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阿凡達》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都出現(xiàn)了會發(fā)光的植物。有些植物是某一部位發(fā)光,有些則是通體發(fā)光?;蛟S在以前,這些鏡頭都得“仰仗”電腦特效,以后嗎,生物技術將滿足導演的這些“特殊需求”。
近日,一項名為“植物成長”的項目在短短23天的時間內(nèi)獲得了美國近6000人的支持。項目的發(fā)起者——美國合成生物學家安東尼·埃文斯和植物學家凱爾·泰勒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加利福尼亞的DIY生物實驗室中,運用基因重組技術,把熒光素酶基因插入植物的DNA中,賦予了植物發(fā)光的本領。
螢火蟲發(fā)光的源頭就是熒光素酶??茖W家已經(jīng)能在實驗室中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人工合成熒光素酶,用于多種不同的實驗。未來,如果用這些發(fā)光樹木取代路燈,那場景是不是很酷?還很節(jié)能噢!
喲,很獨特的陸空兩用車,是新的《變形金剛》電影里的嗎?你“out”啦!這輛陸空兩用車代號為“ TF-X”,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的Terrafugia公司研發(fā)的。折疊的翅膀(或者稱“車門”)使得它既能夠像直升機那般垂直升降,又可以像飛機那樣快速前進。預計這輛“會飛”的汽車將于2015年面世,售價約為28萬美元。
目前,陸空兩用車已不是什么稀奇事,而這輛“TF-X”的看點則是它的混合動力裝置。單次加滿汽油、充足電力,該車可以32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800千米;當它飛起來的時候,速度可達185千米/時。
在古代中國,銀針試毒被說成屢試不爽。不過,銀針只能與硫元素起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在現(xiàn)代,面對諸多“毒物”,銀針便不再那么奏效了。那些從事高危行業(yè)、時常與“毒物”打交道的人,又該如何自保呢?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為這類人群設計了一款簡單方便的“驗毒工具”——毒物預警手套。他們在手套的織線上浸染了某些特殊染料,當遇到有毒物質(zhì)后,染料會改變顏色,以此來警示使用者。
毒物預警手套雖然比不上專業(yè)設備準確可靠,但“輕便實用”,使它足以成為大家信賴的“探毒神器”。它的發(fā)明者甚至還在構(gòu)想,把類似的“顏色指示系統(tǒng)”用到食品的外包裝袋上呢!
說到“微電影”之“微”,一部“演員”和道具都由原子擔任的微電影應該拔得頭籌了。這就是《男孩和他的原子》,來自IBM的科學家用自主研發(fā)的隧道掃描顯微鏡和原子拍攝了這部饒有趣味的電影。
這部僅有250幀的定格動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名叫“原子”的小男孩同一粒小原子之間的生活趣事。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他跳舞、刷球、玩蹦床……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
對原子進行捕獲、定位和塑型,這可是一項尤為精細的工作。這部影片向大家展示了枯燥科學背后的有趣一面,它還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