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成
“彗”字即“掃帚”之意,帶有長尾巴的星,故稱“彗星”。它是天空中最別致、最動人的天體之一。
2012年9月21日,俄羅斯天文學家阿爾喬姆·諾維切諾克和他的同仁白俄羅斯的維達利·涅夫斯基,共同發(fā)現(xiàn)了一顆遠離木星的彗星。該星當時亮度達18.8星等、彗發(fā)直徑大小達8角秒,這是自1935年以來,人們發(fā)現(xiàn)的最亮的彗星。
根據(jù)多組觀測數(shù)據(jù)(三次以上不同時刻的觀測),通過天體力學理論公式計算,即可獲得彗星的基本運行規(guī)律(運行軌道),并推測它在不同位置時的亮度。他們認為在2013年11月28日,該彗星將過近日點,其亮度可能超過月亮。若真如此,確實令人感嘆:孛光別枝雀驚,朔風夜半雞鳴,笑問大圣請彗神,埃塵玉宇可澄?
按慣例,該彗星根據(jù)發(fā)現(xiàn)者工作單位名稱暫命名為“ISON彗星”,或根據(jù)目前觀測計算得出的運行軌道特征等,暫命名為C/2012S1。
此彗星從何而來?從觀測計算發(fā)現(xiàn),它以拋物線軌道直奔太陽而來,與1680年出現(xiàn)的一顆大彗星極為相似,它們都來自距太陽約15萬天文單位的所謂“奧爾特云”(天文單位用AU表示,1天文單位定義為149 597 870 700米),那里有千億顆直徑幾十米至10千米,由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甲烷、塵埃等組成的冰團,它們環(huán)繞于太陽系周圍,形成一個松散的“殼層”。如果某一冰團受到太陽系成員攝動而落入太陽系內(nèi),在到達某一位置后就會成為彗星。它的發(fā)光是因為反射陽光;而冰塊在太陽輻射壓力、太陽風等作用下,又拋出塵埃和氣體,體積增大,則生成尾巴,好似掃帚一般。
“ISON彗星”遠道而來、艱辛飛行,旅途多難,不斷遭受各大天體的干擾,航向常會調(diào)整,這也給預測它的運行軌道、坐標位置等增加了難度,加之觀測條件、時間各異,境內(nèi)外各科研單位預報的數(shù)據(jù),在一定精度范圍內(nèi)各有所別,是正常的。在天宇之中,由于它的形體、質(zhì)量實在微小、運行過程中肢體拋撒、蒸發(fā)、陽光反射等并無數(shù)學公式可循,因此對它亮度的變化預報,只好憑各家聰明才智,大顯其妙了,其數(shù)據(jù)也各有千秋!
根據(jù)有關報告,2013年3月10日,“ISON彗星”赤經(jīng)06時45分,赤緯+31度19分,距地球4.0748 AU(天文單位)、亮度為15.6星等;3月20日,赤經(jīng)06時40分,赤緯+31度00分08秒,距地球4.1263 AU,亮度15.5星等;3月30日,赤經(jīng)6時37分52秒,赤緯30度39分09秒,距離地球4.182 AU,亮度15.4星等。
到11月9日后,“ISON彗星”的亮度可達5星等,肉眼大約可見。以后,離太陽將越來越近,亮度快速增加,到11月29日,到近日點位置,則可能達一14星等??上У氖牵谔烨蛏?,我們看到“ISON彗星”的位置離太陽太近,被陽光掩沒,幾天以后,在夜晚才能看到它。但有的科研機構(gòu)認為,在近日點附近,受太陽作用,它可能會分裂。若是這樣,則真是:江頭未是風波惡,烈日之威勝閻冥!
彗星看似尾大,其實密度極微,質(zhì)量主要集中于彗頭。有人形象地比喻:“一顆小麥粒,取出它的100萬分之一研成粉末,撒在莫斯科大劇院大廳中,這大至就是彗星的平均密度?!闭驗槿绱?,它對人類不會帶來災難,也不是向世界預示兇吉來臨,只是供我們欣賞的自然奇觀,若有好事者別有用心、散布迷信,則實在可笑、可悲!同學們千萬不要相信他們的鬼話!
鏈接如果將天空看作一個環(huán)繞我們的球面,在它上面畫上和地球一樣的經(jīng)度圈和緯度圈,分別稱為赤經(jīng)圈和赤緯圈,則用赤經(jīng)和赤緯數(shù)值就可以表示天上某一恒星、行星等天體的具體位置,這與地球上用經(jīng)緯度可以標注某一城市的位置是一個原理。
星星的亮度用星等表示,數(shù)值越小,表示越亮。例如,我們常聽說的天狼星:赤經(jīng)6時45分12秒;赤緯-16度43分(負表示在天球赤道南面)。亮度是-1.46星等,是較亮的。在最暗的夜晚,無環(huán)境干擾,肉眼可看見最暗的星,其亮度是6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