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了很久,才找到心中理想的退休地點,就在離開20多年的家鄉(xiāng),心中的世外桃源,原來那么近……”曾任臺灣匯豐人壽首席精算師的沈立斌,過去20多年來,工作地點遍及美、韓,但內心總有一股想要逃離城市的吶喊。
4月孟夏,上班族擾攘繁忙的周間午后,沈立斌卻頭戴斗笠,穿著一襲汗衫,荷鋤走在田埂間。此處不過三分的農地,盡是沈立斌才種下的秋葵、小黃瓜、莧菜及朝天椒,遠處甚至還有幾株紅楓林木,“我真的很幸運,當初要不是碰巧遇見蔡家村,我差點就要跑去埔里買農地圓夢?!?/p>
脫離毫無生氣的退休生活
55歲的沈立斌,大學一畢業(yè)后就飛到美國工作20多年,4年前還被挖角到韓國首爾擔任三星保險精算師。原先已打算退休后要環(huán)美旅游,卻因照顧父親回到臺灣,轉任匯豐人壽首席精算師。偶然間踏入新北市淡水區(qū)老人頤養(yǎng)協(xié)會財務長蔡以倫開設的“香草街屋”,一聊之下才知道原來在臺灣,還有那么一個世外桃源,便立刻辭職一頭栽入他夢想中的園地。
“說是世外桃源毫不為過,若不是偶遇,還有哪里可以找到這樣子的地方呢?”沈立斌指著不遠處說,蔡家村位于淡金公路旁一條小徑路底,若不是蔡以倫帶他進來,可能根本就找不到。沿路彎進,蔡家村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就坐落在村子中心,周圍幾棟透天厝便是蔡家兩百余人聚居的地方。
而祈福保生宮后方不過三四分大小的地,便是蔡家實現(xiàn)都市桃花源的地方。田間不時有人埋首除草、耕地,這群人中有男有女,歲數(shù)大的已過耄耋,最小的不過40歲出頭,他們唯一的共通點,就是皆為蔡氏后裔。
早期蔡家村第一代世祖蔡恭仁,購地移居如桃花源般的下圭柔山,在此綿延30戶近兩百余人。老人頤養(yǎng)協(xié)會理事長蔡輝雄說,蔡家村舉目所見大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長者,9年前村內還沒開辦老人相關活動,白天三不五時都可以看見長者們在小區(qū)的各角落打瞌睡、看電視,日復一日,毫無任何生氣。
“每個人各自買便當回家吃飯,自己看電視配飯,有什么趣味?”蔡輝雄說,尤其老人家總是煮一餐吃三餐,常常煮一頓早餐吃不完,留到晚上還在吃,不僅不衛(wèi)生,飲食營養(yǎng)也不均衡。蔡輝雄便與臺灣區(qū)制藥工業(yè)同業(yè)公會前理事長蔡喜雄兩人,于2005年退休后選擇返鄉(xiāng),向族中長者募集50萬元(新臺幣,下同),成立共膳基金,利用廟口食堂讓大伙可以一起共食。
“族里的情感聯(lián)系比以往更密切,常常用膳時間未到,就見到有長者在廟門口等待?!辈梯x雄說,共膳初期號召35位宗親,一日三餐,早、午、晚頻繁見面;接下來,參訪活動與共學、共耕計劃也隨之推行;甚至獲得臺北富邦慈善基金會認同,補助兩百萬元,成為全臺僅有的4處“老人共同照護社區(qū)”的示范補助點之一。
現(xiàn)年87歲的蔡堯德,便是參與共膳的長者之一,“很喜歡來這吃,可以跟親友聊天,就會期待吃飯時間?!闭驹谝慌缘牡先祟U養(yǎng)協(xié)會執(zhí)行長蔡文凱說,“每天不到5點就會有人到廟口等開飯,而且每天都會問今天拜幾(星期幾)?因為共膳只在周一至周五提供,若聽到明天沒開伙,還會有些失落?!?/p>
蔡家村的共膳活動至今已7年多,前年蔡家決定將廟后方的農地拿來再利用,“讓大家可以走出戶外活動筋骨,預防功能退化,種的蔬果還可以拿來加菜,一舉兩得!”蔡文凱說,收成的農作物還會拿到淡水創(chuàng)意市集賣,也讓長者多一筆小收入。
有了“共膳”、“共耕”的基礎,同為蔡家村一員的祈福保生宮總干事蔡瀛,想進一步充實老人家的心靈生活。5年前,蔡瀛便提出計劃,申請承辦松年社會大學及婦女大學,要讓“活到老,學到老”在蔡家村里落實。
“離這里最近的學校來回要7公里,整個義山里連所小學都沒有,很多老人家從小就沒得讀,念書成了最大的奢望。一開始開日語班時,預計只有30個名額卻來了50人報名?!辈体χf,村里的反應很熱烈,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到5個班,不僅有書法、國畫班,甚至還有北管、南胡班。
臺灣特色的老人小區(qū)贍養(yǎng)模式
“其實最大的成就,就是看到村中長輩每天過得忙碌而充實,生活開心且變得活力十足,學習過程中能交到朋友,彼此有互動,現(xiàn)在都還會主動走出來當小區(qū)志工?!辈体f,長者透過“共學”,不僅學到新的知能,也可減緩老化、活得健康快樂。
蔡家村融合傳統(tǒng)價值及富有臺灣特色的老人小區(qū)贍養(yǎng)模式,不僅是此地唯一的“外人”沈立斌每天都想來此的原因,甚至還吸引了日本、芬蘭、韓國、俄羅斯、新加坡、美國的學者前來取經(jīng)。
蔡輝雄說,常有人開玩笑說,蔡家村是臺版的“人民公社”,但其實這卻是把蔡家村的贍養(yǎng)模式簡化了。蔡家村只不過是再現(xiàn)當年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鄰里相互扶持的生活,“小時候整個大家族,就是這樣一起吃飯、下田,大家一起生活,我一直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飯前一小時的聊天是最讓人開心的時光?!倍@也正是許多人最終所追尋的理想,一個“老有所終”的小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