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臺灣職業(yè)婦女廖若庭,白天是位會計。這天,她下了班,哄孩子睡覺后,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奇集集網站的“以物易物”專區(qū),刊登一款重復購買的曼谷包。她手邊放著全家最近需要的日常用品清單,同時瀏覽其他網絡“換家”的訊息,希望能在茫?!熬W?!敝?,交換到好東西。
換物100件
年省6000新臺幣
3年來,廖若庭成功換物上百次,換到了三四百件的物品,全家大小統(tǒng)統(tǒng)有份。除了自己的化妝品,包括毛巾、浴巾、牙膏、洗衣刷、幼兒圍兜與紅茶包等,連垃圾袋都有。琳瑯滿目的換物,讓她每年約可省下超過6000元(新臺幣,下同)。
另一位上班族蔡宗翰,則是桌上游戲和電玩玩家。28歲的他,剛出社會不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透過同好社群,在網絡交換物品。他拿出一款原價2000多元的桌上游戲“蒸氣”,這可是千挑萬選交換得來的“戰(zhàn)利品”。
蔡宗翰因為交換桌游,認識了一群朋友。原本只是兩個“換家”的交換行為,卻意外連接了十幾個玩家,成了學生時代難得的回憶?!皳Q物也是為了找同好?!彼f,一般桌游和電玩游戲片都不便宜,何況桌游需要很多人一起玩,每個人根本不需要擁有太多套,可以彼此分享交換。而游戲片破關之后,也就失去樂趣,可以跟同好換別的玩。
網絡以物易物,雖然需花時間溝通與瀏覽,有時還會遇到騙子,但省錢又環(huán)保,也可以認識更多玩家,交換訊息,拉近網友的距離。
全臺各地有許多網絡“換客”就跟廖若庭和蔡宗翰一樣,隱身在城市周遭。過去農村社會“以物易物”的行為,如今正在網絡世界蓬勃發(fā)展。
這也是當前歐美流行的“分享經濟”的型態(tài)之一,其他包括跳蚤市場、租車店、租屋網或共乘制度等。主張以分享、交換和租借物品或服務,取代購買行為,形成分享經濟的社群。
臺灣網絡早有以物易物的網站與社群,包括奇集集網站的“以物易物”專區(qū)、以物易物交換網等。 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臺灣網絡掀起一波以物易物的流行風潮。全球經濟情況好轉后,有些網站也結束了,但仍存在一群活絡的換家。而在環(huán)保風潮與分享交換的理念推廣下,近來已有復蘇趨勢。
以臺灣網絡分類廣告龍頭,奇集集網站為例,最大宗還是房屋租售資訊,但物品交易平臺(包括買賣二手物品與以物易物等)的流量,每日也有近兩萬人次瀏覽。每日線上物品的數量,從2012年8月中旬的8萬多件,一路攀升到去年底的31萬件,目前則維持平均28萬件左右。除了網站經營績效,也看出網友參與的熱絡。
奇集集網站總經理蔣馨誼分析,臺灣網絡還是有一群人,熱衷二手物品買賣或以物易物。交易物品有幾大宗,一是衣服、飾品和包包,二是3C相關產品,三是書本,最后是家電或生活用品。
網友都是免費刊登交換或網拍訊息,自發(fā)形成社群,但整體網站的廣告營收,每年仍以20~30%成長。
“遛狗”換“傾聽心事”
除了以物易物,網友也有專長交換。有人互相學習語言,或者交換音樂專長,也曾有人希望能以“傾聽心事”交換“遛狗”,千奇百怪的趣事都有。
“以物易物是網友心中價值的交換,高價的物品不一定可以換到好東西。重點是有沒有人需要,有人需要,才有價值。”蔣馨誼點出以物易物的特色。
“交換的快樂,是金錢換不到的。”蔡宗翰說出許多換家的心得,這也是分享經濟最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