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亞黃敏蘭 俞承烈(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余姚 315400)
睡眠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上海王翹楚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研究,提出從肝論治失眠癥及其相關疾病。筆者在繼承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的基礎上,選取肝亢腎虛證的失眠病人為研究對象,以平肝補腎法治療,獲得肯定療效?,F(xiàn)匯報如下。
全部115例臨床病例均來自2011年2月-2012年9月的本院門診病人。其中男20例,女95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2±9.87歲;病程1周-50年,其中1個月及以內16例,2-3個月16例,4-6個月7例,7-12個月19例,2-5年27例,6-10年15例,11年及以上14例,不詳1例;伴有其他疾病40例,其中肝膽疾病8例,高血壓7例,子宮肌瘤5例,分居前三位;不伴有明顯軀體疾病75例;未服精神藥品者60例,其中服用一種者51例,服用二種4例。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1];符合中醫(yī)肝亢腎虛證型的標準[2]。
以平肝益腎方(經(jīng)驗方)為主,藥物組成:桑葉15g,天麻9g,鉤藤15g,葛根20g,川芎10g,柴胡10g,煅龍牡(各)30g,郁金10g,石菖蒲10g,焦山梔10g,仙靈脾15g,地骨皮10g,合歡皮30g,遠志10g,黃芪30g,菟絲子10g[3]。
全部病例通過中醫(yī)辨證,治以平肝益腎方及傳統(tǒng)名方的中藥湯劑,每日2服。原先服用精神藥品的病例,仍按照原有藥品適量或減量應用。治療前采用失眠癥臨床觀察調查表(SPIEGEL量表,包含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夜醒次數(shù)、睡眠深度、做夢情況、醒后感覺六項內容)和中醫(yī)證候量表進行評價,以后每周評估一次,直至病例未再復診或已連續(xù)評估8周,同時采用TESS量表評價副反應。
采用減分率方法作出療效評價,以最后一次的SPIEGEL量表為最終療效,結合相應的中醫(yī)證候量表,求出睡眠改善情況,共分4級: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量表減分率≥80%屬于痊愈;基本消失,減分率≥50%屬于顯效;部分改善,減分率≥25%屬于有效;無變化,減分率<25%則是無效。
用SSP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評價試驗結果,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
全部115例患者SPIEGEL量表初始評分11-42,平均26.1±6.50;中醫(yī)證候量表初始評分3-23,平均12.4±3.91;應用平肝益腎方治療88例,應用柴郁溫膽湯、滋腎清肝飲等非平肝益腎方治療27例;最終有效完成62例,脫落53例,。
完成的62例患者,治療時間2-9周。參照SPIEGEL量表評價,初始評分11-42,平均26.4±6.53,最終評分4-34,平均16.9±7.39。參照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價,初始評分 3-23,平均 12.0±3.98,最終評分 3-17,平均8.63±3.59。詳見表1。
表1 SPIEGEL量表與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價比較 例
表2 不同組別臨床療效比較 例
62例患者以SPIEGEL量表為標準,詳見表2。
在完成的62例患者中,發(fā)生副反應2例,其中1例腹瀉,1例胃不適,不良反應率為3.2%。
平肝益腎方為王翹楚教授的經(jīng)驗方,其主治的失眠癥表現(xiàn)為夜寐早醒,頭暈脹或痛,時耳鳴,心煩易怒,時潮熱自汗出,腰酸尿頻,或尿難控,或足跟痛,月經(jīng)紊亂,量少,或停經(jīng),舌質紅、苔薄微黃,脈弦細。臨證若頸椎病變,可加葛根、川芎;口苦心煩,可加焦山梔、黃芩;若心悸,可酌加丹參、柏子仁;若足跟痛,可加補骨脂、胡桃仁;若夜尿頻作,可加桑螵蛸、菟絲子;若潮熱陣作,可加仙靈脾、地骨皮等,均收到了肯定的治療效果。
從一般資料分析,患者女性為主,伴隨子宮肌瘤、高血壓等疾病,以及較長的病程,均提示與中醫(yī)肝的功能相關[4,5],肝亢或肝郁最為明顯。通過量表分析,62例完成病例與全部115例的SPIEGEL量表及中醫(yī)證候量表的初始評分均無明顯差異,說明完成病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最終評價SPIEGEL量表的有效率為61.3%,高于中醫(yī)證候量表的46.8%,可能由于中醫(yī)證候改善的延遲性以及證候的多樣性[6]。
本研究表明:在失眠癥肝亢腎虛證型下,平肝益腎方優(yōu)于其他經(jīng)典方,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且,與筆者以前所做的失眠癥研究相比,平肝益腎方的療效有所下降[7],除了病例選擇標準略有變化的原因外,主要可能緣于對舌象、脈象理解得不夠,以及加減用藥的把握程度尚存欠缺。失眠癥患者是否伴隨疾病對其臨床療效無明顯影響,但可以兼治其他疾病,以減少用藥和經(jīng)濟負擔。對于未服過精神藥品的失眠癥患者應用中藥治療,療效較好,但也缺乏統(tǒng)計學支持,有待進一步研究??偟膩碚f,本次研究脫落病例太多,病程跨度太大,服用精神藥品情況普遍,故需要尋求更多的臨床證據(jù)支持,以使當代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方更好地傳承和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S].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2]許紅,張雯靜.王翹楚教授從肝腎論治更年期失眠癥46例療效[A].第二屆著名中醫(y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論文匯編.北京: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6.
[3]蘇泓.女性肝亢腎虛型不寐的診治體會[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5,23(1):35-37.
[4]李冬華,何裕民.子宮肌瘤患者癥、證特點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9):534-537.
[5]趙永華,項平.從肝在體合筋探討原發(fā)性高血壓的中醫(yī)病理機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8,14(5):341-342.
[6]韓祖成,惠振亮,劉冬玲,等.焦慮癥中醫(yī)證候的精神心理學特征的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1,32(8):1 019-1 021.
[7]俞承烈,朱廣亞,黃敏蘭.中醫(yī)辨證論治失眠癥的臨床體會[A].中國睡眠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昆明:中國睡眠研究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