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霞,謝明賢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49)
張曉鵬,熊 亮,魏力民,史洪亮 (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勘探與開發(fā)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58)
川西坳陷須五段陸相頁巖氣聚集條件分析
陳冬霞,謝明賢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49)
張曉鵬,熊 亮,魏力民,史洪亮 (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勘探與開發(fā)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58)
除下古生界海相頁巖具有頁巖氣開采的價值外,四川盆地陸相領域頁巖層序也非常發(fā)育,但陸相頁巖氣并未獲得足夠重視,研究還非常薄弱,特別是對陸相頁巖氣聚集條件的研究,對于有效的認識四川盆地陸相頁巖的勘探開發(fā)前景、擴大勘探開發(fā)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對陸相頁巖分布發(fā)育特征、有機質類型、成熟度、豐度、巖礦特征、儲集物性、孔隙類型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鉆井顯示、吸附試驗和含氣性測試等,分析了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陸相頁巖氣聚集條件。結果表明,須五段濱淺湖相黑色泥頁巖厚度一般為250~300m,TOC(總有機碳含量)值平均大于2%,且已進入成熟~高成熟階段,頁巖中裂縫發(fā)育,石英、長石、碳酸鹽等脆性礦物含量大于60%,發(fā)育豐富的納米~微米級孔隙,剩余粒間孔、黏土礦物晶間微孔、微溶孔較發(fā)育,盡管經(jīng)歷多期構造演化,但頁巖保存條件好;須五段泥頁巖含氣性好,且以吸附氣為主,顯示出較好的含氣性特征。
川西坳陷;須家河組;陸相地層;頁巖氣
四川盆地內發(fā)育海相、海陸過渡相、陸相多套頁巖氣地層,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的重點頁巖氣勘探地區(qū)[1-2]。四川盆地陸相頁巖層序非常發(fā)育,其中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和下侏羅統(tǒng)自流井組的河、湖相泥頁巖具有分布廣、厚度大、有機質豐度較高、保存條件好、脆性礦物含量高的特點[3]。但目前對四川盆地陸相頁巖氣的研究還十分薄弱。下面,筆者對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陸相頁巖氣聚集條件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四川盆地陸相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提供參考。
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構造位置上屬于川西前陸盆地的一部分,包括梓潼凹陷、孝泉-豐谷構造帶、成都凹陷、安縣-鴨子河-大邑斷褶帶和知新場-龍寶梁構造帶等5個構造單元。地層發(fā)育有上三疊統(tǒng)、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這些沉積地層的厚度巨大,現(xiàn)今最厚達6000m以上。其中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自下而上表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由海相-海陸過渡相-陸相的正常退覆層序。須一段(馬鞍塘-小塘子組)、須三段和須五段為主要的氣源巖層位,發(fā)育早期的淺海陸棚相的暗色泥頁巖及中晚期的三角洲、湖沼相的灰色炭質泥頁巖夾砂巖、煤層。
1.1分布發(fā)育特征
由于印支晚幕運動的影響,須五段時基準面不斷上升、湖水位上漲至最大湖泛期,川西坳陷西北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向東南逐漸過渡為前三角洲-濱淺湖沉積環(huán)境。沉積中心位于彭州附近,須五段厚度可達700m以上。川西坳陷中部成都-什邡-德陽-中江地區(qū)須五段主要為濱淺湖相沉積,沉積了一套黑色泥頁巖夾薄層砂巖以及沼澤相薄煤層,具有較好的生氣潛力。須五段地層在坳陷內分布穩(wěn)定,特別是中、下部地層。在沉積中心彭州-德陽一帶暗色泥巖厚度達350m,從2個沉積中心泥頁巖厚度往東、西、南、北逐漸減薄,漢旺、都江堰以西缺失,成都、中江一帶厚約250~300m。
1.2頁巖地球化學特征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已經(jīng)被證實為川西地區(qū)的主力烴源巖之一,為中淺層侏羅系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氣源[4-5]。TOC(總有機碳含量) 值為0.39%~16.33%[6]。富有機碳頁巖主要發(fā)育在須五段的中上部,TOC 值一般大于2%。據(jù)研究區(qū)川西地區(qū)馬深1井、洛深1井、川豐125井和川鴨95井等17口井下302塊樣品中,TOC值最高為9.88%,平均為2.78%,TOC值大于2%的樣品占59.6%;“A”(氯仿瀝青“A”含量)值最高為0.97%,平均為0.093%,“A”值大于0.05%的樣品占66.2%。平面上,須五段烴源巖在新場、廣漢、溫江、大邑一帶有機碳含量較高,達2.25%~4.0%,往西逐漸降低,在關口鎮(zhèn)和玉泉降至1.00%左右。
研究區(qū)內24口井176個頁巖成熟度實測數(shù)據(jù)表明,Ro(鏡質體反射率)為0.71%~1.65%,Ro>1.0%的樣品占總數(shù)的78.51%,說明整體處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不同地區(qū)頁巖成熟度實測數(shù)據(jù)也表明,平面上安縣、綿竹、隆豐、大邑和洛帶地區(qū)Ro小于1.3%,烴源巖處于成熟演化階段,其他地區(qū)Ro為1.3%~1.8%之間,烴源巖達到高成熟演化階段。
黑色頁巖顯微組分平均含量中腐泥型占29%,殼質組占1.488%,鏡質組占43.46%,惰質組占25.98%,一般為腐殖型Ⅲ型干酪根,少數(shù)為混合Ⅱ型干酪根。分析結果顯示,隨埋藏深度的增加,干酪根顯微組分中腐泥組相對組分逐漸降低,而鏡質組和惰質組相對含量增加(由2500m的60%左右增加至4000m的80%左右)。干酪根δ13C 值為大多在-25‰~-25.5‰之間,表現(xiàn)出腐泥-腐殖型特征。
1.3儲層特征
圖1 川西坳陷須五段泥頁巖礦物成分三角圖
川西坳陷須五段以黑色、灰黑色頁巖為主夾薄層深灰色、灰色細、粉粒巖屑砂巖、黑色碳質頁巖、煤層;砂巖厚度一般小于15m;巖屑含量高, 石英含量低,致密。電性特征表現(xiàn)如下:自然伽馬曲線呈細齒狀、指狀,其值為80~100API;深、淺側向電阻率曲線呈錐狀、尖峰狀,其值為20~80Ωm,呈現(xiàn)薄交互層特點。
據(jù)探區(qū)內須五段5口井51個泥頁巖樣X-衍射全巖定量分析(見圖1),表明其黏土含量16%~40%,平均25%;石英、長石含量42%~78%,平均64%;碳酸鹽平均百分含量11.79%。其中,新場28井須五段6個泥頁巖樣X-全巖定量分析其黏土平均百分含量28.17%,石英、長石平均百分含量55.17%,碳酸鹽平均百分含量16.67%。地下樣品脆性礦物(石英+長石+碳酸鹽)含量高(71.83%),脆性指數(shù)在53%~71.83%之間,屬于脆性頁巖,有利于后期水力壓裂施工。
從川西須五段頁巖樣品掃描電鏡分析(見圖2)可以看出,泥頁巖中整體非常致密,卷曲片狀伊利石呈鱗片狀結構,片狀伊利石填充微晶硅質及顆粒之間及粒間孔隙中。在放大10000倍下可見到微孔隙和粒緣縫。主要孔隙類型為剩余粒間孔、黏土礦物晶間微孔、微溶孔。根據(jù)新場地區(qū)12個巖心樣品的實測結果,表明頁巖平均孔隙度僅為3.30%(介于1.84%~5.0%之間),滲透率為0.012×10-3μm2(介于(0.0026×~0.013)×10-3μm2之間)。
川西須五段頁巖中裂縫較發(fā)育,在巖心中能夠觀察到裂縫數(shù)量較多并聚集了一定數(shù)量天然氣。例如,在新頁HF-1井3051.90~3061.10m 黑色炭質頁巖段取心9.20m,立縫發(fā)育,肉眼可見有機質充填縫,局部可見水平縫,見方解石晶體,性脆, 巖芯出筒清水試驗均可見氣泡逸出。
1.4頁巖氣保存條件
晚三疊世以后,四川盆地逐漸進入擠壓環(huán)境[7], 以擠壓為主的構造變形造成了大面積的地層抬升剝蝕。川西坳陷須家河組須五段經(jīng)歷了印支晚幕運動、多期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在研究區(qū)造成了多次的抬升剝蝕[8]。但多期構造運動直接影響泥頁巖的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特別是構造運動還可以產生構造裂縫,從而有效改善泥頁巖的儲集性能。對印支運動造成的須家河組五段剝蝕厚度的研究表明,川西坳陷沉積中心位于德陽-大邑一帶, 剝蝕量小于100m;剝蝕厚度中心位于研究區(qū)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山前帶的安縣-綿竹地區(qū), 剝蝕厚度大于1000m[9]。雖經(jīng)后期改造,但總體面貌未受明顯破壞,特別是頁巖發(fā)育地區(qū)的破壞作用較弱,為頁巖氣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條件。
圖2 川西坳陷須五段泥頁巖微觀鏡下照片
2.1鉆井氣顯示情況
川西坳陷的北北東向構造(孝泉-新場-合興場-豐谷等)、龍門山前區(qū)域上(大邑、鴨子河、等)和凹陷中心(馬井)的一些須家河探井,在鉆至須五段頁巖時普遍見到氣顯示(氣浸、井漏、井涌),川西地區(qū)鉆遇須五段80口井中,累計頁巖氣顯示349層,累厚1306m。對川孝96井2625~2630.2m井段在井底流壓20.6MPa條件下測試獲得2.29×104m3/d的工業(yè)氣流。對川羅562井在須五段裂縫型泥頁巖氣層中途測試,求得天然氣產量為5.43×104m3/d,未見水。
2.2頁巖氣含量
通過對川西坳陷須五段頁巖29塊頁巖樣品進行實測,表明其頁巖氣含量在0.42~6.27m3/t之間,平均為1.37m3/t。頁巖氣類型中,吸附氣量所占比例為59.03%~87.94%,平均為75.22%;游離氣含量所占比例為10.63%~39.06%,平均為34.32%,明顯顯示出以吸附氣量為主的特征。
利用氣相色譜法對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頁巖氣進行組分分析,表明氣體相對密度為0.57~0.96(平均為0.64),其中CH4含量為74.97%~98.23%,CO2含量為0%~23.93%,N2含量為0%~9.32%;C2H6及以上的重烴含量為0.174%~5.51%,含微量He、H2,不含H2S。與四川盆地海相頁巖氣組分相比[10],須五段陸相頁巖氣具有相對較高的N2含量(筇竹寺組為1.60%~1.85%)、較低的甲烷含量(筇竹寺組為93.6%~95.8%)、相對較高的重烴含量(筇竹寺組乙烷含量為0.19%~0.21%)。形成上述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須五段陸相頁巖的成熟度相對較低,熱演化階段生成的氣含部分濕氣。
(1)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濱淺湖相黑色泥頁巖厚度一般為250~300m,TOC值平均大于2%,且已進入成熟~高成熟階段,頁巖中裂縫發(fā)育,石英、長石、碳酸鹽等脆性礦物含量大于60%,發(fā)育豐富的納米~微米級孔隙,剩余粒間孔、黏土礦物晶間微孔、微溶孔較發(fā)育,盡管經(jīng)歷多期構造演化,但頁巖保存條件好。
(2)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五段泥頁巖含氣性好,且以吸附氣為主,顯示較好的含氣性特征。
[1]朱華, 姜文利, 邊瑞康,等. 頁巖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及其應用——以川西坳陷為例[J]. 天然氣工業(yè),2009,29(12):130-134.
[2] 鄒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 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6):641-652.
[3] 朱彤,包書景,王烽. 四川盆地陸相頁巖氣形成條件及勘探開發(fā)前景[J]. 天然氣工業(yè),2012,32(9):16-21.
[4] 郭吾正.四川盆地西部淺層致密砂巖天然氣勘探模式[J].天然氣工業(yè),1997,17(3):5-13.
[5] 蔡開平,廖仕孟.川西地區(qū)侏羅系氣藏氣源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0,20(1):36-41.
[6] 葉軍,曾華盛. 川西須家河組泥頁巖氣成藏條件與勘探潛力[J]. 天然氣工業(yè),2008,28(12):18-25.
[7] 李忠權, 潘懋, 蕭德銘, 等. 四川盆地拉張擠壓構造環(huán)境探討[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37 ( 1) : 87-93.
[8] 童崇光. 四川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聚集[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2: 10-11.
[9] 李林濤,龐雄奇,熊亮,等. 運用剝蝕量恢復技術進行構造圈閉演化研究——以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為例[J]. 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21(3):441-448.
[10]黃金亮,鄒才能,李建忠,等. 川南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頁巖氣形成條件及資源潛力[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39(1):69-75.
2013-06-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72100);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5006-006);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研基金項目(KYJJ2012-01-02)。
陳冬霞(1974-),女,博士,副教授,現(xiàn)主要從事油氣藏形成與分布規(guī)律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TE121.3
A
1673-1409(2013)26-0005-03
[編輯] 李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