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紅利,譚玉柱
(1.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1137)
蜘蛛香為敗醬科植物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的干燥根莖和根[1]。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和中、散寒除濕、活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脘腹脹痛、嘔吐泄瀉、風寒濕痹、小兒疳積、腳氣水腫、跌打損傷等癥[2]。其化學成分主要是揮發(fā)油、環(huán)烯醚萜、黃酮及其他一些成分[3]?,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蜘蛛香有鎮(zhèn)靜、催眠、抗焦慮、抗腫瘤等藥理作用[4]。蜘蛛香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貴州等偏遠山區(qū)[5],其中湖北恩施自治州各縣市資源豐富。隨著蜘蛛香藥用價值的日益提高,其野生資源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開展野生蜘蛛香轉(zhuǎn)家種的研究迫在眉睫[6],本課題組通過其根莖無性繁殖,對其野生轉(zhuǎn)家種技術(shù)進行初步研究,培育了不同生長年限的栽培品,從其產(chǎn)量及外觀性狀上觀察,二者并無較大差異,但是有關(guān)其栽培品的品質(zhì)評價尚無定論。因此,課題組分別收集不同栽培年限的蜘蛛香與野生蜘蛛香,從其性狀、鑒別、化學成分分析、指標性成分定量測定等方面進行質(zhì)量評價,以期對野生品種與栽培品種進行科學評價,探討野生轉(zhuǎn)家種的可行性,也為蜘蛛香栽培技術(shù)的推廣應(yīng)用提供技術(shù)支持。
1.1 儀器與試劑 Angen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譜儀;BP121S型電子天平(北京Sartorius天平有限公司,十萬分之一);顯微鏡(上海炳宇光學儀器有限公司),DiamonsilC-18色譜柱(250 mm×4.6 mm,5μm)。纈草三酯(純度>98%,成都植標化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0756-200110)、橙皮苷(純度>98%,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研究院,110721-200512),乙腈、甲醇(色譜純,美國Fisher公司),超純水(實驗室自制),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藥材 實驗用蜘蛛香藥材分別來自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宣恩縣、巴東縣、咸豐縣、建始縣等5個縣市,每個縣市各有栽培品與野生1個批次,共計10個批次,野生與栽培品經(jīng)中藥鑒定教研室朱敏英教授鑒定為敗醬科植物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的干燥根莖和根,來源見表1。
表1 不同批次蜘蛛香藥材來源Tab.1 Sources of different batches of Valeriana jatamansi
2.1 性狀
2.1.1 野生品 本品根莖呈圓形或扁圓形,略彎曲,不分叉,長3~5 cm,直徑為0.5~1.6 cm,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有綢密的環(huán)紋突起,不甚規(guī)則,底面有須根痕。蘆頭平截,可見莖、葉殘基。質(zhì)堅實,斷面黃褐色。下側(cè)具多數(shù)須根,多卷縮彎曲。味略苦、辛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淺綠色。
2.1.2 栽培品 本品根莖呈扁圓柱形,略彎曲,不分叉,長2~6 cm,直徑為0.6~1.7 cm,莖基殘穴處稍膨大,表面褐色,表面有較綢密的環(huán)紋突起,不甚規(guī)則,底面有多數(shù)須根痕,須根多卷縮彎曲。味略苦、辛,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淺綠色。栽培品種主要特點:個頭較野生品大、顏色較淺、莖基殘穴處膨大、底面須根甚多。
2.2 鑒別
2.2.1 顯微鑒別 野生與栽培品一致。本品粉末灰褐色,置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淀粉粒眾多,類圓形,臍點裂縫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由2~4粒組成。易見含黃棕色內(nèi)含物與油滴的薄壁細胞碎片。根毛為單細胞與多細胞組成。木栓細胞淡黃色,多角形。導管多為網(wǎng)紋導管和單紋孔導管。薄壁細胞內(nèi)含有橙皮苷結(jié)晶和淡棕褐色物。
2.2.2 TLC鑒別 分別取本品野生與栽培品粉末1 g,加乙醚10 mL,振搖,放置5 min,濾過,濾液揮去乙醚,殘渣加甲醇0.5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纈草三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各含1 mg的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丙酮(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野生品與栽培品顯色斑點沒有明顯差異。
2.3 化學成分比較
2.3.1 色譜條件 Kromasil C18色譜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0~20 min,10% ~55%乙腈,20~60 min,55% ~95%乙腈。體積流量0.8 mL/min,柱溫30℃,檢測波長254 nm。
2.3.2 色譜結(jié)果 見圖1。圖1中的12號峰(纈草三酯)為參照峰,野生品與栽培品化學成分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根據(jù)特征圖譜共有峰標記,顯著差異峰主要集中在3、4號峰,根據(jù)極性較大的黃酮類成分與極性較小的環(huán)烯醚萜類成分主要集中在圖譜的首尾段,觀察發(fā)現(xiàn)野生品與栽培品在首尾段無顯著差異,說明影響其藥效的主要化學成分一致,主要差異集中在中間段。
圖1 野生品與栽培品的化學成分對照圖譜Fig.1 Fingerprint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roducts of 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
2.4 成分測定
2.4.1 纈草三酯含有量比較
2.4.1.1 色譜條件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60∶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6 nm。理論板數(shù)按纈草三酯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5000。
2.4.1.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纈草三酯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纈草三酯0.1096 mg的溶液,即得。
2.4.1.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取野生與栽培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密塞,稱定質(zhì)量,超聲處理(功率500 W,頻率28 kHz)30 min,取出,放冷,再稱定質(zhì)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zhì)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2.4.1.4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纈草三酯對照品2、5、10、15、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按照2.4.1.1項色譜條件下檢測峰面積,同一進樣體積連續(xù)測3次取平均峰面積,以進樣量為橫坐標x,以平均峰面積為縱坐標y進行線性回歸,即得線性關(guān)系為y=194.09x+12.729,r=0.9996,線性范圍為 0.2192 ~2.192μg。
2.4.1.5 精密度考察 取同一份對照品溶液,按2.4.1.1項中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5次,計算纈草三酯峰面積RSD為2.34%(n=5)。
2.4.1.6 穩(wěn)定性考察 將“批次1”供試品溶液室溫下放置,分別于第0、2、4、6、8、12 h進樣測定,計算纈草三酯色譜峰峰面積RSD值為2.40%(n=5),表明纈草三酯在12 h內(nèi)穩(wěn)定。
2.4.1.7 加樣回收率試驗 分別稱取6份供試品約0.5 g,加入與“批次1”供試品纈草三酯含有量相當?shù)耐粚φ掌啡芤海謩e制備6份樣品。分別測定,平均加樣回收率為100.93%,RSD為3.37%(n=6)。
2.4.1.8 樣品測定 稱取不同來源的野生品與不同生長年限的栽培品蜘蛛香藥材粉末各2 g,按照2.4.1.3項下供試品制備方法制備,依次進樣10μL,按照2.4.1.1項色譜條件測定各供試品峰面積,外標法計算。圖譜見圖2。
圖2 纈草三酯HPLC圖譜Fig.2 HPLC chromatogram of valepotriate
2.4.2 總黃酮與總纈草三酯量比較
2.4.2.1 標準曲線的制定 準確稱取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對照品適量,分別加甲醇溶解配制成質(zhì)量濃度為0.1106 mg/mL和0.1096 mg/mL的標準溶液。分別移取上述標準液 0.5、1.0、1.5、2.0、2.5 mL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搖勻,以甲醇作空白,分別于最大吸收波長284 nm和256 nm處測吸光度。以吸光度A對標準溶液質(zhì)量濃度C作圖,即得標準工作曲線分別為Y=0.035x-0.006,r=0.9993,線性范圍為 5.53~27.65μg/mL;Y=31.427x+0.0372,r=0.9992;線性范圍為2.19 ~27.4μg/mL。
2.4.2.2 供試品的制備及測定 分別稱取2 g已脫脂和未脫脂處理的野生和栽培蜘蛛香粉末各3批次,分別加入50 mL甲醇溶劑,密塞,搖勻,超聲提取1次,30 min/次,取出放冷,離心分離,取上清液于旋轉(zhuǎn)蒸發(fā)器上濃縮至干,加30 mL甲醇溶解,濾去不溶物,濾液加甲醇定容至50 mL,即得總黃酮和纈草三酯供試品溶液。分別移取0.2 mL供試品溶液,加甲醇定容至10 mL,以甲醇作空白,分別于284 nm和256 nm處測吸光度。并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蜘蛛香總黃酮和纈草三酯量。
2.4.2.3 精密度考察 取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對照品適量,以甲醇作空白,分別于284 nm和256 nm處測吸光度,連續(xù)測定5次,計算橙皮苷和纈草三酯RSD分別為3.14%和2.89%(n=5)。
2.4.2.4 穩(wěn)定性考察 將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對照品溶液室溫下放置0、2、4、6 h,以甲醇作空白,分別于284 nm和256 nm處計算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對照品吸光度的RSD值,分別為1.98%和1.87%(n=4),表明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在6 h內(nèi)穩(wěn)定。
2.4.2.5 加樣回收試驗 稱取“批次1”已知總黃酮和總纈草三酯含有量的蜘蛛香供試品6份,分別加入等量的橙皮苷和纈草三酯對照品,以甲醇作空白,分別于284 nm和256 nm處測吸光度,計算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6.31%和95.74%,RSD分別為3.34%和3.21%(n=6)。
2.4.3 測定結(jié)果 見表2。
表2 蜘蛛香野生品與栽培品指標性成分含有量比較Tab.2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roducts of Valeriana jatamansi
綜上,蜘蛛香栽培品的總黃酮、纈草三酯類成分含有量均高于野生品。
3.1 野生蜘蛛香與栽培蜘蛛香的外觀性狀無明顯差異,顯微和薄層鑒別亦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其特征化學成分分析共有峰均存在,僅在中間段3、4號共有峰上有明顯不同,提示野生品較栽培品化學成分復雜,但是差異成分是否是其活性成分還有待商榷;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指標性成分含有量比較發(fā)現(xiàn),總黃酮和纈草三酯量后者均高于前者。綜上,蜘蛛香栽培品品質(zhì)在指標性成分含有量上優(yōu)于野生品。
3.2 蜘蛛香總黃酮是其抑菌、抗腫瘤作用的主要藥效成分[7],橙皮苷是蜘蛛香黃酮類的主要化學成分[8],利用它作為標準測定總黃酮不僅測定準確而且具有衡量其質(zhì)量的意義,已有研究表明家種蜘蛛香中橙皮苷量較野生蜘蛛香高,提示其野生轉(zhuǎn)家種的可行性[9]。纈草三酯類成分具有抗腫瘤、鎮(zhèn)靜催眠、抗焦慮、解痙等多種藥理活性[10],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及質(zhì)量控制指標[11],蜘蛛香中纈草三酯類成分量的測定方法主要有電位滴定法[12]、比色法[13]、酸堿滴定法[14]。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蜘蛛香中總纈草三酯量,方法準確、快速、重復性好、操作簡便[7]。蜘蛛香藥材集中九月采集,主要是考慮纈草三酯類成分在九月藥材中含有量較高[15]。本課題基于性狀鑒別、化學成分比較、指標性成分量比較等方面對蜘蛛香野生品與栽培品品質(zhì)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蜘蛛香野生轉(zhuǎn)家種品質(zhì)評控提供重要科學依據(jù),證實了野生轉(zhuǎn)家種的可行性,同時該項目的開展將極大緩解其資源匱乏的現(xiàn)狀,有效保護蜘蛛香野生資源,有利于中藥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45.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陳 磊,鄭清明,鄭汗臣,等.蜘蛛香的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1):8-11.
[4]李 蓉,吳 瑩.蜘蛛香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科技資訊,2009(31):159.
[5]肖 丹,管詠梅,邊燕紅.蜘蛛香藥材中總纈草素的含量測定[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2):198.
[6]何繼祥,許 慶,朱正華,等.蜘蛛香野生變家種可行性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8,29(10):29.
[7]閏智勇.蜘蛛香總黃酮的提取純化及抗腫瘤作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8]陳發(fā)奎.常用中草藥有效成分含量測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88-198.
[9]程 靜,解翠珠,何繼祥.野生蜘蛛香與家種蜘蛛香中陳皮苷含量對比[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2008,22(2):62.
[10]李少華,閆智勇.蜘蛛香環(huán)烯醚萜類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6):633-636.
[11]羅喜榮,羅 俊,楊 軍,等.蜘蛛香不同部位中總纈草三酯含量測定[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16):8884-9106.
[12]明東升,郭濟賢.纈草類生藥中總纈草素的含量測定[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93,20(3):210.
[13]Popov D M.Quality control of valerian preparations by photocolorimetry[J].Khim-Farm Zh,1986,20(4):831.
[14]Konovalova O A.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valepotriates[J].Khim-Farm Zh,1983,17(7):831.
[15]倪 蘭,陳 磊.不同產(chǎn)地、部位和采收期的纈草屬植物中纈草素成分含量比較[J].海峽藥學,2010,22(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