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梟/編繪
納粹德國在1944年12月16日于西部戰(zhàn)線發(fā)起作戰(zhàn)。此次作戰(zhàn)包含許多支持的次作戰(zhàn),如地板作戰(zhàn)和麒麟作戰(zhàn)等。這些作戰(zhàn)計劃的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zhàn)線、占領安特衛(wèi)普,并包圍和消滅盟軍的四個軍團,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zhàn)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完成,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因此即使是盟軍破譯的德國秘密無線電通訊,也未對即將來臨的進攻顯示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分自信、忙于自己的進攻計劃、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zhàn)斗經驗的美國第一軍團,提升了納粹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fā)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向盟軍防線薄弱部分發(fā)起的?!巴钩霾俊币庵傅萝娫趹?zhàn)斗初始時在盟軍防線制造出來的“凹痕”。
1 1944年,由美英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后,迅速向西線防御的德軍發(fā)起了進攻。
2 1944年深秋,戰(zhàn)線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面臨絕境。
3 為扭轉這一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fā)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
4 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tǒng)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zhàn)——阿登反擊戰(zhàn)計劃。
5 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wèi)兵”。該計劃的主要設想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wèi)普,把盟軍一分為二,切斷美軍第一集團軍和英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后方交通線,并制造第二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穩(wěn)定西線形勢,然后再轉過頭來對付東線的蘇聯。
6 西線總司令龍德斯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對元首野心勃勃的計劃大吃一驚,但勸說無效后也不敢再多言。最后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
7 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wèi)兵”的詳細作戰(zhàn)計劃交給龍德斯泰特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p>
8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就是四年半之前(1940年)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阿登山區(qū)。這個地區(qū)是霍奇斯的美第一集團軍和喬治·巴頓的美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第一集團軍負責,南翼由第三集團軍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八十五英里寬的艾弗爾山到蒙紹的防區(qū)由第一集團軍所屬的第五、第八兩個軍共六個師的兵力防守。
9 希特勒認為該地區(qū)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fā)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fā)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攻,將成為可能”。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10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fā)布了關于建立“人民近衛(wèi)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十六歲到六十歲。政府很快召募到大批新兵,在經過短期訓練后,將他們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
11 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二十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
12 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七集團軍,轄四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五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13 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六黨衛(wèi)軍裝甲集團軍,轄有四個黨衛(wèi)軍裝甲師、五個步兵師,大約有六百四十輛坦克。
14 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轄有三個裝甲師、四個步兵師,大約有三百二十輛坦克。
15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八十七個師。然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六個師的兵力。而且盟軍高級指揮官們對德軍反攻的可能性預料不足,認為目前德軍的處境已不可能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戰(zhàn)了。
16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zhàn)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話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
17 德軍組織了一支約二千名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wèi)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擅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jiān)獄搭救出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18 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制造混亂。
19 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因為他們形成一種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這種單位在美軍后方活動。為搜索這些德國小分隊,美軍到處攔截車輛來實施檢查,五十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復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十二集團軍群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第一五〇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并占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
20 12月16日,德第六十六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zhàn)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21 12月16日拂曉,德軍分兵三路突然出擊。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地鉆入掩體,驚恐中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
22 緊隨著炮火,幾百架探照燈又罩住了美軍陣地,為在暗夜中發(fā)起進攻的德軍提供照明。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fā)起了猛烈攻擊,美軍陣腳大亂,損失慘重。
23 本次作戰(zhàn)中最重要的是第六黨衛(wèi)軍裝甲集團軍的快速突破,因為它最接近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隊用在這里是最有價值的。但是自從1941年克里特島空降戰(zhàn)役之后,德國傘兵部隊都被當作地面部隊使用。僅僅在作戰(zhàn)前數周,德軍才勉強湊出一個傘兵營,由海德特中校率領。
24 然而海德特卻發(fā)現,這些是有一半沒有空降作戰(zhàn)經驗的傘兵,而配合他們的運輸機也缺乏編隊飛行的經驗。只有三分之一的飛機勉強到達目標區(qū)——大部分因飛行員的失誤被投落在德軍自己的防線后方——而到達目標區(qū)的傘兵空降得十分分散。
25 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兩百多人,無法完成原定的任務。數天之后,疲憊的海德特向美軍投降。
26 右翼狄特里希的第六黨衛(wèi)軍裝甲集團軍突破了美軍防御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三十英里。其黨衛(wèi)軍裝甲師先頭縱隊“派佩爾戰(zhàn)斗隊”抵達并占領了渡口。
27 然而,這只縱隊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二百五十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沒有能夠及時奪取,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
28 差勁的路況、嚴重的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礙了他們的推進。
29 臭名昭著的“派佩爾戰(zhàn)斗隊”,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zhàn)俘和比利時平民(包括馬爾梅迪大屠殺)。
30 第六黨衛(wèi)隊軍裝甲集團軍在艾森伯恩山嶺進攻遇到美軍第二步兵師和第九十九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延緩了他們的推進。戰(zhàn)斗至12月18日,德軍第六黨衛(wèi)軍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31 美軍在戰(zhàn)斗打響后的開始兩天里,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美軍第一集團軍仍推測德軍意圖是對北面戰(zhàn)線上美軍對魯爾水壩地區(qū)攻勢的反擊。
32 直到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美軍第七裝甲師南下圣維特進行增援,第三集團軍的第十裝甲師一部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qū)。
33 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急調第八十二和第一〇一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尼——圣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八十二空降師被派往圣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第一〇一空降師則馳援巴斯托尼。
34 在中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一〇六師的兩個團,并且迫使七千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zhàn)場上遭到的最嚴重損失。
35 增援的美軍第七裝甲師趕到小鎮(zhèn)圣維特一處極重要的道路匯集口,包括第一〇六步兵師殘部,成功抵擋了德軍的進攻。德軍第五十八裝甲軍、第六十六軍在圣維特及其以南地區(qū)發(fā)動了新的強大攻勢,12月21日迫使美軍第七裝甲師后撤。德軍原計劃在12月17日占領圣維特,德軍進攻的時間表遭到重大拖延。
36 18日,曼特菲爾的第五裝甲集團軍第四十七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尼,美軍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
37 左翼布蘭登堡指揮的第七集團軍所轄的四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五傘兵師突至十二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為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
38 但第七集團軍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前進緩慢。
39 至12月20日,當面防守的美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突破口南北兩個“肩角”的進攻,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一百公里、縱深三十至五十公里的突出部,并繼續(xù)向前推進。
40 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三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六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一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qū)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并準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三集團軍合圍德軍。
41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一〇一空降師后,第四十七裝甲軍以兩個裝甲師又繼續(xù)向馬斯河沿岸進攻。德軍南面戰(zhàn)線上的第七集團軍右翼的第五傘兵師繼續(xù)向前推進,并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
42 第五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而第六裝甲集團軍的攻勢遠遠落后。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六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轉給到第五裝甲集團軍。
43 12月22日,巴頓率美第三集團軍從南面發(fā)起了攻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尼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第一〇一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一個詞的回答:“呸!”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zhàn)史上被傳為美談。
44 巴斯托尼成為阻擋德軍推進的一個釘子。德軍只得饒過巴斯托尼向前推進。一萬八千名美軍死守孤城,抗擊德軍的進攻。直到圣誕節(jié),德軍也沒能突破第一〇一空降師的防線。
45 由于作為交通樞紐的巴斯托尼被美軍占據,導致德軍的后勤供應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巴斯托尼防御戰(zhàn)成了盟軍整個防御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第一〇一空降師因此獲“優(yōu)異集體嘉獎”,這是二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唯一的全師獲此榮譽的部隊。
46 12月24日,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摧毀了德第七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四裝甲師“拼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尼。
47 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四裝甲師的戰(zhàn)斗群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尼的包圍。
48 從24日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
49 德軍后勤供應機構幾乎癱瘓。
50 27日以后,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zhàn),更多師陸續(xù)被調到這一地區(qū)投入攻城戰(zhàn)。
51 與此同時,盟軍的空軍對已到塞勒斯的德軍第五裝甲集團軍的第二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猛烈轟炸。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五英里。于是中部戰(zhàn)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zhàn)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zhàn)役或突角之戰(zhàn))。
52 在圣誕節(jié)那一天,德軍第二裝甲師與剛趕到的美第一集團軍之第七軍第二裝甲師爆發(fā)激戰(zhàn),到該天結束,德軍第二裝甲師陣亡二千五百人,一千零五十人被俘,損失八十一輛坦克(原有八十八輛)。是役美軍第二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后退。德軍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53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一千多架飛機對盟軍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盟軍的二百六十架飛機被毀。接著,德軍地面部隊向巴斯托尼發(fā)起了圍攻。
54 1945年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三集團軍由巴斯托尼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一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巴斯托尼發(fā)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zhàn)役中最激烈的戰(zhàn)斗。
55 雙方血戰(zhàn)了五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重鎮(zhèn)。雖然德軍停止進攻,但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突出部。盟軍在攻勢剛開始時,在嚴寒天氣以及德軍抵抗之下進度受到限制,進程十分緩慢。
56 多數德軍以邊戰(zhàn)邊撤的方式成功地撤離戰(zhàn)斗區(qū)域。油料的缺乏使德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被丟棄。
57 1月8日,希特勒被迫下令德軍撤退到豪法里茲西部,德軍在阿登地區(qū)的進攻勢頭被美軍徹底遏制,開始且戰(zhàn)且退。
58 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fā)動進攻配合作戰(zhàn),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zhàn)。盟軍迅速乘機推進。
59 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一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三集團軍勝利會師,并且進展到豪法里茲。到1月28日,德軍被徹底趕回到原來的陣地。
60 阿登戰(zhàn)役是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zhàn),德軍共傷亡八萬一千三百八十四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七百輛(其中損失了三百二十四輛坦克)、飛機一千六百架(另一說三百二十架)。盟軍損失約八萬余人,其中七萬七千人是美國軍人,損失坦克七百三十三輛,飛機五百九十二架。從戰(zhàn)略上來看,希特勒使用了西線主要的機動兵力,并受到了極大的損耗。
61 阿登戰(zhàn)役之后,德軍再無后備力量可以補充,而盟軍卻能迅速得到補充。丘吉爾事后曾稱贊道:“毫無疑問,這是美國人在戰(zhàn)爭中最偉大的一役,并且我相信,這將被認為是美國人永垂不朽的勝利?!?/p>
62 此后,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擋盟軍的前進,第三帝國的末日也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