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更生,田雅琴,王海瀾
(太原科技大學,太原 030024)
鋼管在軋制或熱處理后,因受到外力、熱應力或組織應力的影響,從而產生彎曲變形。對于鋼管端部和大直徑鋼管的彎曲變形,常用壓力矯直[1]。計算鋼管矯直行程是鋼管自動矯直機的關鍵技術?;诔C直曲率方程[2]的矯直模型計算必須依據零件軸線擬合出曲線方程,該曲線方程存在多點測量誤差和人為擬合誤差,計算精度受到影響,應用也不方便。文獻[1,3]使用有限元的方法對計算鋼管矯直行程進行了研究,所需的時間較長,且沒有很好地反映鋼管壓力矯直過程的變形機理。文獻[4]的理論研究中將彈區(qū)比假設為定值,且沒有考慮截面的塑性壓扁,因而產生較大誤差。文獻[5]提出了載荷-撓度模型,且證明了該模型具有較高精度,但是該文中未給出針對變形較為復雜的厚壁鋼管的模型。針對目前計算壓力矯直厚壁鋼管行程精度低,通常需要重復矯直,效率低下等問題,筆者依據彈塑性理論,建立了能用于壓力矯直厚壁鋼管過程中的載荷-撓度模型,反映了壓力矯直厚壁鋼管的變形機理,此模型考慮了截面塑性壓扁。
鋼管在彈性彎曲時撓度與載荷的關系為:
壓力矯直厚壁鋼管時彎矩的分布為:
當鋼管發(fā)生塑性變形時,鋼管中間截面的塑性變形分為沒有深入到內徑和深入到內徑2種情況。由于這2種情況的彎矩與彈區(qū)比的關系不同,彈區(qū)比為彈性層高度與截面高度的比值,故需要分類討論。
當塑性變形沒有深入到內徑時,即 a<ζ1<1時,如圖1所示。
圖1 未深入到內徑的塑性變形區(qū)分布Plastic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outside inner diameter
厚壁鋼管彈塑性變形區(qū)內的彎矩計算公式為:
式中:σs為鋼管的屈服應力。
當a=0.8時,管材的彈性極限彎矩為:
即當ζ1=0.8時,得此種情況下的極限彈塑性彎矩為:
在彈塑性區(qū)內,截面彎矩可以由式(1)或者式(2)計算,聯立求解兩式,可得x-ζ1的關系:
由式(8)—(12)可得厚壁鋼管在彈塑性變形階段的載荷-撓度模型為:
當塑性變形深入到內徑時,為了避免壓力矯直時厚壁鋼管受到塑性壓扁而出現畸變,只考慮中間截面的彈區(qū)比在a-0.1<ζ1<a時的情況,如圖2所示。塑性層長度ls=ls1+ls2,其中l(wèi)s1為當ζ1從1變化到a時,x相應變化的長度,此種情況的x-ζ1關系如式(8)。
厚壁鋼管彈塑性變形區(qū)內的彎矩計算公式為:
圖2 深入到內徑時塑性變形區(qū)分布Fig.2 Plastic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to the inner diameter
式中:Mt1為粗棒的彈性極限彎矩
當ζ12=a時,管材的彎矩為:
當 ζ12=a -0.1=0.7 時,得此種情況下的極限彈塑性彎矩為:
在彈塑性區(qū)內,聯立求解式(1)和式(8),可得x-ζ12關系:
通過有限元方法及實驗驗證壓力矯直厚壁鋼管的載荷-撓度模型。
厚壁鋼管的壓力矯直是材料非線性的彈塑性問題,文中采用有限元軟件Ansys進行厚壁鋼管的壓力矯直分析。單元選用BEAM188,此種單元提供強大的非線性功能。該例中鋼管材料選用45號鋼,簡化為理想彈塑性材料,彈性模量E為210 GPa,泊松比為0.3,屈服極限σs為355 MPa。截面選擇圓環(huán),外半徑為50 mm,內半徑為40 mm。通過創(chuàng)建關鍵點連接成直線,構成鋼管的幾何模型,鋼管長度為1000 mm,將其劃分為500個單元。根據簡支梁的約束條件對鋼管兩端施加約束,支點距為1000 mm。壓力矯直厚壁鋼管載荷-撓度模型的計算結果與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見表1,圖3和圖4給出了表1中的關鍵參數彈區(qū)比、撓度和壓下力之間的關系。
1)壓力矯直厚壁鋼管載荷-撓度模型的計算結果與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對比,整體趨勢一致,誤差較小,最大值為2.9%,說明所建立的載荷-撓度數學模型具有較高的精度、正確性和準確性。
表1 載荷-撓度模型與有限元及實驗結果對比Table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odel,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圖3 彈區(qū)比-撓度曲線Fig.3 ζ-δ curve
圖4 撓度-壓下力曲線Fig.4 δ-F curve
2)將有限元模擬的數據和實驗數據對比發(fā)現,整體趨勢一致,誤差較小,最大值為4%,證明應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壓力矯直厚壁鋼管可行。
1)依據彈塑性理論,在對理想彈塑性材料的厚壁鋼管進行壓力矯直時,考慮其彈塑性彎曲階段的變形可以分為2種情況,即塑性變形是否深入到內徑,分別給出了此2種情況的載荷-撓度數學模型的表達式,最后模擬對照驗證了該模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2)文中只給出了壓力矯直理想塑性材料厚壁鋼管的載荷-撓度數學模型表達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考慮彈塑性材料厚壁鋼管的加工硬化,可以使誤差減小。
[1]王志飛,田雅琴,黃慶學,等.基于LS-DYNA壓力矯直鋼管反彎撓度的計算[J].重型機械,2010(6):62-64,68.
[2]崔甫.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7:83-94.
[3]李瑞斌,毛春燕.鋼管壓力矯直過程有限元分析[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11,46(3):60-62.
[4]高展,劉春旭,朱世忠,等.鋼管壓力矯直行程計算公式的理論研究[J].寶鋼技術,2009(1):52 -55.
[5]李駿.基于校直過程模型的校直工藝理論及實驗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5.
[6]陳慧,熊國良,李駿,等.基于F-δ模型的校直壓下量確定方法及應用[J].機械設計與研究,2005,21(4):70-73.