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利,孟 耀,覃 娜,楊云青,楊云碧
(1.云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3.重慶工商大學 環(huán)境與生物工程學院,重慶400067)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qū)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在開展“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時創(chuàng)立了地質公園這一新名詞[1]。1995年,原中國地質礦產部頒布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guī)定》,明晰了地質遺跡類型和保護級別[2]。2000年9月,國土資源部下發(fā)了《關于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全面啟動[2]。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公布了云南石林、河南嵩山和江西廬山等11處國家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共六批次批準了218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云南省內有10家。
由于屬于保護地的一種,早在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國家各機構分批建立數(shù)量繁多且多種屬性的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等保護地。不但國家旅游局按照國家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對園區(qū)進行劃分,有些地質公園申報了世界自然遺產或者世界地質公園,有些還加入了國際洞穴協(xié)會等組織。大多數(shù)國家地質公園有2套甚至4套之多的牌子,分屬不同的機構管理。
近10年來,云南省共建立了10家國家地質公園(圖1)。其中,第一批有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2001年4月);第二批有云南騰沖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2月);第三批有云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麗江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第四批有云南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8月);第五批有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九鄉(xiāng)峽谷洞穴國家地質公園(2009年8月);第六批有云南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瀘西阿廬古洞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11月)。
由表1看到,有5個保護屬性的1家(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有4個保護屬性的1家(云南九鄉(xiāng)峽谷洞穴國家地質公園);有3個保護屬性的4個(云南騰沖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云南麗江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瀘西阿廬古洞國家地質公園);有2個保護屬性的2個(云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云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有1個保護屬性的1個(云南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
有表1看到,有3個主管部門的5家(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云南騰沖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國家地質公園、云南九鄉(xiāng)峽谷洞穴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瀘西阿廬古洞國家地質公園);有2個主管部門的4家(云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云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麗江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有1個主管部門的1家(云南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圖1)。
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于1931年設立,是我國最早的公園,而且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和世界地質公園,擁有的屬性是最多的,管理機構也在第一批次;其他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目錄的國家地質公園,擁有的屬性和管理機構也較多。
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和云南九鄉(xiāng)峽谷洞穴國家地質公園分別位于昆明市的石林彝族自治縣和宜良縣,擁有的屬性和管理機構為最多(圖2)。
圖2 云南國家地質公園到省會距離
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旅游黃金線路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旅游線路。位于該線路的國家地質公園中,五個至少有三個保護屬性,全部至少有兩個管理機構(圖3)。
圖3 云南旅游黃金線路上的國家地質公園
根據(jù)國土資源部發(fā)布的《地質遺跡類型劃分表》,對10家國家地質公園進行劃分。地貌景觀為主的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屬性要遠高于以古生物為主的國家地質公園(表2)。
表2 云南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類型
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作為云南地學旅游的開創(chuàng)者,擁有世界級的地貌景觀,擁有的保護屬性和管理機構是最多的。其他自20世紀80年代起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屬性和管理機構相對其他較多。昆明至國家地質公園園區(qū)的距離,存在一個交通通達性的問題,或多或少對保護屬性和管理機構設置起到一些作用。云南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為古生物和地貌景觀兩大類,其他五大類地質遺跡的地質公園類型是空白。
國家地質公園擁有多重屬性和管理是歷史形成的問題,出現(xiàn)了制定政策法規(guī)多樣、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人員監(jiān)管任務繁重和低效管理保護弊端。本文希望從因素分析的基礎為問題解決和地質公園均衡發(fā)展得出一些結論。
[1] 趙 丁,趙 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J].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 李玉輝.地質公園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陳安澤.論國家地質公園[C]//.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fā)-旅游地學論文集第八集.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4] 陳安澤,姜建軍,趙 遜.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建設-旅游地學論文集第十八集[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5] 狄 弘,陳述云,袁忠玉,等.云南省旅游地學資源的開發(fā)研究[R].昆明:云南省環(huán)境地質監(jiān)測總站,1989.
[6] 后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發(fā)展及其階段性[J].當代經濟與管理,2005,27(1):63~65.
[7] 中國地質科學數(shù)據(jù)網.關于地質遺跡與國家公園數(shù)據(jù)庫[EB/OL].[2011-11-12].http://www.wdcgeo.net/geo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