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霖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長春 130111)
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開始,外國企業(yè)加速進入中國,技術類中國語教材的需要逐漸提高。為了讓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欲望,本研究根據每個學習者的水平和要求提出了個人專用的技術語多媒體教材的新方法。本方法首先在學習前自動生成集合知識點的測試題,根據測驗結果,從數據庫中調用該名學習者的專用學習課程。和過去的課程自動構成的想法不同,本研究主張向學習者提示學習課程,學習者可以自己確認并調整,最終形成學習者的專用學習課程。
本系統(tǒng)使用了PHP和HTML、MySQL數據庫、Apache1.3的WEB服務器。以下針對個人專用課程的構造進行說明。本系統(tǒng)的學習內容收納了科學和工學8個領域14課的內容(表1)。個人專用課程利用數據庫構造。
表1 選定的14課課題
本研究根據圖1的內容,針對各個學習者構造個人專用學習課程。具體步驟是在學習者初次登陸時,為了掌握技術中國語的水平,首先進行預備測試。然后根據測試結果由系統(tǒng)提示從課程數據庫中提取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者可以根據系統(tǒng)提示對學習內容進行調整,最后決定個人專用的學習課程。第二次以后登陸,將個人專用學習課程提示給學習者。
圖1 適應個人的系統(tǒng)構成
預備測試題定為與單詞相關的選擇題,測試中出現(xiàn)的單詞有三種情況:(1)各課中的單詞。(2)中文中容易發(fā)生歧義的多意詞;(3)關聯(lián)度高的單詞。以下為這三種情況的說明。
從各課中提出20個單詞,把這些單詞分為高、中、低三種程度。另外,還要從中選出含義相同、容易產生歧義的單詞作為不正確的選項。具體如下:首先,將技術中國語中各課的單詞,利用yahoo的web搜索功能搜出該單詞相關結果數(圖2)。根據相關結果數將單詞的重要度分為高、中、低。第二,選擇不正確選項的方面,利用AND搜索查出與該單詞相關的單詞。舉單詞“電子郵件”為例,用Yahoo搜索,并將數據整理,顯示結果如表2。根據相關結果數,將不正確的選項分為三種,與正確單詞相關度分為高、中、低3種程度。
圖2 引用雅虎搜索API的代碼頁面
表2 單詞“電子郵件”和相關詞的搜索相關結果
以上準備做好后,為準備測試出題。問題從各課的重要度高的單詞中選5個。各單詞的4個選項,除正確的以外,其余不正確的3個,從含義容易混淆、相關度高的單詞中選出。學習者如果能夠從容易混淆、關聯(lián)度高的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就說明了對該單詞的含義能夠正確理解。
根據預備測試的成績,學習者的個人專用課程自動被生成。首先,通過預備測試的結果,系統(tǒng)提示針對該學習者的課程。其次,將正確率80%以上的課判定為不必學習的課程;正確率低于80%的按正確率高的課優(yōu)先學習,由簡入難地令學習者提高學習興趣。最終系統(tǒng)提示出14課中于學習者的水平相當的的課程。第二,學習者可以對系統(tǒng)提示的學習課程目錄進行順序調整(圖3),以及增加和刪除課程操作。最后確定個人專用學習課程。
圖3 學習內容的編輯畫面
個人專用學習課程生成的同時,在數據庫中的課程表單中將該學習者的學習次數進行記錄。學習者再次登錄時,數據庫通過該名學習者的登陸信息讀取其對應的學習內容,進入個人專用學習頁進行學習。
為了對多媒體教材中提出的對應于個人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挑選20名外國人學生來做測試。收集了調查者的意見和建議,為了使系統(tǒng)得到改善,以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內容的活用情況以及學習效果為基礎做了調查表。其調查結果是:(1)通過本系統(tǒng),七成以上的測試者對技術中國語產生興趣。(2)六成以上的測試者表示會對本教程持續(xù)學習。(3)關于預備測試做成的個人專用教程的調查,有五成左右的測試者認為與自己的水平相符。
我們對構造的個人適應型技術中國語系統(tǒng)進行說明。首先,為了制作針對各個學習者專用的教材,在第一次用戶登錄的時候,設置了預備測試。為了正確掌握學習者的水平,通過知識點集合的方法制作了預備測試題。根據測試的結果系統(tǒng)提示適當的學習課程,再經過學習者的確認和調整,最終開發(fā)個人專用的學習課程。
[1]佘錦華,吳春,王惠,等.技術中國語多媒體系統(tǒng)的設計[J].電氣學會論文雜志,2008,128(6):393-400.
[2]M.paule-Ruiz,M.Fernandez-Diaz,F.Ortin-Soler,J.Perez-Perez.Adaptation in currente-learning systems[J].Computer Standards&Interfaces,2008(30):62-72.
[3]J.She,Y.Li,H.Wang,S.Chen,and R.Cowell,Presentation of Vocabulary Items in Multimedia Text for Technical Chinese Course[C].Proc.6th Int.Con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ICITA2009),2009:6-9.
[4]高田明和.提高記憶的實踐[M].日本:二見書房,2005.
[5]J.-H.She,C.Wu,H.Wang,and S.Chen,Design of e-Learning System for Technical Chinese Using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J].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in Japan,2009,92(1).
[6]A.Brown,T.D.Green.The Essentia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7]R.E.Mayer.Multimedia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