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友琴,周文斌,蘭盈盈,楊 曼
(1.南昌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鄱陽湖環(huán)境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47;3.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4.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95)
南昌市現(xiàn)有下正街水廠、朝陽水廠、青云水廠等及要新建的城北水廠均以贛江水為水源[1]。這種單一水資源格局與日益擴大的城市水量不匹配,已成為城市安全運轉(zhuǎn)的一大潛在威脅[2~5]。2003年汛期后江西省出現(xiàn)了典型的伏旱、秋旱、連冬旱,其旱情為當時江西省建國以來最嚴重,其中贛江流域旱情最為嚴重。自此以后,贛江下游水位屢創(chuàng)歷史新低。2010年冬至2011年春,江西再次遭遇歷史罕見旱情,贛江河床干涸裸露龜裂,鄱陽湖湖心成草原,湖床干裂。繼松花江污染等多次突發(fā)性環(huán)境污染事故之后,杭州苯酚污染事故再度敲響了城市水安全與水危機管理的警鐘。相對于地表水,地下水質(zhì)優(yōu)、時空分布較均勻、動態(tài)相對穩(wěn)定,適合作應急水源。針對最近幾十年來自然及人為的災難突如其來地增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承擔了GWES(GroundWater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項目,對地下水作為應急水源作出了方法上的指導[6]。因此研究利用地下水作為應急水源應對突發(fā)性事件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研究區(qū)地處鄱陽湖濱、贛江、撫河下游尾閭平原區(qū)(圖1),西、北以贛江為界,東沿瑤湖、撫河以2008年地下水16m天然等水位線為界,南達蓮塘以南3km。研究區(qū)主要開采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第四系含水層由中更新統(tǒng)上段砂礫石含水層、上更新統(tǒng)砂礫石含水層、全新統(tǒng)砂礫石含水層構(gòu)成。由于區(qū)內(nèi)不同時代的沖(湖)積構(gòu)成內(nèi)疊階地,全新統(tǒng)、上更新統(tǒng)、中更新統(tǒng)含水層頂、底板高差不大,橫向上大致連續(xù),構(gòu)成以紅層粉砂巖為相對隔水底板的統(tǒng)一含水層,水力聯(lián)系密切,見圖2。在人工開采地下水之前,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為承壓水,現(xiàn)只在研究區(qū)邊緣局部微承壓。含水層厚度分布規(guī)律為自西向東和自南向北逐漸增厚。
圖1 南昌市中心城市規(guī)劃布局及研究區(qū)范圍圖Fig.1 Urban planning and layout of Nanchang City and the target area
垂向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由于孔隙含水層為雙層結(jié)構(gòu),垂向補給條件相對較差,區(qū)內(nèi)主要有東部(梧崗魏、羅家集、太子殿至尤口等地)和西部(蓮塘等地)兩個大氣降水補給區(qū)。研究區(qū)內(nèi)的青山湖、艾溪湖、瑤湖等較大地表水體,研究區(qū)東邊撫河與撫河支流均與地下水水力聯(lián)系微弱。稻田在持水期間對地下水的補給也很微弱。由于含水層二元結(jié)構(gòu)的上部為粘性土、粉土,局部夾淤泥質(zhì)粘性土透鏡體,一般厚度5~15m,可忽略地下水的蒸發(fā)[3~4]。
圖2 八一橋到南鋼水文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Fig.2 Hydro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area from Bayi Bridge to Nanchang Iron and Steel Plant
紅層廣泛隱伏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土層之下。紅層含水層標高大體為-30~-60m,含水層近似呈層狀,連通性好,形成連續(xù)、統(tǒng)一的承壓水位。構(gòu)成含水層隔水頂板的粉砂巖類,由于長期遭受風化破壞,裂隙較發(fā)育,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致使“紅層”含水巖組與上覆松散類孔隙水含水層之間存在越流聯(lián)系。
研究區(qū)現(xiàn)已形成以南鋼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區(qū)域降落漏斗,因此選擇在南鋼漏斗邊緣位于地下水極豐富區(qū)的城北尤口、城東南謝埠、城西桃花作為三個應急水源地。此三地段不僅含水層厚度大,而且離城市管網(wǎng)近,非常適合在應急狀態(tài)下向城市供水。
在研究區(qū)東部天然地下水位約16m,地下水埋深約2m,含水層厚度大,含水極豐富,可視為無限含水層。模型識別與檢驗應用2008年的地下水位長觀資料,在現(xiàn)有開采條件下,漏斗影響范圍只能到達2008年地下水16m天然等水位線。而模擬應急情景時,布井在現(xiàn)有漏斗邊緣,對于非自然邊界處的影響范圍會擴大。在城西的桃花水源地所靠邊界贛江完全切割含水層,為水文地質(zhì)單元自然邊界,不會再往外擴展。城北的尤口以北也是贛江,而在東邊不是天然邊界,因此它與城東南的謝埠開采時,影響范圍自然向東擴展。根據(jù)計算的影響半徑及開采時流場的實際變化情況,將模擬區(qū)東邊界的范圍向東延伸5km,然后逐漸向南收攏(圖1)。依據(jù)東擴范圍內(nèi)的鉆孔資料,含水介質(zhì)與原東邊界含水介質(zhì)的性質(zhì)相同,只是厚度更大,也驗證了含水層厚度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增厚,研究區(qū)東邊界以東也是屬于含水極豐富區(qū)。因此校核后的參數(shù)在東擴范圍內(nèi)適用。
根據(jù)南昌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期限為2001~2020年,其中遠期為2011~2020年),研究區(qū)包括了昌南城的舊城中心區(qū)、城東片區(qū)、城南片區(qū)及朝陽片區(qū)四個片區(qū)及瑤湖片區(qū)部分,另加蓮塘大部。模型校核時總面積381.35km2。東擴后總面積513.10km2。
(1)含水層概化:根據(jù)前述分析,將研究區(qū)的模擬對象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概化為潛水含水層。
(2)邊界條件概化:據(jù)BK43、BK55孔長期觀測資料,研究區(qū)地下水與贛江有密切的水力聯(lián)系,將西北邊界定為已知水位邊界。沿2008年地下水16m等水位線,研究區(qū)東邊沿瑤湖、撫河定為人為通量邊界。研究區(qū)南亦為人為通量邊界。
(3)地下水流場特征:研究區(qū)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地下水在含水介質(zhì)中緩慢運動(水力坡度一般小于2‰),其運動規(guī)律符合達西定律。
通過以上對研究區(qū)地下水系統(tǒng)的分析,將含水層概化為非均質(zhì)、各向異性(Kx=Ky=10Kz)、空間三維、非穩(wěn)定地下水滲流系統(tǒng)。
式中:h(x,y,z,t)——水頭(m);
K——滲透系數(shù)(m/d);
G——補給項;
W——排泄項;
h0(x,y,z)——初始水頭(m);
h1(x,y,z,t)——第一類邊界 Γ1上的水頭(m);
q(x,y,z,t)——第二類邊界 Γ2上的單寬流量(m3/d·m);
μ——給水度。
由上述偏微分方程與初始條件、邊界條件共同組成定解問題。
運用基于有限差法的GMS軟件進行研究區(qū)地下水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選定2008年為模擬期,進行研究區(qū)網(wǎng)格剖分、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分區(qū)及參數(shù)賦值、源匯項輸入等步驟后,應用全部長觀孔(共17個)水位資料,通過不斷調(diào)參進行模型的識別與檢驗。
通過對2008年地下水均衡分析,其均衡結(jié)果誤差為12.80%。從識別的結(jié)果看,除了位于研究區(qū)南邊界附近的一個長觀孔的計算值與實測值之間擬合誤差為0.63m外,其它觀測孔的計算值與實測值之間擬合誤差均小于0.5m。模型檢驗結(jié)果中,只有兩個位于漏斗中心的觀測孔計算值與實測值擬合誤差大于0.5m,分別為0.796m和0.609m,其余觀測孔的計算值與實測值之間的擬合誤差均小于0.5m??傊?,模型識別與檢驗過程中計算水位與觀測水位擬合較為理想。模型識別與檢驗結(jié)果說明水文地質(zhì)概念模型概化的合理性及數(shù)學模型建立的正確性及可靠性,進而說明模型能正確反映研究區(qū)的水文地質(zhì)條件,可用本模型校核后的參數(shù)來進行預測。
為了保證能在最惡劣情況下供水,選擇最不利的條件來進行模擬。根據(jù)氣象資料,1963年是1951~2010年間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因此選擇1963年降水量與贛江水位。
根據(jù)已有研究資料,研究區(qū)及其以東地下水天然水位約為16m,校核時研究區(qū)東邊界范圍選地下水位16m等水位線作邊界,即現(xiàn)有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邊緣。選擇桃花、尤口和謝埠作應急水源地,根據(jù)前述分析,將模擬區(qū)東邊界的范圍由原邊界向東延伸5km,然后向南邊界逐漸收攏。由于應急狀態(tài)下,是以疏干含水層來達到短期供水目的,漏斗不會擴展很大,可將東邊界水頭視為地下水天然水頭16m,邊界性質(zhì)不變。
南邊界流場相對獨立,受南鋼漏斗影響不大,因此仍定為流量邊界,流量計算方法及大小與校核時不變。
應急條件下預測時的源匯項,如大氣降水入滲補給、贛江側(cè)向補排、灌溉回歸、紅層越流補給等的計算方法與校核時相同。湖泊滲漏補給由于向東擴大范圍,包括瑤湖大部分,依據(jù)前述分析,瑤湖與地下水之間水力聯(lián)系與其他湖泊類似。
按《南昌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文本(2001年~2020年)》,2020年研究區(qū)用水量為126×104m3/d,其中生活用水量、工業(yè)用水量及其他用水量比例為55:35:10,在應急情況下,優(yōu)先考慮生活供水,則供水量應達69.3×104m3/d。規(guī)劃要求,地下水開采量遞減,為了保證條件的極端性,地下水原有開采量采用現(xiàn)狀開采量。然后在三處應急水源地增加開采井,依據(jù)含水層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增厚,在尤口布井41口,井距500m,每井開采量為6800m3/d;在謝埠布井38口,井距500m,每井開采量為6800m3/d;在桃花布井27口,井距500m,其中23口井開采量為6000m3/d,4口井開采量為5000m3/d,應急開采總量為69.32×104m3/d,具體布井情況見圖3。加上原有開采量,共約80×104m3/d。
圖3 研究區(qū)東邊界變化及應急布井圖Fig.3 Changing in the east boundary and the emergency well-sites of the target area
在應急條件下,整個流場主體仍表現(xiàn)為以南鋼漏斗中心為主,在三個應急水源地分別形成小漏斗,與南鋼主漏斗之間形成相應的分水嶺,如圖4。應急供水3個月后,未出現(xiàn)含水層疏干情況。桃花應急水源地最大絕對降深為13.27m,最小絕對降深為6.92m,平均絕對降深為9.94m;疏干含水層厚度占原含水層厚度百分比最大為78.67%,最小為35.22%,其中有7口井超過含水層厚度的2/3,分別為78.67%、78.05%、72.27%、72.02%、71.76%、68.66%、68.56%,平均為56.48%,基本能滿足應急供水要求。謝埠應急水源地最大絕對降深為10.21m,最小絕對降深為3.30m,平均絕對降深為7.18m;疏干含水層厚度占原含水層厚度百分比最大為64.29%,最小為15.74%,平均為41.06%,能滿足應急供水要求。尤口應急水源地最大絕對降深為8.86m,最小絕對降深為3.71m,平均絕對降深為6.47m;疏干含水層厚度占原含水層厚度百分比最大為35.59%,最小為14.26%,平均為26.30%,亦能滿足應急供水要求。應急水源地含水層厚度平均變化情況見圖5。
圖4 應急條件下3月末流場Fig.4 Flow field in emergency at the end of the 3-month period
圖5 應急水源地含水層厚度變化情況Fig.5 The aquifer-thickness changes in the percentage of the original aquifer at the sites of emergency water supply
仍繼續(xù)利用1963年的降水量與贛江水位進行水位恢復模擬,含水層厚度平均恢復情況見圖5。停止應急供水,仍維持原來正常開采量,歷經(jīng)9個月,含水層厚度在桃花、謝埠、尤口分別恢復 89.82%、82.57%、85.45%,表明應急水源地具有良好的恢復性。
在整個應急條件下,總開采量約80×104m3/d,對其進行水均衡分析,其結(jié)果見表1??芍趹睏l件下開采量主要來自地下水含水層的疏干,均占到90%以上。
表1 應急條件下地下水均衡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balance in emergency water supply (%)
(1)在應急供水三個月后,桃花有7口井疏干含水層厚度超過原厚度的2/3,最大為78.67%,最小為35.22%,平均為56.48%,基本能滿足應急供水要求;謝埠與尤口最大疏干含水層厚度均未超出2/3,最大分別為64.29%和35.59%,最小分別為15.74%和14.26%,平均分別為41.06%和26.30%,均能滿足應急供水要求。若無突發(fā)性事件,可作為后備水源地。
(2)三個應急水源地具有良好的恢復性。停止應急供水,仍維持現(xiàn)有開采量,歷經(jīng)9個月,在年末含水層厚度在桃花、謝埠、尤口分別可恢復 89.82%、82.57%、85.45%。
(3)應急水源地主要依靠疏干含水層達到供水目的,因此要加強防護因地下水位下降產(chǎn)生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1]南昌市人民政府.南昌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文本(2001年-2020年)[R].南京:南昌市人民政府,2006:15 - 17,47 - 48.[Nancha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Text of Overall Urban Planning of Nanchang City(2001-2020)[R].Nanjing:Nancha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2006:15 -17,47 -48.(in Chinese)]
[2]戴長雷,遲寶明,劉中培.北方城市應急供水水源地研究[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08,35(4):42-46.[DAI C L,CHI B M,LIU Z P.Research on city’s emergency water source field in North China[J].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08,35(4):42-46.(in Chinese)]
[3]王世貴.商丘北部地區(qū)地下水極限蒸發(fā)深度的測定[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1985(5):38.[WANG S G.Measurement of the depth of limit to groundwater evaporation in north Shangqiu area[J].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1985(5):38. (in Chinese)]
[4]劉花臺,郭占榮,董華,等.西北地區(qū)地下水可利用量及開采潛力分析[J].水文,2000,20(6):17-20.[LIU H T,GUO Z R,DONG H,et al.Analysis of the permissible utilization volume of groundwater in northwestern area and exploitation potential[J].Hydrology,2000,20(6):17 -20.(in Chinese)]
[5]劉細元,馬振興,楊永革,等.南昌市地下水特征及其應急水源地分析[J].資源調(diào)查與環(huán)境,2006,27(1):33-38.[LIU X Y,MA Z X,YANG Y G,et al.The ground water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mergency water source in Nanchang[J].Resources Survey &Environment,2006,27(1):33 - 38. (in Chinese)]
[6]Jaroslav Vrba,Balthazar Verhagen.Groundwater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 a methodological guide[M].Paris: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