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 任友群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不僅催生了技術在教育中層出不窮的新應用,也提升了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及信息需求,還推動了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爸腔坌@”理念的出現,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挑戰(zhàn)和機遇。
高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發(fā)展歷程展現了信息技術逐步進入高校校園并成長為重要影響因素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多個維度上都有相對清晰的發(fā)展脈絡。我們將這些發(fā)展脈絡劃分為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是這些階段之間并沒有清晰的分野,相鄰階段可能存在交叉;甚至在同樣的時間節(jié)點上,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乃至同一學校內的不同部門也可能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①在網絡維度上,經歷了單機、局域網、校園網及互聯網四個階段。②在系統(tǒng)顆粒維度上,經歷了MIS、Portal、URP及Cloud四個階段。③在價值定位維度上,經歷了邊緣、亮點、支撐及重點四個階段。④在參與度維度上,經歷了漠視、觀望、試水及滲透四個階段。
華東師大于2002年成立信息化辦公室,負責校園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與實施。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華東師大管理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職能部門及師生均有著很高的信息素養(yǎng),對校園管理信息化有很高的認知度、認可度和期望值,學校管理業(yè)務流程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在學校管理事務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了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的重要杠桿。
當前,華東師大已建成萬兆主干校園網,IPv4出口總帶寬達2150M,IPv6出口總帶寬達1Gb,校園網每日平均在線人數8000人;有線網絡覆蓋率達100%,WIFI已覆蓋主要的教學、科研場所及包括校車與體育館在內的人群密集區(qū)域;支持無線、傳感等移動計算接入,完成了兩校區(qū)之間的異地備份與容載,并啟動了兩校區(qū)之間的雙中心建設;增強網絡安全建設,對部分私密性內容采用SSL保護。
華東師大以公共數據庫平臺為基礎,建立統(tǒng)一的角色授權及身份認證體系,集成人事、財務、設備、本??粕c研究生等多個管理信息系統(tǒng),面向全校師生提供統(tǒng)一門戶的信息服務,并不斷推動業(yè)務流程整合與數據整合。目前,公共數據平臺已基本建成為一個成熟的URP典型案例,并在一些應用點上嘗試向云端遷移。
信息化辦公室建立初期,下轄辦公室、網絡中心、信息中心及校園卡中心,負責統(tǒng)籌信息化建設工作。隨著校園管理信息化發(fā)展的進程,信息化辦公室的管理理念從業(yè)務縱向切割轉向服務水平切割,一線前臺負責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二線后臺負責處理具體技術問題;相對應的,信息化辦公室的機構組成也發(fā)生了變化。
2012年9月,華東師大信息辦成立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工作職能涵蓋兩個部分:快速處理用戶的常規(guī)請求,包括兩校區(qū)網絡、校園卡設備報修、公共數據庫賬號問題及校園卡業(yè)務等;對無法完全處理的用戶請求,負責問題排查與分類,轉交給對應的二線工作人員,并且負責跟蹤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以及最終答復用戶。
2013年8月,華東師大信息辦成立研發(fā)中心。研發(fā)中心獨立或協同合作伙伴的工程師承擔信息系統(tǒng)的研發(fā)工作,逐步減少對技術合作伙伴的依賴,降低因合作伙伴人員流動或戰(zhàn)略中心調整帶來的風險,增強我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上的主動權和掌控力。
盡管在網絡、公共數據平臺及管理體制上有豐碩的成果,華東師大管理信息化仍面臨著巨大的發(fā)展瓶頸,當前比較顯著的困難如下:①人才供給滯后導致信息化建設受到制約。②流程繁雜與交叉管理導致資源整合困難。③頻繁的業(yè)務需求變更導致用戶體驗較差。這些問題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當前遭遇的共同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在根本發(fā)展理念層面上有所突破與創(chuàng)新。
2008年,美國IBM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彭明盛在演講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祝智庭教授勾繪了“智慧教育”理解圖示,梳理了“智慧教育”、“智慧計算”、“智慧學?!奔啊爸腔廴瞬拧敝g的關系。黃榮懷教授認為“智慧校園”是第四代數字校園的呈現形態(tài),能夠有效支持教與學,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真正拓展學校的時空維度,以面向服務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網絡技術構建業(yè)務流程、資源共享、智能靈活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圖1 智慧校園體系框架
經文獻梳理,并結合華東師大信息化建設經驗與當前實踐,我們構建了“智慧校園”的體系框架(見圖1),由內向外依次為三個關鍵目標、四類服務內容、六項核心技術。
華東師大學校信息化“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的學校信息化建設目標為: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提供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和良好的信息技術服務,基本形成“智慧校園”。根據這一戰(zhàn)略性規(guī)劃,我們勾繪了華東師大“智慧校園”的主體內容(見圖2)。
圖2 華東師大“智慧校園”規(guī)劃
為便于開展具體建設工作,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展開廣泛調研,將智慧校園的用戶按角色分為教師、學生、校友、管理者、公眾、學研契約方、政府及合作伙伴八類,并按用戶的角色梳理了華東師大“智慧校園”核心事務,如圖3、圖4所示。
圖3 華東師大“智慧校園”事務(部分)
圖4 華東師大“智慧校園”事務(部分)
(根據現場錄音及PPT整理)
依據華東師大學校信息化“十二五”規(guī)劃,信息化辦公室展開了一系列工作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1)華東師大教育云。信息辦積極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虛擬化,向師生提供云存儲、云主機、云桌面等多項云服務,并聯合教務處、研究生院、圖書館、網絡學院與院系積極推動基于云框架的教育資源建設,全力打造華東師大教育云。
(2)資源保障信息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對現有各項資源、資產保障相關的、各個零散的資源管理系統(tǒng)實施統(tǒng)籌整合,對全校所有單位的房產、水、能源、儀器設備、車輛、公用場所和設施、圖書信息等資源進行統(tǒng)一管理。
(3)快速無縫網絡。通過擴大投資和與網絡運營商展開戰(zhàn)略合作兩種方式,不斷提升校園網絡出口帶寬,并拓展無線覆蓋區(qū)域,建設無處不在、高速、穩(wěn)定、安全、易于管理的網絡環(huán)境,進而為信息化應用特別是視頻類教學與科研應用提供可靠保障。
(4)主流媒體全覆蓋。在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將學校的對外宣傳及信息服務工作部署到主頁、微博、微信、臉書、推特等多個主流媒體上,并針對安卓及iOS分別開發(fā)了iECNU應用。
(5)數據科學與工程。與技術合作伙伴展開戰(zhàn)略合作,成立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將學校在數據管理、云計算和數理統(tǒng)計方面的研究實力與技術合作伙伴的海量數據資源及處理經驗相結合,開展大數據相關的研究。
(6)信息一體化發(fā)布。當前學校已經累計建設了門戶網站、微博、微信、iECNU等多個信息服務渠道,信息一體化發(fā)布指將這些渠道的入口整合為唯一的信息發(fā)布入口,降低工作量與復雜度,可以保持對外宣傳的一致性。
(7)跨域資源共享。以技術手段支持跨院校、跨區(qū)域的各大學教育云之間的聯通,實現學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減少資源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績效,并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中西部的輻射。2012年及2013年,華東師大與山東省教育廳合作推進山東省教師培訓項目,依托項目總計培訓學員26萬人,不僅實現了跨域資源共享,還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2013年8月,華東師大發(fā)起創(chuàng)建C20慕課聯盟,與國內知名高中、初中及小學聯手,推動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領域的慕課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及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
(8)信息化軟課題。鼓勵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院系教師聯合信息化辦公室開展信息化軟科學研究,為學校信息化建設提供有效預研。軟課題將信息化建設與課題研究有機結合,是保障學校信息化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高校信息化隊伍科研活動機制的創(chuàng)新性活動。擬將軟課題作為年度常規(guī)工作之一,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9)信息化開發(fā)團隊建設。信息化辦公室設置了研發(fā)中心,并計劃依托研發(fā)中心通過3-5年的梯隊建設建立起一支擁有一定信息化開發(fā)能力的隊伍,藉此提高學校的信息化需求即時響應能力,為教學、科研及管理等信息化事務提供貼身服務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