,堅持“古典為體,現(xiàn)代為用”,吸收借鑒當下時尚元素使昆曲表演更具時代氣息,比如花神起舞中對時尚芭蕾元素的借鑒,比如對先進燈光音響設備的充分利用,使即使在可容納幾千人的大廳里進行演出,依然可以保證演員不用麥克風也能讓觀眾清晰地聽到昆曲唱詞。
如上所述,已改編的幾個《牡丹亭》版本,在劇情編排、主題選定、舞美設計上各有側重和優(yōu)勢,也都以其各自的特色在市場上贏得相應份額。以上三個方面的也成為目前昆劇傳統(tǒng)劇目改編的幾種主要通道。
(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