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
在時間的長河中,一幕幕人類生命活動匯聚成深沉而又醇厚的歷史畫卷,教師則耗盡其一生的時光,向后來人傳遞這幅歷史畫卷中的生命活動與價值意義。這就是我對教師這個職業(yè)的理解,立志成為一名教師的“種子”在大學時期便扎根于我心中。
2009年,我有幸成為沈陽師范大學一名普通的研究生輔導員,開啟了我引領學生成長的職業(yè)序幕。2017年,我從輔導員轉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的專業(yè)教師,開始從專業(yè)理論的角度探索如何在生活中詮釋理論并引領學生。13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學生在學業(yè)和生活上的每一次進步、在工作中的每一個成績,都在不斷地堅定我對教師這一崇高職業(yè)使命的信念。
共建課堂 提升學生責任意識
教師因為學生而存在,其人生追求無不圍繞著立德樹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目標而展開。思政課教師要講解、傳遞和落實黨的基本理論,責任重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堂更具有專業(yè)理論抽象晦澀、學生專業(yè)種類不同和課堂人數多等突出特點。要想讓理論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必須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讓學生對課堂建設提出真實有效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充分考慮不同專業(yè)學生對知識點理解角度的不同,帶領5屆本科生和5屆研究生近2500名學生共建公共課課堂。
在每屆學生的第一堂課上,我都會介紹學生在課堂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位置,讓其了解課堂乃是老師和學生學習生活的歷史延續(xù),開展課堂共建也是為了給未來學弟學妹打造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每一名學生都必須提出一條關于課程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思考如何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最終,從“課堂提問多少次最合理”到“課件上放什么最有效”再到“案例選擇上如何貼近大學生生活”等,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建議,這些建議從不同角度推進了課堂建設。同時,我特別注重在課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2017年11月,在講授研究生公共課《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課間,我同一名法律專業(yè)的研究生探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養(yǎng)成的問題,他給出的意見讓我眼前一亮:他認為大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已經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果能夠前移至學生思想形成的初期,或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這名學生真誠而有實效的意見,我們共同研究和申報了課題《新時代我國青少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在共建課堂過程中,學生們切身感受到群策群力的智慧力量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力量,既掌握了理論,又增強了責任意識,而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一名教師全部的本質力量都在學生身上。
對接生活 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理論只有不斷地回歸生活世界,才能實現對生活世界的引領。作為一名思政理論課教師,我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致力于探索在有限的課堂資源中將理論與現實生活對接。
我所工作的沈陽師范大學,大部分學生將來會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因此,思政課效果將會直接影響中小學思政教育效果。于是,在2021年的教學中,我嘗試在課堂中植入了現實調查環(huán)節(jié)。在講授“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要求學生收集全國各個地區(qū)的中小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情況。這個形式新穎的“課后作業(yè)”讓260余名學生熱情高漲,共調研案例4000余個。接下來,我結合不同專業(yè)的特點,要求學生從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總體要求出發(fā),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科學性展開分析與研討,實現了不同班級、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體驗到跨專業(yè)跨學科研究整合的合作探究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從生活中理解了實踐理論的內涵,而且我們共同了解了青少年實踐活動培育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同時探索到可以在生活中開發(fā)中學生思政教育元素的新研究視角。目前,我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和教育技術專業(yè)的部分學生正在開發(fā)關于青少年生活行為的教學實驗,并與沈陽市第二中學、遼寧省實驗學校赤山校區(qū)及渾南第五小學的教師合作,開展理論與實踐對接的探討與生活行為化的教學實驗開發(fā)與探索。
規(guī)范行為 筑牢學生思想防線
提到行為規(guī)范,人們常常把關注點集中到小學生和中學生身上。其實,大學生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也需要給予關注。在課堂上規(guī)范大學生日常行為的想法,源于我高中時的親身經歷——進入教師辦公室和其他班級要90度鞠躬。至今我依然保持著這一行為習慣。我認為,行為規(guī)范應從不規(guī)范的行為著手矯正,于是,我從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亂丟垃圾現象出發(fā),展開了對教室衛(wèi)生和校園環(huán)境的考察與調研。此后,在本科生課堂上,我嘗試提出大學生不亂丟垃圾、在圖書館不占座等力所能及的公共行為微習慣養(yǎng)成的倡議,引發(fā)了學生的強烈共鳴。從發(fā)出倡議之后,每次課后教室里的課桌都是干干凈凈的。更讓我欣喜的是,有名學生告訴我,她不僅自己做到不在圖書館占座,更勇敢地對占座的行為說不。下一步,我打算開展“培養(yǎng)學生從規(guī)范自我行為到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行為,并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踐行公共道德意識”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如果能從思想上形成對公共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正確認知,并樂于踐行它,無疑會真正有效地提升價值觀念。
無論理論多么復雜和晦澀,它都是對一段深刻生命活動的總結和記錄,保存了人類歷史文明的成果。生命的未來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還原理論背后的現實生活,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走向未來的道路。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我愿意在生活中挖掘與理論相關的生活要素和行為要素,從而真正實現理論到實踐再到行為的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