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過馬路”最近上綱上線、成了一個事關國民素質、交通執(zhí)法的熱門話題??v觀世界各地,過馬路的方式不外兩種,一是聽從紅綠燈指揮,二是隨心所欲。
但是,中國大陸創(chuàng)出了以“法不責眾”為出發(fā)點的一條新路——“湊夠一撮人就一起走”!其實,過馬路勇于創(chuàng)新的并不只有中國人。在越南,過馬路僅有“目中無車”是不夠的,還要做到“心中無車”。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人與車“和諧共處”這一幕就更怪了……
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初到越南,第一感覺會是怎么樣呢?
幾乎可以肯定,一定是恐怖。
近年來,越南經濟蓬勃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迅速致富的越南人,最大的愿望之一是擁有一部小摩托車。
越南的公路上,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兩輪車。摩托車非常普及,相當于汽車的20倍~30倍。由此帶來的城市交通流量,令人觸目驚心。
每天從早到晚,越南兩大主要城市——河內和西貢(又稱胡志明市)寬闊的林蔭大道上,從馬路的一邊到另一邊,橫沖直撞、致命的摩托車擠成一個水泄不通。
看到這樣的場景,任何初到越南的行人“默認”反應一定只有一句話:“過馬路?我怎么能夠保住命?”
河內漫步
“別慌,不要跑,”我身后傳來一個德國人溫和的聲音,“最要緊的是別改變心意。”我遲疑了一下。我們說的是怎么在河內舊城區(qū)交通繁忙的丁先皇街過馬路。這條街上隨時都有川流不息的摩托車和人力車,偶爾還有從左右兩側逼近的休旅車。這位德國人的意思是:如果像只迷途的鹿那樣三心二意地走在路中間,就會立刻被車流碾平;但如果小心翼翼卻果斷地走進車流,就會像劃船般順流而行。
我到越南的時候,身邊只帶了iPhone、幾件換洗衣物,此外別無長物。我打算來趟“廉價旅行”,真切體驗這里的異國風情,并嘗試新事物。
我打定主意要在一周內盡可能走遍河內,不依賴旅游書,而是靠自己意外發(fā)現珍奇事物的本領來探索。
由于身旁有德國人的襄助,我順利過了大馬路,車輛在我們身側分開,就像瞬息萬變的水流一樣。奇怪的是,沒有人按喇叭。我們就這樣走到馬路另一頭面向還劍湖的人行道上?!爸x了,老兄?!蔽肄D頭道謝,但那名德國人已不見蹤影。
回到下榻的女王酒店休息后,我前往杭畢街,在那兒發(fā)現有著帆布棚遮蓋的“濕市集”,教我著迷不已。我看到十幾種蝦子、烏賊、蛤蠣和鰻魚,在路邊成排的水箱里活蹦亂跳。一位腳穿高跟鞋的女子騎摩托車而來,指著鰻魚說了幾個字,然后看著一條長長的魚三兩下被切成片,用牛皮紙包起來。她拿起這包魚,又噗、噗地騎著摩托車走了。
兩種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總體上來講,城市交通和行人之間的互動一般遵循兩種模式。
比如說,倫敦街頭有“法制”。信號燈、指定的行人過馬路地點以及各種各樣的路標都明確指出,行人有權力。
開車的人可能覺得很煩,但是,他們也都必須忍著,會減速、停車,必要時“舉手投降”。
另一方面來講,開車的人也有權力。如果過馬路的行人不守規(guī)矩,司機會按喇叭、或者詛咒。
另外一種模式,可以大概將其歸類為“無政府狀態(tài)”。比如,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如果說過馬路是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點都不夸張。
行人想過馬路,沒有任何專用設施,也沒有任何權力。在無休無止的車流中,找到一個空隙,需要角斗士一般的勇氣和圣賢一般的耐心。
想活下來,必須有瘋狂的自信、雙目炯炯的警惕性和奧林匹克標準的體能。
心中無車
現在,站在西貢(胡志明市)路邊,我們這些膽小的外國人,看著洶涌的車流從眼前奔涌而過,一般都會假想,越南肯定也全面采納了“純粹的無政府”模式?
這樣想,可是大錯特錯了。
車人對陣,越南人好像找到了一條全新、非官方的模式,也許,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第三條路”?
這種模式,既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力,也沒有個人的為所欲為,反倒更像是基于兩個很簡單的出發(fā)點:尊重和寬容。
越南司機尊重行人確實有過馬路需要的事實。行人對這一點非常自信,因此,他們會心甘情愿地走上這條初看上去確認無疑的“自殺之路”。
過馬路,也有一定之規(guī)。抬腳走下便道,盡管恐懼到膽顫心驚,也一定要做到“目中無車”。然后,邁步開始過馬路,速度自始至終要保持不快不慢,既不要猶豫,也不要變速。
車輛會繼續(xù)行駛,但是,過馬路者心中只要記著自己的目的就行了。已經明確表示了自己的存在和意圖,一定要堅持下去,讓對方承認你的存在。奇跡般的一幕是,車流也會做出反應,容納你的存在。
由始至終保持步調一致是關鍵。突然往前沖或者減速、止步,都是致命性的行為。恒速,可以讓司機準確地判斷行人過馬路的“軌道”,由此做出減速、或者打把的決定。
茫茫然而又安全無恙,行人抵達馬路的另一岸。沒有法律、沒有制度,這真是弱者的勝利??!
越南特色
第一次看到一位越南老婦緊緊地抱著購物袋、慢慢穿越六股車道上奔馳的車水馬龍,真是讓我震驚不已。但是,在越南呆上幾天,雖然自己仍然非常謹慎,但也就習以為常了。又過了一個星期,幾乎也進入視而不見的境界了。
耐人尋味的是,越南人過馬路,怎么就形成了這種模式呢?
也許,“越南式過馬路”的根源是國人為自由而戰(zhàn)的過程中結下的團結一心?或者,這是孔夫子特別重視社會和諧的教誨留下的遺產?
不管答案何在,尊重行人,是越南特色的一個怪現象。(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