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鵬,孫致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555)
方4斷塊位于高郵凹陷南斷階黃玨南地區(qū),為典型的多斷層復雜小斷塊低滲儲層,構造比較復雜,而且儲層物性差,非均質性強,地層能量補給不足,已采取的其他增產措施見效甚微,且經濟性差。因此,針對該類儲層,開展了注CO2室內物理實驗,并通過相態(tài)分析,正交化設計,最終得出優(yōu)化方案。
通過室內實驗,確定目標油藏油井目前流體PVT性質(體積系數(shù)、地層原油密度、地層原油粘度、溶解氣油比、飽和壓力、收縮率等高壓物性參數(shù));測定注CO2后油井流體物性參數(shù)的變化,并以此分析CO2提高采收率的機理[1-3]。
1.1.1 實驗配制天然氣和地層油
首先根據(jù)氣體分析結果中的天然氣組成配制氣樣,之后測定常溫配樣壓力(2.3 MPa)下的壓縮因子;然后根據(jù)生產氣油比及所需油樣和氣樣的體積計算20℃大氣壓力下配樣所需氣樣體積;在大氣壓力20℃下,按照原始溶解氣油比配制地層油樣;最后將配置好的天然氣和地層原油轉入PVT筒中,加壓加熱至地層條件。
1.1.2 測定未溶CO2地層油的高壓物性參數(shù)
在地層溫度下依次測定P-V關系,泡點壓力,粘度,泡點壓力下的體積系數(shù),溶解氣油比;高于泡點壓力下的體積系數(shù);低于泡點壓力下的體積系數(shù)及溶解氣油比。
1.1.3 測定溶有CO2的油藏流體的PVT性質
將地層油樣轉入PVT筒,并轉入一定體積的CO2,使其全部溶于油中,將CO2氣樣容器壓力升至原油的壓力,根據(jù)所需的氣油比,轉入一定體積的CO2;升壓至泡點壓力以上,降壓測P-V關系,判斷加入CO2后的泡點壓力,壓縮系數(shù),然后使PVT筒壓力保持在泡點壓力,記錄原油的體積,從而計算加入CO2后的體積系數(shù)、密度等參數(shù)。
1.2.1 CO2溶于原油使其體積膨脹
由S156井注CO2室內物理實驗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圖1),地層原油中溶解CO2后,體積系數(shù)增加,原油膨脹,并且溶解CO2越多,體積膨脹越大,彈性能量增加越多。原油體積膨脹不但增加了地層的彈性能量,而且也極大降低了原油流動過程中的毛管阻力和滲流阻力,有利于膨脹后的剩余油脫離地層水及巖石表面的束縛,變成可動油,從而增加油藏可動油量,進而增加產量。
1.2.2 CO2溶于原油使其黏度降低
CO2溶于原油中,可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并且溶解CO2越多,降黏效果越好。從圖2可以看出:地層原油黏度隨CO2注人量的增加大幅下降,降黏幅度最高可達28.09%。在CO2吞吐過程中,黏度降低后的原油更易于流向井筒,從而達到了油井增產的目的。
圖1 S156井區(qū)原油體積系數(shù)與CO2溶解汽油比的關系
圖2 黏度與CO2溶解氣油比的關系
1.2.3 CO2對原油的萃取作用
如圖3所示,從S156井流體注CO2的實驗結果來看,隨CO2溶解氣油比的增加,地面脫氣油密度增加,這是由于地層原油中的輕組分進入注入氣中,同時注人的CO2部分進入地層原油中。由于輕質烴與CO2之間有很好的互溶性,當壓力超過一定值時,CO2能使原油中的輕質組分萃取和氣化。此現(xiàn)象說明注入的CO2氣體對地層原油中的輕組分有一定的抽提作用,兩者存在相間傳質。
圖3 S156井區(qū)地面脫氣油密度與CO2溶解氣油比的關系
1.2.4 CO2溶解氣驅
由油藏驅替機理可知,注入油層的CO2,隨著壓力的增加,溶解于原油中,以壓能的形式儲存能量。油井開井生產后,隨著壓力的降低,CO2從原油中析出,溶解氣的脫出與膨脹帶動原油的流動,從而起到溶解氣驅的作用,使采收率提高。此外部分CO2成為束縛氣,也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
方4斷塊區(qū)域構造位置處于蘇北盆地高郵凹陷南斷階的中部,北鄰黃玨油田,隸屬于江蘇油田。方4斷塊埋藏深度1835~2157 m,千米井深日產油量為1.46 m3,地面原油密度平均為0.8334 g/cm3,黏度平均為4.49 mPa·s,為典型的中淺層、低豐度小型層狀構造油藏。
從構造特征上看,方4斷塊為一由多條斷層復雜化的斷鼻構造,其內部發(fā)育7條斷層,將方4斷塊進一步分為7個含油單元。本次CO2吞吐方案優(yōu)化采用7個小斷塊中的3單元來構建地質模型。該單元為一個近似東西向的菱形斷背斜斷塊,因此,選擇在長軸方向布置一口水平井,并在水平井段均勻布置三條橫向裂縫。
CO2吞吐效果受儲層條件、布井方式、剩余油飽和度及注氣參數(shù)等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傳統(tǒng)分析方法只能定性分析單因素對某種開發(fā)指標的影響程度。為同時考慮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優(yōu)選多參數(shù)下的最后方案,本文采用正交實驗法定量分析多因素對油氣田開發(fā)效果的影響。
根據(jù)理論研究和礦場實踐,確定注入速度、注入量和燜井時間為影響方4斷塊油田采收率主要正交試驗因素,注入天數(shù)可由注入量和注入速度算出,為非獨立變量。通過油藏工程論證給出試驗因素的取值范圍,即相應水平,如表1。
表1 正交方案設計因素及水平表
根據(jù)因素個數(shù)及相應水平取值,選用L25(53)正交表,即3因素5水平方案表進行正交實驗方案設計,如表2所示,分別共得到25套組合方案,即只需9次實驗即可大體反應53次實驗的結果。
根據(jù)表1,在數(shù)值模擬中設置不同的模擬參數(shù)對25套方案進行模擬計算,并以累產油量作為評價指標代入正交實驗表格進行結果分析。
表2 蘇49-01正交試驗采收率結果分析
根據(jù)正交設計的特性,對 A1、A2、A3、A4、A5來說,三組試驗的試驗條件是完全一樣的(綜合可比性),可進行直接比較。因此,根據(jù)kA1、kA2、kA3、kA4、kA5的大小可以判斷 A1、A2、A3、A4、A5對試驗指標的影響大小。由于kA1>kA5>kA4>kA3>kA2,所以可斷定A1為注入速度的最優(yōu)水平,即注入速度等于1×104m3/d時為最優(yōu)水平,同理可以計算其他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
為反映各因素對實驗結果即累產油量的影響程度,采用極差法分析正交實驗結果。極差分析就是在考慮A因素時,認為其它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是均衡的,從而認為A因素各水平的差異是由于A因素本身引起的,由此對于A因素的不同水平的統(tǒng)計指標的變化差值即可反映A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權重。
根據(jù)極差大小,可以判斷因素的主次影響順序。極差越大,表示該因素的水平變化對實驗指標的影響越大,因素越重要。由以上分析可見,RB>RC>RA,因此因素影響主次順序為B-C-A,即注入量影響最大,為主要因素,燜井時間其次,注入速度影響最小。
根據(jù)計算,該斷塊CO2吞吐的最優(yōu)方案為:注入量為0.3倍的孔隙體積,燜井時間為20天,注入速度為1×104m3/d。
(1)由方4斷塊3單元的CO2方案分析可以看出,在影響CO2吞吐效果的六個因素中,注入速度和燜井時間都存在最優(yōu)值,注入速度的最優(yōu)值為1×104m3/d,燜井時間的最優(yōu)值為20天。
(2)燜井時間,最優(yōu)值為20天左右,這與文獻調研結果和礦場試驗相符,太短的燜井時間不利于發(fā)揮CO2的溶解氣驅作用,過長的燜井時間則對增產效果影響不大,且影響油井生產。
(3)實驗結果表明,低滲透油藏采用CO2水氣交替驅能提高驅油效率,平均可提高13.3%。為了獲得較高的驅油效率并且降低生產費用,水氣交替驅注入孔隙體積倍數(shù)應為0.3左右。
[1]趙彬彬,郭平,李閩,等.CO2吞吐增油機理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9,28(2):118-119.
[2]戰(zhàn)菲,宋考平,尚文濤,等.低滲透油藏單井CO2吞吐參數(shù)優(yōu)選研究[J].特種油氣藏,2010,17(5):70-72.
[3]羅瑞蘭,程林松,李春蘭,等.稠油油藏注CO2吞吐適應性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5,20(1):44-46.
[4]趙明國,王東,等.大慶油區(qū)芳48斷塊CO2吞吐室內實驗[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8,15(1):90-91.
[5]錢衛(wèi)明,程詩勝,葛永濤,等.低滲透油藏CO2吞吐參數(shù)的實踐與認識[J].斷塊油氣田,11(5):40-41.
[6]趙明國,李金柱,王忠濱.特低滲透油藏CO2非混相驅油機理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11(7):1439-1440.
[7]鐘立國,韓大匡,李莉.特低滲透油藏二氧化碳吞吐模擬[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9,33(4):120-124.
[8]何應付,周錫生,李敏,等.特低滲透油藏注CO2驅油注入方式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0,32(6):131-134.
[9]徐永成,王慶,韓軍.應用CO2吞吐技術改善低滲透油田開發(fā)效果的幾點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5,24(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