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文 軍 劉 瑾
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國文學典籍”英譯詞典:理論與實踐(12WYB024)的部分研究成果。
國內《楚辭》英譯研究綜述(1992-2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文 軍 劉 瑾
《楚辭》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珍貴寶藏,是后世模仿和傳誦的經(jīng)典。近一二百年來,陸續(xù)有中外翻譯家將《楚辭》翻譯到其他語言,《楚辭》的英譯也得到蓬勃發(fā)展。本文對過去20年《楚辭》英譯研究論文進行了分類綜述,總結了《楚辭》英譯研究的特點、成績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促進《楚辭》翻譯及相關研究的發(fā)展。
楚辭;英譯研究;評述;建議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由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地詩人在南方民歌的基礎上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詩歌體裁形式,是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后人將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詩作輯錄為《楚辭》。人們將其與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一起喻為“雙璧”,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tǒng)的代表,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藝術高峰,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它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 對漢賦的形成和后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何文靜 2010)。
西方學者介紹《楚辭》大約始于19世紀上半葉,距今100余年。其間相繼出現(xiàn)各個語種的《楚辭》譯本。屈原的主要作品都有西譯,以《離騷》最多,同一種語言有數(shù)個譯本?!峨x騷》的第一個西譯本出現(xiàn)在1852年,由德國學者費茲曼譯出。而《離騷》英譯本為數(shù)最多,如巴克的譯文(1879),理雅各的屈原簡介和譯注(1895)。英文譯注中部頭最大的是英國學者霍克思的《楚辭:南方之歌》(1959),它包括屈原、宋玉、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實際上是一部《楚辭》的全譯本?;艨怂甲g文流暢,影響頗大?!冻o》英譯統(tǒng)計如下頁表1所示。
早期的“楚辭”西譯最大的特點有二:一是選材以屈原的詩篇為主,尤其是《離騷》和《天問》兩文;二是基本上屬于純粹的翻譯,只有部分譯者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和接受,適當提供一點原作者等方面的背景材料。
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將《楚辭》翻譯成英文,相較西方學者在《楚辭》西譯和異域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國內在《楚辭》向外推介方面做得很不夠?!冻o》文化在西方的譯介歷程值得梳理,其傳播狀況也有必要進行考察和研究。
《楚辭》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關注的熱點,每年都有幾百篇有關《楚辭》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幾十本專著問世,然而《楚辭》的英譯研究在近幾年才逐漸得到重視。
為確保全面了解《楚辭》英譯研究現(xiàn)狀,筆者以“楚辭”為題名、關鍵詞和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CNKI)和萬方數(shù)據(jù)上對1992年至2012年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剔除與《楚辭》英譯無關的論文,共得到相關論文33篇,且大多集中于2008年至2012年發(fā)表。具體統(tǒng)計信息見下頁表2。
表1 《楚辭》英譯本統(tǒng)計表
表2 中國《楚辭》英譯研究論文歷年發(fā)表數(shù)量統(tǒng)計
數(shù)據(jù)表明,《楚辭》英譯研究在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尤其是2010年之后。然而國內學者對《楚辭》英譯研究的關注度仍然不高,這與《楚辭》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相稱,也與《楚辭》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不符。
筆者對這33篇學術論文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中國《楚辭》英譯研究可以分為如下幾類:《楚辭》西譯史研究,《楚辭》經(jīng)典英譯本評述,《楚辭》英譯本比較研究,《楚辭》翻譯策略研究,針對具體詩歌英譯的研究,基于翻譯和語言學理論的《楚辭》研究,《楚辭》漢英語料庫研究。具體分類統(tǒng)計的信息詳見下頁表3。
(一) 《楚辭》西譯史研究
《楚辭》的翻譯史研究方面,只有何文靜(2010)對《楚辭》西譯的歷史做了簡要梳理,并對其在歐美世界的接受和傳播狀況做了大致概括。研究表明,由于文體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和主題獨特而深奧,《楚辭》在歐美世界的譯介、接受和傳播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上遠不及《詩經(jīng)》、學文體。其次,《楚辭》在西方歐美世界的譯介、研究和傳播遠遠比不上其在日本、韓國、越南和蘇聯(lián)(及至后來的俄羅斯)等國家的接受和傳播,但西方漢學界對楚辭的傳播和研究悠久深厚,學界研究深入,研究方法和視角多樣且獨特。相較西方學者在《楚辭》西譯和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國內在《楚辭》向外推介方面做得很不夠。
唐詩宋詞或其他文
(二) 《楚辭》經(jīng)典英譯本評述
在這33篇學術論文中,《楚辭》經(jīng)典英譯本評述角度的論文有10篇,占將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冻o》的英譯版本較多,但被世人奉為經(jīng)典的譯作只有幾個版本,這10篇學術論文正是對這幾個經(jīng)典譯本的研究與探討。具體分類如表4。
表4 《楚辭》經(jīng)典英譯本評述論文分類表
通過表4 ,我們可以看出兩位英國漢學家霍克思和韋利的《楚辭》英譯本最受中國學者關注,下面我們選取部分英譯研究相關論文加以概述和分析。
1) 霍克思譯本的研究
霍克思(David Hawkes)是當代研究中國文學的巨匠、翻譯界的泰斗。他花了整整15年時間翻譯《紅樓夢》,其間為了專心翻譯, 更辭去了享有極高榮譽的牛津大學教授一職?;艨怂嘉墓P精妙,譯文堪與第一流的英文文學作品媲美?;艨怂荚谥袊鴮W術界被提起,主要是因為他翻譯的《紅樓夢》,實際上霍克思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研究造詣并不局限于《紅樓夢》,他以《楚辭》的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楚辭》的研究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1959年,他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楚辭:南方之歌》,該譯本被視為《楚辭》的經(jīng)典譯本。
程章燦(2010)詳細介紹了霍克思的背景、主要學術成就、翻譯原則與特點。指出霍克思與那些學究式、經(jīng)院式的研究不同,他希望自己的漢學研究能夠對一般讀者理解中國文學有所幫助,特別希望他的譯本能夠被廣大讀者所接納。因此, 他特別注意譯本的可讀性,提高譯文的文學水平,也就是在“信”之外,力求“達”、“雅”?;艨怂嫉姆g介于“直譯”和“意譯”之間,更傾向于“意譯”,這個自由度追求的是兩種語言語義的動態(tài)平衡,講究神似而非形似。作者評價《楚辭: 南方之歌》不僅忠于原文,而且優(yōu)美流暢,有不少地方的譯文可謂神來之筆,霍克思匠心獨具,巧妙地再現(xiàn)了《楚辭》的修辭形式與辭章之美。此外,由于《楚辭》一書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傳承,版本眾多,其中包括很多異文及通假字,霍克思對其譯本進行了多次校正。作者對霍克思版本??焙臀淖执_定的過程做了研究,指出聞一多、郭沫若等學者的觀點對霍克思影響很大,并對霍克思的校訂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艨怂及姹镜摹冻o》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除了全文翻譯及附加腳注之外,每篇作品之前還有類似題解的說明。程章燦指出譯本的題解說明要言不煩,融入了霍克思的研究心得,對譯本讀者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李貽蔭(1992)在《霍克思英譯〈楚辭〉淺析》一文中,不僅對霍克思的翻譯手法進行了詳細描述,還分析了霍克思取得如此成績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霍克思中文造詣深,是多年從事翻譯工作的英國漢學家;霍克思對《楚辭》的社會、歷史背景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霍克思對詩人屈原的崇敬之情。
2) 阿瑟·韋利譯本的研究
阿瑟·韋利(Arthur Waley)是20世紀英國杰出的漢學家、翻譯家,對20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阿瑟·韋利1955 年出版了TheNineSongs:AStudyofShamanisminAncientChina。作為《九歌》第一個全譯本的作者,阿瑟·韋利的翻譯成就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其翻譯方法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分析。
張曉(2010)探究了韋利《九歌》一書的英譯特色、巫文化觀點及研究方法,楚辭研究在歐洲漢學楚辭研究體系中的學術地位,對英國漢學乃至歐洲漢學有更多的認識和發(fā)掘。該文首先介紹楚辭在英國的翻譯與研究概況,簡述韋利的生平、治學歷程以及國內外韋利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重點介紹其在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中國古代文化方面的學術成果。張曉進一步討論韋利對《楚辭·九歌》內涵的理解,并與中國學者對《楚辭·九歌》的理解相對比,再實例分析韋利《九歌》英譯作品的特色及其對古代中國文化細節(jié)上的理解,最后分析韋利翻譯《九歌》過程中面臨的難點;該文以文化觀點為主脈,分別探討了中國早期的巫文化以及《楚辭·九歌》中的巫文化與性質,然后再具體分析韋利的巫文化觀點及研究方法,以突出韋利《九歌》一書的獨特的楚辭研究風格。
蔣林、余葉盛(2011)在《淺析阿瑟·韋利〈九歌〉譯本的三種譯法》一文中以韋利的《九歌》譯本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細讀,分析和探討韋利《九歌》譯本的三種譯法:重音節(jié)奏譯法、歸化翻譯法、音譯加注法。得出韋利以自由詩體譯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方法,即以“重音節(jié)奏”為基礎的無韻譯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結論。
此外,研究《楚辭》其他經(jīng)典譯本的學者也做了詳細研究,劉華麗(2012)指出:孫大雨的《楚辭》英譯非常重視對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名物、句義的注解,這種“豐厚翻譯”的策略展現(xiàn)了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嚴曉江(2012)指出:許淵沖以展現(xiàn)《楚辭》的藝術價值以及傳播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翻譯目的,更加注重英語世界讀者的接受問題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其譯文中滲透的“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以及中國文化的求美傳統(tǒng)。
(三)《楚辭》英譯本比較研究
譯者要展現(xiàn)原文的風姿并非易事,不同的譯者翻譯風格迥異,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再權威的經(jīng)典譯文也有優(yōu)缺點。中國有些學者進行《楚辭》英譯研究時則選擇了比較幾個經(jīng)典譯本的角度,經(jīng)過比較分析來得出結論,找出最佳的典籍翻譯方法。
例如,張煜(2010)以屈原《九歌山鬼》的3種英譯本為例,從多方面對3個譯本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比較研究,得出結論:譯者不同的翻譯動機、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等主觀因素也導致了譯文的差異。
郭暉(2004)對《離騷》、《九歌》、《天問》的許淵沖譯本、霍克思譯本的部分詩行進行了實例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都有可取之處和可改進之處,許譯本的文體形式與原作更接近,而霍譯本在選詞和語氣上與原作言辭更一致;典籍譯作對譯者的雙語掌握水平要求很高,譯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需了解原詩作者寄予的情懷,才能把握原文的風格。得出結論:典籍的美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不可割裂二者的關系。
(四) 《楚辭》翻譯策略研究
中國學者在積極研究典籍翻譯的路上披荊斬棘,在討論中國典籍翻譯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時,部分學者選擇了《楚辭》英譯為切入點,詳細剖析典籍翻譯的策略方法。
卓振英(2008)以《大中華文庫·楚辭》為例, 論述了典籍英譯中決策與總體審度的相互關系,闡明總體審度是正確理解原文及制定正確的翻譯策略(如文化定位和翻譯技巧的選擇等等)的前提,并指出譯者在進行選擇和決策的時候,必須兼顧原作內容、形式、社會文化需求等各種因素。作者介紹了總體審度的內容,經(jīng)過比較研究,依據(jù)審度而得出正確的策略:1)預期翻譯文本應反映和體現(xiàn)楚辭研究和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遷移或再現(xiàn)原作的形式美、意韻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風格美;2)進行嚴謹?shù)目紦?jù),使譯作成為原作在目前最為權威的解讀;3)充分發(fā)揮理論的指導功能,以漢詩英譯理論為依托,運用其有關漢詩英譯中的標準、原則、審度、詩化、移情、煉詞、模糊化譯法、借形傳神、風格重構、譯作評價和詩歌美學價值等理論、理念,采用韻體譯法,以詩譯詩,使譯作與原作臻于形神兼似;4)注意中英文化語言的異同,把作品放在文化翻譯觀的大語境中進行觀照,妥當處理文化信息的再現(xiàn)。移植與歸化兩法相濟: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對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典故、花草、傳說中的神仙等等主要采用移植法,力求保持原作的文化意義;5)參考各種版本的原作和譯作,把楚辭看作一個大系統(tǒng),把其中的每首詩作看作一個子系統(tǒng),在文體等方面保持連貫性。文章通過比較研究,說明《楚辭》英譯的決策是正確的。
(五) 針對具體詩歌英譯的研究
《楚辭》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現(xiàn)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有的詩歌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被單獨提出研究。
楊成虎(2005)從闡釋、文本和文化等3個方面探討了《天問》的英譯。作者指出,《天問》具有文學、哲學、科學、歷史、民俗、巫術、神話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文獻價值,相比之下,《天問》的翻譯做得遠遠不夠。在《楚辭》的傳播學研究中,《楚辭》英譯相對滯后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并且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在中國進一步國際化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今天,《楚辭》的英譯不應是低水平的簡介,而應是體現(xiàn)研究水平的高質量推介;在翻譯策略上,比較與借鑒可取,音譯加注同樣也可取。通過尋找最佳譯法,努力使《楚辭》的英譯上升到一個新層次迫在眉睫。
(六) 基于翻譯和語言學理論的《楚辭》研究
近年來有學者以《楚辭》為切入點,從某一翻譯理論或語言學理論的視角來分析研究《楚辭》的英譯,以期對中國古典詩歌乃至典籍翻譯的發(fā)展有所啟示或促進。
馮斗、許玫(2009)用闡釋學的視界融合理論分析了《楚辭》的代表作《離騷》的多個英譯本。從視界融合歷史性角度分析了《離騷》的不同譯本對藝術作品內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并從譯入語的輸出、加工和再創(chuàng)作角度探討了視界的二度融合在復譯中的作用,得出結論:仔細研究多個權威注釋本,斟酌鑒別,擇優(yōu)從之,讓更多的歷史視界內化于心,是典籍翻譯的必由之路。
余葉盛(2011)選取阿瑟·韋利的《九歌》譯本為研究對象,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對之進行描述性研究,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各種主體性的彰顯,分析譯者文化立場、翻譯動機、美學觀點等因素對譯者的文本選擇、翻譯方法和策略的影響。通過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對阿瑟·韋利《九歌:古代中國巫文化研究》的分析,闡釋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不僅是自然的,更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和重要性的。
徐靜(2010)從認知語言學的概念整合理論出發(fā),對比分析《楚辭》英譯本的得失,討論概念整合理論是否能夠應用于《楚辭》乃至其他古典詩歌翻譯研究,并且探討概念整合理論對于翻譯實踐的借鑒意義。通過對幾個版本的《楚辭》英譯的研究,徐靜分析了不同譯者對相同的意象、典故的相同或不同的處理方法,并從概念整合角度闡釋了這種異同背后的思維整合過程。得出概念整合理論對《楚辭》英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解釋力,并對漢語典籍英譯具有啟示作用的結論。
(七) 《楚辭》漢英語料庫研究
現(xiàn)階段《楚辭》英譯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具體的詞匯考辨及其翻譯研究、基于文化視角的定性研究等方面。要進一步擴展研究廣度與深度,可借助語料庫技術的輔助作用。運用語料庫進行《楚辭》英譯研究的相關論文有3篇。
劉孔喜(2012)為了給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楚辭》英譯研究提供一條有效途徑,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定性闡釋相結合,獲得客觀可信的研究結果,進行小型《楚辭》漢英平行語料庫創(chuàng)建,探討語料劃分、標注、對齊、檢索設置等操作的可行性方案:首先,設計語料庫時,把《楚辭》的英譯在文體風格以及富含文化意蘊的典故、人稱、各類植物名的比喻性用法等方面的翻譯是否到位,能否經(jīng)得起考證,各譯本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形式怎樣等此類問題作為《楚辭》英譯研究的重點,主要采取句級對齊;在語料符碼標注方面,重點針對包含典故的文化詞匯、人稱、各類植物名等英漢對照進行標注。然后,進行文本收集與電子化、預編輯雙語語料、對齊語料、語料標注和語料檢索、設置網(wǎng)絡檢索平臺等工作。該研究是建立《楚辭》中文原文與霍譯、楊譯、卓譯的句級對應語料庫,以便于進行漢英對照、英英對照研究和互聯(lián)網(wǎng)自動鏈接檢索。
張婷(2012)則是運用語料庫進行《楚辭》的英譯研究。張婷認為目前國內外譯界對《楚辭》英譯文本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存有可以拓展的多維空間,而平行語料庫應該是《楚辭》英譯研究中值得借鑒的研究方法。借助自建《楚辭》平行語料庫,結合語料庫的定量研究法與翻譯研究的定性研究法,以《楚辭·離騷》植物詞匯為個案,對不同譯者的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原文與譯文及譯文間的差異性,為我國《楚辭》英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楚辭》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史的瑰寶,相較文學、哲學、科學、歷史、民俗、巫術、神話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楚辭》的英譯研究做得遠遠不夠,這與《楚辭》在國際上的地位不相稱。《楚辭》的英譯和傳播問題,在2008年后才逐漸吸引中國學者的目光,仍需在以下諸方面加強。
1) 仍需加強《楚辭》英譯的接受研究。國內學者在對《楚辭》英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和經(jīng)典譯本評述時,研究結果易偏向于“譯本各有千秋”、“譯者主體性對譯本的影響”等說法,而對西方學者所譯《楚辭》能被讀者接受研究較少,也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
2) 有關《楚辭》英譯的研究大多數(shù)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分析過程中主觀因素占據(jù)主導位置,分析得出的結論往往有失偏頗。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于典籍英譯研究而言,單一文本分析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還有待商榷。
3) 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繼續(xù)拓展。不少研究文章或做歷時的描述,或做面面俱到的鋪陳,缺乏系統(tǒng)性和理論深度。運用理論指導研究《楚辭》英譯時,選取的理論零散且雜亂無章,缺乏系統(tǒng)性和關聯(lián)性。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希望能推動《楚辭》英譯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1) 不同譯者對待《楚辭》的文化及語言特點等問題態(tài)度各異,譯本間的差異較大,國內學者在對《楚辭》英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和經(jīng)典譯本評述時,應更加關注這種差異為何存在,找出西方譯者所譯《楚辭》更有市場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辦法,使《楚辭》文化走出國門,被更多的西方讀者所接受。
2) 國內學者應避免停留在表面的譯本比較與分析,也應避免過于主觀性的單一分析方法。語料庫研究的發(fā)展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客觀有效的研究方法與素材,通過大量真實且具有比較性的語料(同一文章的不同譯本)進行的翻譯研究,利于研究者取得客觀的、可供檢測的結論,將《楚辭》英譯研究拓寬加深。
3) 研究者可以聯(lián)系國內相關譯者,采訪相關譯者,征集他們的手稿等,進行譯者研究和翻譯過程研究。出國訪學的研究者可以利用在海外的時間,制作問卷和采訪海外讀者,以了解《楚辭》英譯的傳播和接受情況,強化影響研究。
總而言之,《楚辭》的英譯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要將《楚辭》文化推向世界,國內的研究需要全面、深入,只有先了解《楚辭》英譯的研究現(xiàn)狀,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冻o》英譯研究之路漫漫,廣大國內研究者任重而道遠,需長期不懈努力。
Burton, W. 1984.TheColumbiaBook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yTimestothe13thCentury[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wkes, D. 1959.Ch’uTz’u:TheSongsoftheSout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gge, J. 1895.TheLiSaoPoemandItsAuthor[M]. Lond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in, W. Q. 1935.TheLiSao,anElegyonEncounteringSorrows[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Payne, R. 1947.TheWhitePony,anAnthology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PresentDay[M]. Sydney: G. Allen & Unwin.
Sun, D. Y. 1996.SelectedPoemsofChuYua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Waley, A. 1955.TheNineSongs:AStudyofShamanisminAncientChina[M]. Sydney: G. Allen & Unwin.
Xu, Y. C. 1994.PoetryoftheSouth[M]. Changsha: Hunan Press.
Yang, G. & X. Y. Yang. 1953.LiSaoandOtherPoemsofCh’uYuan[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Zhuo, Z. Y. 2006.TheVerseofChu[M]. Changsha: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程章燦. 2010. 論霍克思教授的《楚辭》翻譯——讀《楚辭:南方之歌》[A]. 中國屈原學會編. 2010年江蘇南通屈原與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學苑出版社.
馮 斗, 許 玫. 2009. 從闡釋學視界融合理論看《離騷》的復譯[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11(1).
郭 暉. 2004. 典籍英譯的風格再現(xiàn)——小議《楚辭》的兩種英譯[J].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 (1).
何文靜. 2010. 《楚辭》在歐美世界的譯介與傳播[J]. 三峽論壇 (5).
洪 濤. 2008. 英國漢學家與《楚辭·九歌》的歧解和流傳[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 (1).
蔣 林, 余葉盛. 2011. 淺析阿瑟·韋利《九歌》譯本的三種譯法[J]. 中國翻譯 (1).
李貽蔭. 1992. 霍克斯英譯《楚辭》淺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4).
劉華麗. 2012. 孫大雨《楚辭》英譯淺析[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7(6).
劉孔喜. 2012. 小型《楚辭》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30(1).
徐 靜. 2010. 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楚辭》英譯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嚴曉江. 2012. 許淵沖《楚辭》英譯的“三美論”[J]. 南通大學學報 28(2).
楊成虎. 2005. 《天問》的研究與英文翻譯[J]. 云夢學刊 26(5).
余葉盛. 2011. 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分析阿瑟·韋利譯作《九歌:古代中國巫文化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浙江師范大學.
張 婷. 2012. 《楚辭》英譯本之描述研究——兼談平行語料庫在《楚辭》英譯研究中的運用[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30(5).
張 曉. 2010. 論英國漢學家韋利的《楚辭·九歌》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張 煜. 2010. 《楚辭》的英譯比較研究——以《九歌山鬼》為例[A]. 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
卓振英. 2008. 典籍英譯中的決策與審度——以《楚辭》為例[A].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
H159
A
2095-5723(2013)01-0084-07
(責任編輯 侯 健)
2013-02-17
通訊地址: 100191 北京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