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周華誠
另一種農(nóng)事
文 _ 周華誠
要寫一組有關(guān)農(nóng)事的稿子,同事們面面相覷,最后目光落定在我身上—我來自農(nóng)村,對土地里的活計比城里長大的他們要熟悉。于是,事情就這么定下,我找了一個晚上,給老家的父親打電話。
在上中學(xué)之前,我時常幫著大人在田間干活。插秧、耘田、灌溉、收割,每每揮汗如雨,累得人仰馬翻,至今深以為苦。上中學(xué)后,我離開了家,很少有時間下田干活了。之后一路讀書、工作,都在城市中輾轉(zhuǎn),離開村莊多年,漸漸地就對農(nóng)事生疏了,連水稻幾時播種、幾時成熟這樣的農(nóng)村生活常識都說不上來。
在電話里,我問父親:“咱家的水稻什么時候開播呢?”
父親笑了。他說:“你現(xiàn)在離家這么遠(yuǎn),腳都沾不著泥了,還惦記著這些事干什么?”不過,他還是從頭跟我細(xì)細(xì)說來。電話這一頭,我把電話聽筒夾在耳邊,噼里啪啦地敲擊鍵盤記錄著。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薄岸虑迕鞑辉谇埃虑迕鞑辉诤??!备赣H用這樣的農(nóng)諺展開他的敘述。對于祖祖輩輩依賴土地生活的江南農(nóng)民而言,這些流傳千百年的精短諺語早已成為他們?nèi)粘I畹恼f明書。
父親說:“早先,咱們南方大多種雙季稻,一季早稻,一季晚稻,分別在3月和7月種植。這10多年,水稻品種優(yōu)化,田間畝產(chǎn)量提高了,大家就都種單季稻,空閑的時間,就外出務(wù)工掙錢……
水稻種植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清晰地刻在父親的心里,不用翻查日歷,他隨口就可以背出來。單季稻公歷5月1日至2日犁田翻耕,漚上一個星期,10日左右做秧田,晾上2天,使得泥面略硬。在做秧田的同時,5月13日左右把備好的稻谷種子用清水浸上2天2夜,瀝干,盛放在竹器當(dāng)中,上面覆蓋濕潤的稻草。這個過程叫催芽。催芽也需兩天兩夜,每隔12小時,用30多攝氏度的溫水均勻灑在谷種上,然后重新以稻草覆蓋。2個日夜后,谷種即有乳白露出,先出根,再出芽。此時,如果天氣晴好,就可以播種到秧田中去了……
父親還說,5月17日谷種撒播到秧田,秧苗生長一個月,要治兩遍蟲,至6月17日可以移栽大田;秧齡以30日至35日為好;插秧的大田,須先犁、耙、抄;插秧半個月后,就要耘田、除草,早年都是手工耘田,五指要抓過每一棵水稻的四圍……
聽著父親絮絮的講述,我不由得回到曾經(jīng)汗落如雨的辛勞日子。少年的我在田地間,在禾苗間;而今,我在燈下,在鍵盤前。同樣的農(nóng)事以不同的方式被操持。在這一點上,我與父親心意相通。這是男人之間的話題。
掛了電話我才驚覺,這是我跟父親打過最長的電話。那些枯燥的活計,在父親的講述里,在我的電腦屏幕上變得詩意和莊嚴(yán)起來。
父親說:“你寫文章跟我種田,何嘗不是同一種農(nóng)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